酒文化

壮族酒文化介绍

时间:2021-11-22 16:54:08 酒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壮族酒文化介绍

  壮族的酒文化历史悠久,当地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酒馆,有自己民族的酒坊。那么关于壮族的酒文化,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壮族的酒有哪些的特色呢?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壮族酒文化介绍,供大家阅览!

壮族酒文化介绍

  壮族酒文化来历

  酒,古人称之为“天之美禄”,意思是说酒是老天赐给人间美好的东西。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祭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但随酿酒业的兴起,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形成一种文化。壮族生活中随处可以找到酒的踪影,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庆功祭奠、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成为中心物质。

  竹竿一头,壮家主人将菠萝酒慢慢灌下,竹竿另一头,作为壮家客人的您务必要放开手脚,尽情畅饮,因为这象征着壮家人和和美美,顺顺利利的'真挚祝福。壮族善酿糯米白酒和大米、玉米清酒,逢节庆要饮酒,宴请宾客必须敬酒,送礼以美酒为佳。

  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向宾客敬酒有敬12杯之俗。“12”与壮族传统文化有待解之谜。壮族神话里早期有12个太阳,被郎金射下11个,以后把一年分为12个月,一天分12个时辰;人的属相定为12;古代铸造铜鼓的太阳芒纹有12;活人有12个魂(命);嫁娶时男方需送女方12块银圆、12斤酒、12个“店乜”(母粑,大糯米粑粑),送亲人数为12人;祭神供12盅酒;送亡人灵魂归祖要涉12条河、过12座桥、登12座山、经过12勐(寨)等,故向宾客敬酒有12杯之俗。壮族生活中充满诸多的“12”,好像以“12”为最高境界,满“12”为荣、为喜、为吉祥……

  壮族酒文化介绍

  广西隆林等地的壮族议婚过程要吃“八字酒”:定亲以后,男方择吉日请几个男子一起,携酒肉等礼品到女家取“八字”。女方在祖宗牌位前点灯、烧香、敬酒,案上摆若干碗酒,将姑娘的“八字帖”藏某碗底下。男方一人去端碗寻帖,如无帖则需饮尽碗中酒,方可再端下一碗,直至发现“八字帖”为止。取到“八字”后,女家用男方带来的酒肉设宴招待媒人和女方亲友,通常媒人喝不醉休想告辞。

  四月初八是壮族的脱轭节,中午各家摆酒席,全家围桌而坐,家长牵一头牛进来围桌绕行,边走边唱祝词。喂牛之后,送回圈中,全家方进餐饮酒。广西壮族家中有人去世后,即刻用清水煮的柚叶水“浴尸”,穿寿衣,仰置堂前,由死者的儿子捧酒杯跪灵床前,用食指蘸酒点于死者双唇,意为敬美酒送死者登程。

  此外,为弘扬壮族饮食文化,增加民族风情旅游的内涵,武鸣伊岭岩旅游风景区在继推出壮乡民族风情廊之后,将于国庆黄金周期间推出另一个民族风情景点——壮乡酒坊。壮乡酒坊分为壮乡“百酒图”、展厅、品酒亭、木棉酒肆四个景点。在酒坊沿路的卵石上,你将看到100个不同的酒字,既可欣赏到中国的书法艺术,又可以加深酒乡之行的印象。在展厅里,技术人员会向你展示整套壮民族传统酿酒工艺,你可了解到制作壮家酒的全过程。同时,你还会听到很多有关壮族酒文化的故事。在品酒亭,你会品尝到壮家自酿的糯米甜酒。在木棉酒肆,你还能品尝到各种各样的壮家酒,并可以把它带给家人共同品尝。

  壮族祖先简介

  对于壮族的史论,作者有大量的文史证据以颠覆过去尤其是1958年出版的,关于壮族族史的定论。

  壮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因此追述壮族的源头,只能引椐于汉族汉文的记载,间接剖析壮族祖先的轨迹,相信此一途径治学者不会异议.

  《岑表纪蛮》第一章中的一段文字:僚僮自巴蜀来时,尚存留一小部分于鄂底沅地方,元至元间始由湘湖逃窜来桂。。。。。。以此为导索,笔者上下求证,深入史海,谋求壮族的祖先们的足迹,以昭大白。然后立论:壮族的发源地是今之川东鄂西湘北一带的原谓“濮国”。

  壮族沿革

  壮族在商朝周代称为濮或,晋至隋唐称为僚,宋始称为僮,沿用到1958年改为现在的壮。

  昭公十九年(纪前256年)“楚冒玢于是乎伐濮”,“楚子为舟师以伐濮”。史上有名的“楚濮战争”揭开了广西壮族来源之迷。《国语郑语》说:“荆子熊严,生子叔熊,逃难于濮而蛮”。也即壮族的开国之地乃是“濮国”,第一任国君是“叔熊”。但是,“濮”早在商周已经存在。《尚书。口誓篇》有武王带领八个民族伐殷,其中就有濮族,他们当时的领地所在不详。《中国地名词典》中载:“濮,周国名,在湖北石首县南”。《左传》昭公九年》詹桓伯说“自周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大量的文献记载着“濮”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风俗,如《国语。郑语》,《古文苑》,华阳国志》等等。所以根据当时濮的隶属关系推断,应该是在川湘鄂交汇之处,起码,商朝时已经形成“濮国”。

  亦称摆夷。最早。见于《礼记王制篇》作“棘”字,所谓“屏之远方,西方曰棘”,“有罪贬远方,以棘围之”。《史记西南夷传》有“僮”而《华阳国志》《巴志》及《南中志》对于巴郡和南中称其属夷皆用“濮”字。由于壮话的濮或都是“我”的意思,不管地域方言的差异,都不会将这个词读作其他声调,只是汉文字表述因人而异,故出现“濮”和“”的文字书写因为地域相远和表达习惯不同,而出现两种称谓,即使是当今的外文翻译汉文,也有“好莱坞”和“荷里活”之分,香港和大陆的译音和文字表述相差很远。

  古云南多称“摆夷”;广西南宁邕宁的壮族宋时称“提夷”(太平寰记)。“泰”,“提”壮语同音同义,故田汝成说“人在汉,俗称摆夷”(炎徼纪文)。清赵翼考证:镇安人(广西德保僮人)与云南西双版纳古称“水摆夷”即人语言多相通。与安南边民语言亦大多相通,“相通者竟十之六七”(詹曝杂记卷三)

  楚濮之战,濮战败,退至川西南,即今川黔云一带生息繁衍。而战俘即被“有罪贬远方,以棘围之”,在原来的“濮国”,距楚国当然是远方。“濮国”虽灭,但是濮人在川黔云一带却不断壮大。到汉武帝时,人不甘汉人的压迫和统治揭杆起义,武帝平乱后设立犍为郡,管道等使二县。词典解释,犍,公牛,特指去掉睾丸的公牛。“为”,壮语即是男性生殖器官。今壮族人有些地方,发誓时总爱说“如果不是可以犍我的为!”平乱后,汉朝统治者将人战俘的睾丸阉割去势,旨意是去掉他们的野性,使他们更温顺地接受汉人的奴役统治。可见当时汉朝统治者的毫无人性的专制。

  “僚”的称谓《博物志》“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僚子”。稍后,《华阳国志》屡纪之,如当中的蜀志有“滇僚口”,“帝攻青衣,雄张僚”。《南中志》有“永昌郡,兴右郡下有鸠僚”。《北史卷九五》(僚传)“僚为南蛮之别种”。时,僚族已经分布在今川,黔,滇,桂四省。旧唐书卷一九七南平僚传:“南平僚者东与智州(今广西玉林),南与渝州(今四川巴县)接。部落四千余户。。。。。。”说明那时早就有壮族的先祖们定居广西境内,并深入桂东南。

  “僮”。也有称“撞”的,到了唐朝渐见,而至宋朝更见于史志。宋《桂海虞衡志》有“庆远,南丹,溪洞之人呼曰僮”。《贺县志》说:“僮者撞也,其人性善好斗,善攻击突撞,故谓之僮”。宋代征调僮人当兵,是看中僮人的英勇善战。融州,宜州有所谓僮丁,民丁,保丁等名目,因僮丁打仗勇猛颇负盛誉,以后人称兵为僮丁,转而称人也为撞人,也即僮人。也有称为“狼人”的,柳宗元有诗“趁墟狼女健,占籍马人空”之句。


【壮族酒文化介绍】相关文章:

壮族酒文化的特色07-15

酒文化介绍06-19

介绍法国的酒文化07-11

西班牙独特的酒文化介绍06-19

加拿大的酒文化介绍06-19

文化习俗介绍侗乡酒文化06-19

酒文化的陈酿06-21

酒文化的感想06-20

襄阳的酒文化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