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时间:2022-11-23 15:29:36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随着突出“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改浪潮的掀起,我国语文教育家日益熟悉到了语文的人文价值并对此作了不少探究与研究,随之“语感中心说”也就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知识中心说”认为学生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并通过练习促成能力的转化。而语感中心说则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而语文的核心是语感。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练习最要紧的是练习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那么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之前,必须先弄清语感为何物?其产生的心理机制又是什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一、语感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心理机制

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简称之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有熟悉、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直觉感受与判定,因而决不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它的性质即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继续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而语感的培养是学生作为言语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在语感外化与内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而良好语感的形成则又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

而关于语感产生的心理机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熟悉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即将对象纳入到固有心理图式,所谓顺应:指主体心理图式的改变以顺从对象。语言的感知归根结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式保存着,并因之形成:表象系统的概念--语词系统,两个系统相互制约渗透配合最终构成网络状认知结构,在系统里,抽象思维则以表象材料进行想象,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顺应过程,感性材料受到了审美观照,概念性的语词被激活、唤醒。这样要重复实践多次,然后达到自动化。即不必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定,在读--听之间就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在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悟性”“审美”即语感。而这其中的重复实践自动化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朗读、背诵等学习策略。此外,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看: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拟,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的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把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刻并受到了感染,通过朗读,还可以使朗读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把握词句的节奏。

二、朗读教学的特点及要求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练习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练习项目。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楚的用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把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蕴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墩锐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诵之功,道理就在此,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的尔”清代作家姚鼐说“大抵文字须熟练乃妙,熟则利病自明”由此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那么,朗读教学的要求又是怎样的呢?在新大纲中,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重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在具体教学中,普通话正确即要求读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不重复字句,停顿适当。朗读要做到正确,首先要强调“三到”--心到、口到、眼到,集中注重力,防止有口无心,同时教师要做好正音工作,将轻易发生错误的字词预先提出,引起学生的注重,防止错误,要做到流利的读,要求朗读中不断读,不读破句,连贯的读,其中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视读广度愈大则知觉单位愈大,理解愈完全,中途断读或读破句的情况就愈少。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就看到下一个词,迅速的把几个词联系起来,按意群停顿,视觉广度的加大,只能在朗读实践中实现。另外,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我们能正确处理重音、停顿,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这是朗读的较高要求。

练习朗读的方法主要有: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听教师的范读和放录音带。组织学生听规范的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可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爱好,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模拟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可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少儿内容的广播,放录音听故事,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用浓烈的感情-色彩感染他们,引起其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经常开展一些活动进行朗读效果的检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到读书成功的快乐,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课文朗读大赛”、“儿歌表演评选”、“读书读竞赛”“故事大王”,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朗读爱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朗读练习的方法易多样化。

在朗读练习中,教师即要严格要求,又要以从这几方面进行指导:首先要选好朗读材料,入选到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非常适合朗读,都值得诵读的。加之小学生还要学习其他科学的知识,不可能把每一篇课文都熟读。因此,必须选好朗读材料,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挑选适宜朗读和背诵的作品,如选择那些在篇章结构和谴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的课文。有些文章也不是每一段都适宜背诵,要挑选那些重要的段落、出色的片段、警策的语句。好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越读越有滋味,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将会使学生选择终身受益。假如一个星期能为学生选择一至两篇朗读材料,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一个学期积累下来就是几十篇课文,五至六年下来就是几百篇范文的积累。对于学生来说,这将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对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朗读技巧上,教师应做到:①正确示范:小学生善于模拟,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因此教师自己要经常练习朗读,力求语音准确、富有感情。范读可以是全文,也可以结合课文讲读,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②体会感情:准确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朗读好课文的基础,要启发学生想象、联想、重视和重建表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③提示难点:轻易读错的字,事先正音,轻易读破句的地方,先帮助学生把握意图理解清楚长句子,讲清如何断句等。④读后评议。朗读指导要读前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读后有评议。评议可教师评也可引导学生自评或互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重力和提高朗读水平,评议即要充分肯定优点,也要指出不足,还应提示改进的方法,实现更有意识的练好朗读,培养语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篇2]

一、激发兴趣,整体感知语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感情的自然后果。”

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感情体验(如审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激起强烈的阅读愿望。

通过这种在内心需求驱动下的初读,学生在整体上感知语言材料,扫清阅读障碍,了解内容及脉络,初步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研读,理解品味语言

学生对课文有了大体了解后,会对文中的重点部分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重点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口味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激发联想,进入意境

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在阅读中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通过多种感官,使语言文字有机的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学生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调动经验,理解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我们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叶老的话告诉我们: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生活经验,并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相应的生活积累,让学生自觉地将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达到领悟。如:《观潮》一课“ 潮来之时 ”一段,启发学生联想已有的对潮水的感知,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景象,再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潮来时的壮观,读出潮水的气势。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参与感知活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景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语感训练。

3、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特别是对精彩课文精彩片段,更要细细品读,揣摩体会,才能真正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句式的优美。

如《可爱的草塘》第二段写的是:我在草塘边上看到草塘的美丽景色。草塘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是大、美。教学这一段时,抓住“‘浪花’指的是什么?(从“欢笑”、“翻滚”、“涌向”、“赶着”等词语感受草塘动态美。);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草塘‘绿’的?这满塘的绿色,为什么绿得不一样呢?(从“翠绿”、“鲜绿”、“墨绿”、“发光”、“鲜亮”等词语来体味草塘的静态美。)”指导品味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词析句常用的方法是比较,就是对课文的词语、句式、语序等进行更换或增删而进行对比、推敲、品味语言,从而感受用词造句之精之巧之美和表情达意之准确,更深地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4、感情朗读,表达语言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名家名篇,加强感情朗读,可以使学生在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又入情悟其神。

感情朗读要加强指导和训练,有时教师示范也是很必要的。如《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指导学生重读“静、清、绿、奇、秀、险”;而在体会作者的情感时,则应指导学生把读的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真”景,而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这情,就是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愈读,就愈能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愈能对课文的内涵产生深刻的领悟。

5、鉴赏美文,积累语言

学会鉴赏这是读好书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对优美词句的鉴赏,才能体会语言文字的内在美;也只有通过对作者写作手法的鉴赏,才能在不断阅读中学会文章的方法。因此一篇优秀的文章通过鉴赏、通过美读更好地体会到它的独到之处,在为个鉴赏过程中能使学生产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从而在读中学写,加深了印象、积累了语言。

另外,精美的篇章段落要注意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诵出文章的气势、韵味,这样会在“熟”中巩固语感。

三、注重实践,积淀运用语言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1、听。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广播电视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2、说。在一定的场合中,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的活动,组织语言极为快。因而,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这样,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

3、读。要指导学生读什么、怎样读,应该有所计划,从而使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得。多读多练才能强化课内习得,不断厚重语感。

4、写。勤练笔能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写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既能够仔细推敲词句,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又能促进语感的形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相关文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11-23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感的培养11-09

如何培养语文语感09-25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1-23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习惯11-23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1-23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能力11-23

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小学生语言能力11-23

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迁移能力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