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法

如何全方位的培养

时间:2018-05-05 17:14:57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如何全方位的培养

  “优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各个方面入手,老师不仅仅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加油站”,也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维修站”,加油是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朝着既定目标跑的更快;维修是不断地帮助他们调整方向,改正缺点,确保他们能够始终保持住好的习惯,不会出现方向的偏离。

  第一、引导“优生”树立正确的目标

  一般说来,“优生”智商较高,即使不那么刻苦,他们的学习也会在班上名列前茅。这就往往使一些“优生”不求上进。老师应该在教学之余,正确地引导他们,给他们推荐一些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以及一些有利于拓宽知识面的书籍,让他们把自己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并通过对比确定更高远的志向,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课外书籍中认清学习只不过是成为优等生很小的一部分,而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全面地去发展自己,自己成长的道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东西要自己慢慢去领会。通过树立远大的志向,从德育到兴趣好以及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等各个方面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然后朝着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第二、激励“优生”认清自身不足,努力超越自我。

  学习好的同学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自觉性,热爱学习,即使老师不管,也不会出现大问题,但是,要想使他们出类拔萃,稳居前列,成绩更突出,对他们就得从严要求,恰当评价。就那平时的单元测试来说,每单元检测结束后,根据他们平时的学习情况及检测结果,有意识地经常和他们谈心,考得好的方面及时鼓励,让他们再接再厉,做得更好;但是每次测试肯定存在着不足,老师要细致地寻找着他们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指出出现错误的原因,尤其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给以引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那些心高气傲、连续错误的优生,老师一定不能迁就纵容。要严中有爱,爱寓于严,帮助他们找缺点,要求学生写单元考试小结,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有的优生对老师的暗示不一定能意识到,这时,就要找来个别谈话,先明确指出其问题所在,然后循循导之。对少数具有出类拔萃潜质的“优生”,我们则应理直气壮地向他们提出“追求卓越”的希望。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

  第三、训练“优生”受挫心理。

  “优生”们通常在班级受到老师和同学的青睐,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就使他们对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对“优生”犯错误切不可迁就,而应该严肃批评,作为老师,要多给“优生”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这当然不是说要有意让“优生”不断失败,而是引导“优生”尽可能多地在不同方面摸索、尝试,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失利,而当“优生”对此习以为常的时候,他们就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大型的考试,而在大型统考中,由于包袱过重,影响考试正常发挥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学生在有了抗挫折能力后就能够从容地面对每一次考试,应对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挫折。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受挫能力的同时还要适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挫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知道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以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的深刻涵义,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越攀越高。

  第四、培养“优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来说,“优生”的学习成绩是拔尖的,但“高分低能”的现象却不是个别的。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决不能满足于“优生”名列前茅的考试分数,而应有意识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教育“优生”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总之,让他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从解题时的独特方法到作文时的新颖构思,从独当一面地开展班干部工作到积极参与各类课余科技活动只要学生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其创造能力锻炼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众所周知,无论是考试还是将来的工作,生搬硬套肯定是不行的,学习知识的时候应学会融会贯通,不仅是单一学科之间前后内容的贯通,而且学科与学科之间也要学会贯通。在工作中也应该灵活处理遇到的问题,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从课本上直接搬来的,应该在学习的时候多思考、多总结规律然后灵活运用,长期以来就可以不断增强自己的创造力,只有勤于思考、勇于创造、敢于创新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生。

  第五、注意考前心理素质的调整

  培养“优生”还有一点就是要培养他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调整同样也是成功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即使学得再好,但到考试的时候就会过分紧张,有的会出现大脑短时间一片空白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该称得上是很优秀的,只要你有不会的问题,他都可以解答,但每到考试之前,他就会出现头晕、吃不下饭的情况,导致每次考试都不太理想,这可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考前综合症”。所以说,过分紧张和不紧张都不利于取得好成绩,即使是将来的工作中,过分的紧张会导致工作中的失误。所以我们所说的优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学生,老师平时就要注意帮助他们学会调节,要求他们以平常心对待考试,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自信,轻装上阵方能取胜。临近考试,老师应为他们创设更宽松的环境,允许他们自主选择,自行调节,有一个最佳心理状态,这样长期以往,他们就不会存在“考前综合症”了。

  三、培养“优生”过程中老师所肩负的使命

  一个人的成人、成才最关键的是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老师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肩负着很重的历史使命。老师应从多方面去综合考虑一个学生的发展。1、老师要把握好当前教育竞争机制和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学生背负着平时学习成绩的竞争、择校的竞争的压力,而老师之间也会存在班级间学生成绩的对比,所以老师既要考虑如何培养“优生”,不放弃“差生”,还要确保班级学生的成绩稳步提升等等问题。2、老师要处理好教学管理和自身知识面拓宽的关系,一方面老师除了要做好班级正常的教学和管理之外,还要对培养“优生”做一些很细致的工作,而所有的一切需要的是时间,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老师还必须花时间提高自己的知识面。社会日新月异,老师的知识也要不断更新,尤其是现在面临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知识广博,教师即使知识面再广,也难免有答不上来的时候,所以21世纪的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把教育工作做的更好。

  通过阅读本书,我觉得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有很多需要去思考,需要去补充,如何去提高他们的整体成绩,如何去培养班级的“优生”,如何去扩充

  自己的知识面等等,我会将班主任工作做得更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我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让“优生”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在各个方面取得进步。

  如何全方位的培养 [篇2]

  数感是指对数的含义、计数技能、数的顺序大小、数的多种表达方法、模式、数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等等。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一旦有了数感,他便能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今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注重了多种形式、全方位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

  一、在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中获取数感。

  《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数学第一册中,《1—5的 认识》这个单元里,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也初步建立数感。在教学1—5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看野生动物园的图,数图中的人和物,抽象出1—5各数。如数“1”,是在数一头大象和一个太阳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接着,抽象出来的各个数让学生物化为小棒的根数,并摆成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以上具体到象,在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本含义,最后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的事或物,用1—5各数来说一句话。有的学生说:“我有一本书。”有的学生说:“我买了两本书。”“我姐姐给我3个橘子”……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由于溶入了数学的含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理解,也初步建立数感。另外,数学第一册教材中,多处安排有“时候中的数”,如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邮政编码,日历,还有温度计、电子表上的数等等。这些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

  二、在比较中培养学生数感。

  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的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例如,在《认识100万》中进行大数目估算时,教师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本语文书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多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同时也了解了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学生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因此,当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比较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辨证的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对树感的形成。

  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例如,在《认识100万》的实际测量中,教师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出了教室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地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同时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四、在游戏中感受数感

  我们常说寓教于乐,如果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学习,那么学习将成为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充分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做游戏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了解和认识数。在《6和7的认识》中,我设计拍手游戏,我拍几下,再由学生拍手组成6或7,从而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6、7的组成。

  五、在估算中培养数感。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数时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计算,或为了先大概地判断之后检验计算或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在精确计算或测量的前后所采取的计算方法,是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大概推断。估算并不是近似计算,它是表示对人们所要得到的理想结果给出尽量接近的值或量。估算通常是要判断结果在哪个数或量的附近,或者确定一个范围。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它也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因而加强估算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数感的形成。如在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时,学生遇到这样一道判断题“小胖今年7岁,重约2千克”,我让学生估算一下,2千克有多重,有同学说:“大约2包各一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我问学生:“那2包洗衣粉的重量会和小胖的重量差不多吗?”学生都能做出明确判断:“不会”。由于渗入了估算的教学,抽象的知识也变得形象起来。

  六、动手操作,增强数感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了思维与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感知数、理解数的意义。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学难点是理解抽象的单位“1”。我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分组操作:把一个苹果、一张纸平均分;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把许多物体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理解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加深了对单位1和分数意义的理解,增强了学生数感。

  总之,数感来自数学活动实践,又知道数学实践活动。它的形成不是一触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一个崭新的学习内容,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创造性运用教材、使用教材,把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数学的感知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如何全方位的培养】相关文章:

1.全方位解读SAT如何报考

2.关于全方位讲解如何护理种植牙

3.如何给蝴蝶犬做全方位美容

4.报关全方位解读

5.爵士舞如何全方位锻炼身体

6.提问能力如何培养

7.新手如何快速培养车感

8.如何培养演讲能力

9.高管气质如何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