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时间:2022-11-23 14:57:46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url#。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最后,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着的多。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篇2]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还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新的课堂教学要求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激情,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为了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有效发挥,老师应该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作为鲜活的创作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并针对老师讲解的内容积极进行思考,找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展开论述。

一、通过数学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生是一个具有极强创新能力的群体,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已有的结论怀有质疑精神,并且高中生精力旺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时期。老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效进行知识传授,又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四维空间得以有效扩展,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

老师还可以将小组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进行研究与探索的激情,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断得以完善,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达到相互启迪的作用,使学生的散发性思维得以有效培养。学生之间开展小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公平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使得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进行思考,不断提高创新意识。

二、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创新的前提在于有新的发现,较强的观察力是学生发现新问题、寻求新的解决方案的一种重要品质。如果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那么就很难有效进行创新。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观察能力,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不管是任何领域的新发明,都与观察能力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观察,通观全局,避免片面性。传统教学只有黑板和粉笔,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老师可以将先进的教学仪器等引进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观察活动更好的开展。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耐心培养。高中数学较强的逻辑性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营造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课堂教学环境

较之于古板的教学环境而言,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环境,而这种环境就是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神经处于放松状态,大脑不受特定框架的束缚,思维定式对学生的影响就会变弱,给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老师的赞赏不仅使学生感到身心愉悦,还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给了学生更多的自我肯定,使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四、有效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制能力,但是毕竟还处于青春期,难免不能完成既定的学习计划。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借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高中阶段,如果学生只是一味的跟随老师的步伐进行学习,那么学生的四维空间就会变得狭窄,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被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不断发问,那么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于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为了及时完成任务,不得不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学生会有新的发现,又会遇到新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问题意识”,不断地进行思考与探索,有效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别,不管是个人特征还是智力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认识,因此,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别,学生构建的知识体系也各不相同。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培养措施。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在指导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情况下,注重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在思考过程中,发现更多问题,并有效进行创新。而对于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老师应该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以提升。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在原来的思维基础上不断进步,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如果老师急于求成,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压力,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综上所述,数学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进步都产生重要作用,数学是最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创新指导,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意义重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老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11-23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觉地参与意识11-23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1-23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1-23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11-23

如何培养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11-23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1-23

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11-23

谈如何把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