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时间:2022-11-08 18:47:06 赛赛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地提出,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学龄前儿童,也在逐步地培养前、后、左、右、上、下、大、小等空间意识。对小学生来说,培养空间观念的重任,主要落在数学教学上。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在“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体会:

  1、 观察比较,获得感性经验,形成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实物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实物原型,组织学生通过对现实空间中实物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对实物视图的初步认识和常见平面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如篮球、乒乓球、粉笔盒、牙膏盒等常见物品中选取素材,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了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 :认识到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从而逐步形成对实物与平面图关系的一些初步看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 “ 观察物体 ”时 ,我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桌上的茶壶,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并且能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 我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中的小正方体,通过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 ,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并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样的活动学生接触多了,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就会越来越灵活自如,空间观念就可以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2、利用猜想与验证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和体验,在多种感观协同的作用,形成鲜明的表象。再通过不断地猜想、验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毫升和升》的教学设计,先猜猜1毫升有多少呢?,再让学生用针筒吸1毫升的水,验证一下到底有多少。玩一玩1毫升的水,一滴一滴放在手里,数一数有几滴?(大约16滴)。让学生亲身感受1毫升的多少。在水槽挤出10毫升的水,让学生猜100毫升的水大概有多少?,按照估计舀100毫升的水,然后用量桶验证一下,看看谁舀的水最接近100毫升。最后把10位同学的100毫升倒在一起,是多少毫升?(1000毫升) 1升=1000毫升,这样的教学水到渠成,自然流畅。再拿出一个2升的瓶子,让学生猜测能装多少升的水?再倒入水验证。这样在有效的活动中,学生刚刚获得的表象,在猜想、验证过程中不断调整、矫正、建构、体验中逐步内化。从而对毫升和升的度量单位到底有多大形成空间观念。

  3、利用操作和思考相结合,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实践、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要鼓励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考,缺乏思考的盲目操作会造成操作的无效性。培养学生边操作、边思考的习惯。例如:《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每人分给9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并给出表格,表格从锐角的个数、直角的个数、钝角的个数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对图形的多方面性质有了亲身的感受,并能自己思考图形的性质得出结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这样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通过独立思考掌握知识。形成空间观念。

  总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思维”,排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干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以促使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的深刻认识。概括地说,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充分感知、操作体验、解决问题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的。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方法

  一、让学生用眼观察事物

  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应该首先明确其中一点,用眼观察是学生了解事物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懂得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事物的属性特征,以实物或是事物模型为依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实物搭建起来的空间观念更容易达到教学融会贯通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将自己带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在这个空间中更加方便地全方位了解事物。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认识图形》时,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尚且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准备一系列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课前老师可以用纸板剪出不同的形状,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同时要注意每个图形要剪出不同的大小尺寸来,让学生们区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卡片对学生们进行教学,教师让学生们仔细观察每个图形,观察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对实物的观察更能容易地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一个观察过程,其实也是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们通过自己观察,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认识,让它们更加容易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用眼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近距离地观察,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这样学生就会对事物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教师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

  二、让学生动脑展开想象

  小学生由于处在成长的发育期,对于事物的了解与认识还不够清楚与明确,这一阶段正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又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主动性不够强烈,因此,数学的教学有了一定的难度。要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动脑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在用眼观察的同时还要用脑进行空间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感。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长方体与正方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不妨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我们身边有哪些事物是正方体,又有哪些是长方体,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学生们思考过后可以让学生们主动抢答,教师进行判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就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从教室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学生的想象范围,从文具盒到高楼大厦,学生对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认识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得以拓宽,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得以充分的发挥出来,那么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仔细思考,展开想象,将学习与现实结合起来,锻炼学生思维跳跃能力与思维发散能力,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庞大的空间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发挥联想与想象,将书本内容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空间的转移想象与扩展想象,这样学生对于事物的特征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三、让学生抓住本质探索

  小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尚不够深刻,对待事物的探索有一定的惰性,认为事物就是眼睛看到的表面特征,缺乏探索的积极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有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索,让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造,在探索的过程中认清事物的本质,在理解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后,空间观念自然而然得以养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认识角》时,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不同的角进行复印,发给每个学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半圆仪测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及每个角边的长度,在每个学生正确地量出各个角的度数以及边的长度时,再让学生思考各个角的度数的大小与它的边的长度是否有关系,让学生们进行探索讨论,可能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但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学生之间的谈论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会更加的清晰。通过学生们自己动手探索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深刻理解角的本质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学生不仅对角的认识变得深刻了,对探索事物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从中培养了空间观念,也培养了探究事物本质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这样学生不仅对事物的本质有了了解,也培养了探索事物的兴趣,对于空间的观念也得以养成。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的练习,在学生自己探究认识事物。

  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练习的结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用眼观察事物,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想象,鼓励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思考探索,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索,这可以看成是一个连续、有内在联系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三方面的联系教学,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养成。

  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意义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我们每一位实施新课程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对于空间观念的想象力很低,往往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至关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眼看、手摸等感知手段,充分感知实物,了解事物的点、线、面等几何特征。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除了传统的知识外,在空间观念的培养方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学生的空间观念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资源。重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上新课的时候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积极思考和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这样改了变枯燥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

  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小学生生活经历很少,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很难让学生了解到形体的性质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使学习活动变得枯燥无味,空间观念难以建立。而多媒体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动态直观、声形并茂,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是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事物产生直接感知。

  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

  一、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让他们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观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方法,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非常紧密,只有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实物,重视现实生活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从视觉上去感受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动手动脑,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我在教一些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时,准备很多学具,让学生拼凑推导出公式。例如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提出思考:

  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②三角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③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很自然的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观察,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以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而让他们形成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发展他们的直观感知。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得借助于几何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时体会生活中几何体的特性,在研究中发现其中的数学道理,逐渐积累空间感知,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购买或自制教具、学具,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教学时老师不但要重视引导观察,而且要重视让他们变被动听讲到一起动手、共同参与,亲身操作。多种形式的操作能使他们的视觉、触觉协调起来,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师可先让学生看教具演示,然后自己操作从而获得知识,最后上升为概念、法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长方体时,我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引导他们用各种感官,参与观察、动手操作等感知活动,帮助学生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得到正确、清晰的概念。

  先引导学生观察粉笔盒、篮球、茶叶盒等,说明这些物体的形状是立体图形,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平面图形,使学生从直观上初步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初步建立空间概念。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已准备的长方体,让学生先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规律地边摸边数看看长方体有几个面,同时观察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有几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再结合演示,出示涂有三种不同颜色的长方体,将三组相对的面一一揭下来,贴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长方体面的特征。同样在认识“棱”的特征时,也让学生摸一摸,有顺序地数一数,量一量棱的长度,再看一看哪些是相等的。

  教师出示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相对棱的长度,使他们明白相对棱的关系。同时通过量一量,再来算一算每个面的面积的大小。这种实际操作不但可以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容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牢固地建立起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深化他们的空间观念。

  “分解图形、想象实物”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空间观念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学生的想象总是伴随着观察实物、概括实物及几何图形、练习、操作过程,这些想象既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时,我通常让学生先观察实物,然后练习画出观察过的实物几何图形,有时也借助直观图形来进行合情推理,这样既增强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出潜在的创造力,又让他们逐步形成合乎逻辑的思考,严谨求实的态度,形成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教“平移、旋转、对称”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概念与生活中的现实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到了发展,深化了他们的空间观念。

  四、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几何知识与实际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几何初步知识的成功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形体特征,形成正确概念,而且要在理解相应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例如,在学习了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就组织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运用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要求两个底面的面积和一个侧面的面积,让学生说出实际例子,说一说每一种情况各应用什么方法计算。如计算做一个油箱用多少铁皮要求两个底面的面积和侧面积;计算涂圆柱形游泳池四周和底部的面积应求一个底面的面积和侧面积等。通过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确了表面积的计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后,让学生明确不管圆柱体的位置如何,它所占空间的大小都是底面积和高的乘积,因此,求油箱里油的体积,游泳池里水的体积都是底面积和高的乘积。通过这一系列联系实际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应用几何初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发展。

  当然,要让学生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这些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两句话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逐步渗透、强化训练才能达到的。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相关文章:

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11-23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11-23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11-23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11-23

如何培养时间观念11-23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1-23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11-23

谈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倾听习惯11-23

家长课堂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时间观念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