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浅谈晋南的婚嫁习俗

时间:2022-09-23 10:50:04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浅谈晋南的婚嫁习俗

  晋南各地婚俗虽略有差异,但基本上大同小异,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具有鲜明的区域民俗特征。下面小编详细介绍的浅谈晋南的婚嫁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晋南的婚嫁习俗

  关于晋南的婚嫁习俗

  一、说媒定亲。

  传统婚俗要求格守封建礼教,依从父母之命,媒的之言,讲究门当户对。男女成亲必须请托媒人,双方不得私定终身。在曲沃、侯马一带,男女双方同意了,还要请媒人吃“允亲面”,先到女家吃,吃过喜面,即为女方肯定。再到男家吃,除面之外,有的男家还让吃双层蒸饼中间夹菜的“双合子”。

  二、换帖、纳彩。

  龙凤喜帖是男女缔结姻缘的凭据。所以,双方交换庚帖之后,男方还必须下“求婚帖”,托媒人向女家求婚。如女家同意也要回“允婚帖”,贴上写明三代名讳及与婚姻有关的情况。到了民国初年,规定男女双方均需到当地县衙遵章纳税交款,领取定婚证书,俗称“龙凤宫帖”,上面同样写有双方姓名、年庚及家长、媒人情况,加盖官方印章,证明婚姻取得合法手续。

  纳彩,俗称过礼,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财物,如银元、绸缎衣服、八副罗裙、鞋面、红绿手帕等,一般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也回奉一些简单的礼物,如“莲生贵子”面人一个,面石榴十个,纸包麸、盐十包,其民俗象征意义是预祝婚后连生贵子,多子多福。食盐带回男方后,要撒在公婆和妯娌身上,表示婆媳、姑嫂之间有“严(盐)法。”,全家老少有“福(麸)气”,同时,盐与缘谐音,包含有缘份的意思,希冀婆媳、妯娌关系亲密。这些赠品礼轻意重,寄托着人民的善良愿望。

  三、请期、亲迎。

  请期,民间俗称“看日子”。男家先根据《婚娶周堂图》选一个吉日,把婚期写在红贴上,请媒人送给女方征求意见。女方认为不犯忌讳,婚期即定。待嫁姑娘在结婚前一、二日要由“全福人”开脸,即用两条线反复绞合,把脸上及两鬓的汗毛拔除,新娘子愈加聪俊漂亮,表示处女生活已经结束,新生活即将开始。结婚那天,新郎带着乐队和娶亲人马到岳家迎娶新娘,谓之“亲迎”。其情形颇为壮观:前面是彩旗招展的仪仗队,旗上绘有“飞虎”、“青龙”图象,接着是一群吹鼓手鸣锣开道,有的挑着灯笼,有的举着”迎避”、“肃静”的大牌,紧跟着的是为新娘准备的“花轿”和新郎乘坐的“官轿”,沿途鼓乐齐鸣,旗旗招展,浩浩荡荡,气势非凡。迎娶的队伍到了女家,新郎先叩拜神子,再叩拜岳父岳母和亲朋好友。然后起轿返回。返回的时间,洪洞、新绛都是傍晚,沿袭古代“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酉阳杂俎》)其根源可视为初民时代抢婚制的遗风。新娘上轿前坐过的凳子,母亲要赶快坐上,以防止把娘家的福气带走。新娘从家门到上轿都要在地上铺席,脚上穿着绣花鞋,鞋底贴着红纸鞋样,上轿后才剥掉。新娘上轿时,照例都要号啕大哭,谓之“哭嫁”。这一方面是真情的表露,新娘自幼生长在父母身旁,骨肉情长,猛然分别,女儿将做人妻,出于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与恐惧,想到昔日父母的恩情,自然情意绵绵、难分难舍,不由得涕泪交流,痛哭一场。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心理上的迷信,当地人认为新娘上轿不哭,娘家就不兴旺,民谚有:“女儿哭一奖,娘家富一富。”临走哭嫁被认为是吉利的事情,有的新娘没哭,娘家人佯装要打的样子,让新娘哭出声来。哭,成了特定的民俗惯例。

  抬轿的队伍,一路上不许轿子落地,以防不测。据说,这起源于“梁祝”传说:祝英台出嫁那天,路过梁山伯墓,请求下轿观看,结果跳入墓穴,梁祝化为双蝶。民间从反面理解,认为祝英台的死是停轿所致,所以形成了出嫁途中不停轿的习俗。俗话说:“抬轿的管抬轿,不管新娘尿不尿。”意思是新娘再有要紧的事,也不许中途下轿。

  四、拜堂、坐帐。

  迎娶的花轿回来,停放在大门口,新娘先把藏在长袖里的馒头投掷给众人,人们争相抢夺,以为吃了新娘的馒头牙不疼。有的小孩牙没出来,也趁机让新娘给摸一摸。下轿时,新娘由两位“全福人”搀扶着,身着凤冠霞帔,蒙着红盖头。新郎长袍马褂,披红插花,用红绸牵着新娘。此时,有二人用红布袋铺地,前后传递,让新娘在上面走过。还有人手抓五谷杂粮,不时撒在新娘身上,口里吟诵:“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进大门大吉大利,进二门万事如意。”在大门口放置一盆火和一个马鞍,让新娘跳过去。跳火盆,这寓意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跨马鞍,则是祈求夫妇白头偕老,日子平安,而且让新娘懂得规矩,做到“好马不备二鞍,为女不嫁二男”。等到吉时,举行结婚典礼,俗称:“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后夫妻交拜。

  有趣的是,有的地方典礼完毕,要让新娘蹲尊子,俗称“蹲新”。办法是,用护裙把凳子包上,新娘由伴娘扶着一站一坐,这时调皮的青年在背后趁机把凳子抽掉,如伴娘照呼不周,新娘就会蹲在地上,引起哄堂大笑。民间流传着两句顺口溜:“今年蹲尊子,明年见孙子。”所以“蹲新”之后,有人赶快把凳子送给婆婆抱一会,期望早抱孙子。

  拜堂完毕,新郎新娘进洞房饮过交杯酒,接着二人手拉手绕炕转一周,俗称“拜四角”,意在祷告送子娘娘早赐恩典。他俩边走边诵:“拜—一拜——拜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儿多着女少看,婆夫两个常好着。”然后,新郎退出,新娘上炕面对墙角端坐,称为“坐帐”。这时,新娘手里拿着秤杆,怀里抱着蔑筘,隐含今后办事像秤一样公平,不偏不倚,且心灵手巧,辛勤操劳。

  五、闹洞房、回门。

  洞房花烛之夜,各地都有闹洞房的习俗,晋南谓之“讨媳妇”。俗话说:“三日之内无大小”,意即在新婚三天之内,平辈、长辈、晚辈都可不拘礼节,前来凑热闹。不过,闹洞房以同辈份的人最多,长辈较少。结婚是人生大事,一定要“皆大欢喜”,参与闹洞房的亲友,即使有过分之处,也要忍耐,热情款待。例如,有的地方,让新郎新娘说出羞于出口的话,如新郎说:“脚蹬炕沿吃馄饨,先问亲人和谁亲。”女的必须对答:“呀呀依,憨呆子,不和你亲和谁亲?”有的是让新郎新娘做一些亲热的动作。闹房结束,淘气的青年还要“听洞房”,窃听新郎新娘的秘密,做为来日逗趣的笑料。如果没人听房,主家就有意在窗台下放把扫帚避邪。

  新娘回门,一般为婚后第三天,新郎也同去岳家认亲。回门时有的仍坐轿子,有的改为骑马。进娘家门时,还要跳火避邪。

  晋南蒲县的婚嫁习俗

  秀鞋垫

  在老家人的认知里,鞋垫摞起来的高度寓意着家底的厚实,所以做家长的都会给谈婚论嫁的孩子准备鞋垫。这些鞋垫不一定是当妈妈的来做,姑姑、姨姨、堂姐、表姐等众多亲朋都可以帮忙,这在大家看来也是凸显人缘的机会。人缘好帮忙的自然多。说到鞋垫的工艺,以前都是手工纳制,分十字绣、绣花和各种纳花,最多的应该算是十字绣吧,不过最能体现手艺的还是绣花。十字绣也是很有讲究的,从鞋垫底部针线的整齐与否就能看出功夫的高低。所以在办喜事的过程中,大家对鞋垫都会评头论足一番。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手工纳制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机绣。不过,无论怎样的工艺,大家都会把美好的祝愿融汇其中,那些真挚的祝福连同精致的工艺就体现在一个个美好的表达里:“爱你一万年”、“前程似锦”、“百年好合”、“一帆风顺”等诸多吉祥话,都是内敛的家乡人最温情、最善意的表达。

  岁数饺子

  婚礼的前一天,新人要吃岁数饺子,多大年龄吃多少个,反过筷子继续吃,吃得越多越好,剩下的就留给爸爸、妈妈。饺子非一般人能包,必须是已婚女人,而且要求父母和儿女双全的“全乎人”,父母不仅包括爸爸妈妈,还必须公公婆婆全都健在。饺子很袖珍,有常人大拇指肚大小。具体做法是把和好的面擀成大片,用小酒蛊(直径在2厘米左右)扣成一个一个的小圆片,就是饺子皮了。

  抓钱儿

  婚礼前一天晚上,父母给儿女准备一定数量的钱,让孩子抓。抓钱有讲究,一是要整套的钱,一百、五十、十元、两元和一元、五角等,应有尽有;二是孩子要闭着眼抓,而且只能抓三把;三是要从妈妈怀里抓,在孩子抓过三把之后当妈妈的再添三把。

  关于为什么要抓钱,80岁的老妈说她也讲不清。我个人揣度和理解,这是孩子成家之际,父母以此方式,资助孩子成家立业,希望他们拥有更好的经济基础,开始他们全新的生活。

  坐红椅

  迎亲当天早上,新郞穿衣由母亲全程服侍。从小到大,当母亲的为了儿子长大成人倾注了很多心血,眼看儿子要成家,以后就由媳妇照料了,所以当母亲的会在儿子结婚当天,最后一次为儿子穿衣着装。穿衣是坐在红椅上完成的,椅子放在床上,用大红毛毯和大红缎子装饰起来,就是红椅,然后由母亲给儿子披衣穿袜,提鞋系带。之后,新郎要吃8个鸡蛋,鸡蛋可以不吃完,每个咬上一囗即可。鸡蛋的数量根据时代的不同也有变化。听二姐说,哥哥结婚时吃两个,取好事成双之意,后来也有吃6个的,偕六六大顺之意,现在吃8个,一定是借8之发意喽。文化就是这样,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总之,坐红椅,走鸿运,无非是图个吉利喜庆。

  扎花馒头

  扎花馒头是男方家做给新郎、新娘的,此款是二姐的创新之作,上面有“喜”、“龙凤呈祥”、“花好月圆”等元素。二姐在当地也是有名的巧手,她做花馒头会借鉴蛋糕或是月饼上的图案,平常也会留意哪些图形适合放在花馒头上体现。所以,她经常被亲戚朋友叫去做扎花馒头。

  考察扎花馒头的来历,老人们说,之前新娘子嫁到夫家,害羞,会吃不饱,所以夫家便备些馒头给新娘子做零食。扎花馒头还有一大“功用”,就是用来辨别一对新人谁更厉害。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要把扎花馒头掰开,女的用两只手,男的只能用一只手,谁掰得多谁厉害。据说还挺准的。

  侄子娶的不是本县媳妇,是邻县大宁的。按蒲县的讲究是蒸一个扎花馒头,但按大宁的规矩是做两个,其中一个要留在新娘家。所以大家会看到两个颇具特色的扎花馒头。

  闹婚礼

  纵观老家婚礼特征就是闹。闹有两层含义,一是热闹,有众多的讲究和排场。二是闹腾,利用各种形式闹,哪怕稍微过分一点大家也都欣然接受,就怕不热闹,闹在结婚当天达到高潮。先是闹婚礼,二是闹洞房。闹洞房风俗各地都有,在此就不赘述了。

  侄子娶的是邻县大宁的姑娘,所以迎亲队伍一早9点40分就出发了,午饭后返回。大概下午4点多,大家听到鞭炮声,知道迎亲队伍马上就要回来了。这时婚车在距离现场几百米外就被“闹事者”拦截,目的就是要“闹”新郎,不能让他顺利把新娘子娶进门。“闹”的方式多种多样。我只知道,侄子被拦在县城十字街上,“闹事者”要求一对新人当街跳舞,侄子一听撒腿就跑,后来被人叫回来,又换了别的条件,就是将一串鞭炮挂在身上,然后引燃。正当大家注意力转移到引炮上身的新郎时,机智的新娘子让司机快踩油门顺利“逃”走,算是闯过第一关。

  之后的婚庆典礼现场,新郎的朋友,也就是前面说的“闹事者”,会千方百计刁难新郎、新娘,比如鞠躬要求一定的角度,至少要超过45度。再比如要求交换10件礼物,最后恨不得把鞋都脱下来。总之,怎么闹,怎么来。其中,也会掺杂一些小暴力,不过没有恶意,只是朋友们为了开心热闹。在众多由为难组成的环节里,留给大家的是一串串的.笑声,和一幅幅喜庆的场面,两位新人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了走到一起的美好,又要历经一些“小磨难”。毕竟婚礼只是一天的仪式,而婚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谁能说生活中不需要智慧,不需要勇气呢。真心希望经历了如此讲究、如此热闹和喜庆的一对新人,一同面对未来的生活,相互理解,相互体贴,让风风雨雨成为生活的调色板,让甜甜蜜蜜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拓展:客家人的传统婚嫁习俗

  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定亲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闹房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回门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浅谈晋南的婚嫁习俗】相关文章:

客家婚嫁习俗07-13

盘点婚嫁习俗与禁忌05-11

山西的民族婚嫁禁忌等习俗08-16

民间流传的婚嫁禁忌习俗05-11

青岛的婚嫁习俗有什么07-24

藏族婚嫁习俗有什么07-24

湖南婚嫁习俗有什么07-24

潮汕的婚嫁习俗有什么07-24

回族婚嫁习俗有什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