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僧形象分析

时间:2022-11-23 12:53:26 形象分析 我要投稿

沙僧形象分析

沙僧,又叫沙和尚、,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是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五主人公之一。在书中也称黄婆,土母、刀圭,五行属土,俗称沙和尚、沙僧。原为天宫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因为失手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盏,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危害一方,专吃过路人。后经观音点化,赐法号悟净,一心归佛,同八戒、悟空一同保大唐高僧玄奘法师(又称唐三藏或唐僧,俗名陈祎)西天拜佛求取真经。沙僧个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惰、贪恋女色,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踏踏实实,谨守本分,最终功德圆满,被如来佛祖封为南无金身罗汉。

《西游记》第八十八回 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母授门人一宵晚景题过,明早,那老王父子,又来相见这长老。昨日相见,还是王礼,今日就行师礼。那三个小王子对行者、八戒、沙僧当面叩头,拜问道:“尊师之兵器,还借出与弟-子们看看。”八戒闻言,欣然取出钉钯,抛在地下。沙僧将宝杖抛出,倚在墙边。二王子与三王子跳起去便拿,就如蜻蜓撼石柱,一个个挣得红头赤脸,莫想拿动半分毫。大王子见了,叫道:“兄弟,莫费力了。师-父的兵器,俱是神兵,不知有多少重哩!”八戒笑道:“我的钯也没多重,只有一藏之数,连柄五千零四十八斤。”

分析沙僧形象的论文以张静二(1983)《论沙僧》(辑入刘世德编《国古典小说研究》)比较全面。张静二认为,在史实上沙僧“似有蛛丝马迹可寻;在文学作品里,则由绚烂的深沙神,变成了沉默的苦行僧。”谓沙僧:“相貌相当清晰,地位相当重要,而个性相当分明。”沙僧在取经途中表现了合作、顺从与随和的态度,经常担起调和与凝聚的任务。 从另个角度看,后来的“和事佬”角色,与初出场时凶相毕露,曾经两次吃唐僧的背景很不相称。显然,在故事发展中,使沙僧的凶猛品性被改变了。

沙和尚一度曾在项下挂了九个骷髅头。这九个骷髅头,据说是路过这里的九个取经人的头颅,也是在这河上唯一沉不下去的东西,所以,沙和尚把它们留了下来。后来,这九个骷髅头和木吒拿来的葫芦一起,化作一只法船,帮助唐僧等人顺利地渡过了八百里流沙河。为什么是九个取经人的骷髅头?我想,或许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九”和一个“经”,加在一起,不正是个“久经”的意思吗?我们常说一个词汇:久经考验。沙和尚的人性不就是需要久经考验,才能最终修炼到不受外界影响吗?

还有一种说法是唐僧是十世灵童转世,取了十世经,前九次都是独自一人去,走到流沙河就被沙和尚吃了,沙和尚脖子上带的九个取经人头颅便是唐僧的,因那头颅在鹅毛浮不起的流沙河里沉不下去,沙僧觉得奇怪,便将它串起来玩耍,最后唐僧靠自己的九个头颅度过了流沙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没有人能渡自己,只有自渡。

有不少人认为小说作者未能赋予沙和尚更鲜明的形象。

赵天池(1983)《西游记探微》引张易克的话说:“沙僧确实经常担起调和与凝聚的任务。沙僧的调和通常是表现在止争与顺从两方面。”止争是止息悟空与八戒、唐僧之争,“以和为尚”;凝聚则体现在比其它三人专一,除了七十六回因误会悟空已死,“猪八戒与沙僧解了包袱,将行李搭分儿,在那里分”外,沙和尚从不说散伙一类的话。四十回连悟空也想散伙,反而沙僧劝大家不要散伙,意志十分坚强。他从不埋怨路途遥远,是一个任劳任怨的苦行僧。三十回黄袍怪疑心浑家百花羞送信去宝象国请兵来救,要杀她,就拿她与被擒的沙僧对质。沙僧急中生智,说是国王画影图形,唐僧因较早时被捉在洞中见过公主,向国王说起经历,这才救了公主一命。这情节既显示沙僧的急智,也体现他为他人着想,不欲恩将仇报之精神。

张静二说,文评家看待沙僧有三种类型:三藏型的对他无所置评;悟空型的说他和顺、忠厚;八戒型的指他柔懦、没有个性、尸位素餐。我们以为这正反映了沙僧的形象并不鲜明突出。

沙和尚沙僧原先是天宫中的卷帘大将。这个职位在天庭是非常尴尬的,究其职责也只是为玉皇大帝进出门的时候掀门帘一类的工作。这个工作一方面说明了天宫中人浮于事,一方面也说明了沙僧一直在天宫中不得志。至少从他一路跟随唐僧取经和占流沙河为王的实际来看,他在天宫中应该可以得到一个更好的位子。这也是他为什么在打碎了玉帝的琉璃盏及被贬下界的原因。琉璃盏在天宫想不过是一件普通器物,但卷帘大将却因失手打破一个酒杯就遭天谴,未免有些说不过去。打碎一个酒杯和打碎夜明珠(白龙马)、调戏嫦娥(猪八戒)竟然一个罪名,这不得不说是玉皇大帝早已经想废掉这个“卷帘大将”。因此,原本踌躇满志的卷帘大将没有受到天庭重用下界为妖就能说得通了。当他一心向善,又深得观音和唐僧的赏识(毕竟一路上唐僧只收了三个徒弟),因此才知恩图报,为修正果一路上对唐僧忠心耿耿。沙僧还十分精明,表现在他对时局形势的判断准确,沙僧在小说中第一次亮相大战流沙河,在流沙河岸上,八戒同沙僧大战二十回合,不分胜负,旁观的孙悟空看到这种斗杀场面,恨得“咬牙切齿,擦掌磨拳,抡起铁棒,往那怪着头一下,那怪急转身,慌忙躲走,径钻流沙河里”。沙僧对自己实力有自知之明,同实力相差无几的八戒他敢大打出手,见到实力远高于自己的悟空,却立即躲避,能打就打,打不赢就溜,任凭悟空、八戒在岸上百般辱骂,他就是不上当,弄得实力超强的悟空干着急却束手无策。

《沙僧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因此,如果说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是一个富有喜剧色彩的角色,沙僧则是一个略带忧伤的悲情人物了。这样一个人物成为《西游记》这样一部奇幻文学的主角,他的笔墨分量自然要比另外几位主角轻了不少。

沙僧形象分析 [篇2]

在《西游记》这本闻名于世的著作中,我认为,不论是温润良实的师-父唐三藏,还是机智勇猛的大师兄悟空,甚至愚钝贪婪的二师兄八戒,都不如一个憨厚朴实的沙僧沙师弟,那样的接近于我们这些现实中的普通人。

在从东土大唐远赴西天取经,在这个由师徒四人组成的团队中,最令师-父放心、省心的就是沙僧。他不像孙猴子那样总是与师-父争吵,处处显得比师-父聪明能干,经常打乱和谐的氛围,反而经常主动进行劝导,宽慰师-父,安慰师兄,也不似八戒,好吃懒做,就连化斋,都能自己偷吃所有的西瓜,而且,取经的心思也不坚定,差一点留在高老庄,经过女儿国的时候也丑态百出。可贵的沙僧一直恪守本分,担负了整个团队的行李和师-父的细软,虽说取经路上,他连一个知名的妖怪都没打死,但是却能及时帮助两个师兄,很能站脚助威,并顺手补个刀啥的。这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本性的温和内向,而是他从根本上默默的接受了师-父给予的任务,承担起了在小小的四人团队中应尽的责任,为了取经的大义主动放弃了自我,大家都知道,他的前身是玉帝的卷帘大将,武功肯定不会差,后来不小心掉到流沙河里,项上挂着9个骷髅,成为凶恶的妖怪,曾经大战八戒近30回合不分胜败,勇猛可见一斑,他的聪明狡诈也能在流沙河之战看出来一些端倪,比如他见到孙悟空就一猛子憋到水里不出来,任凭辱骂就是不应战,显示了他的审时度势和超级的忍辱加憋气能力。沙僧其实完全具备扰乱取经团队的武力和智力,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此,我认为,虽然他是最后一个进入取经团队的,他却是觉悟最深,觉醒最早的,相比之下,孙悟空还保留着猴子的顽劣,八戒还保留着猪贪恋好吃懒做的恶习。只有沙僧,完全变为了一个踏踏实实,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沙憎很了解团队里的每个人,大师兄被师-父骂走以后,他果断前往,好言相劝,他知道大师兄最放心不下师-父,所以,循循善诱,劝慰师兄,可见,虽然平时不言不语,但他时刻都在关注每个人,谁的心思他都明白,还能准确的切中要害,并且有效的劝解成功。这种细心认真是他的两个师兄都没有的。

他还有着知难而进、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得知师-父被水里的妖怪抓走时,当即跳进河里去救,不论大师兄如何阻拦,一门心的想去水里救师-父,只是说:“这水比我那流沙河如何?去得,去得!”便脱-衣服跳下水。他知道大师兄水性不佳,二师兄又贪生怕死、瞻前顾后,恐怕多一会儿师-父便被吃了,于是法力有限的他义无反顾地争先扑下水救师-父。

当《西游记》刚刚传播开来的时候,人人谈论唐三藏的懦弱胆小极大的衬托出了孙悟空的勇猛机敏,只道他是大英雄,就连小孩子也在头上戴上了孙悟空的标志性头饰两条雉鸡翎,手里拎着塑料做的金箍棒,哇呀乱叫着在胡同里往来穿梭。最近又风靡起猪八戒形象,多把他塑造的生动活泼,憨厚可爱。可是老实本分的沙僧,却在一波波热议中被忽略掉,只因为他的低调内敛,朴实无华未曾引起众人注意。有些人认为,孙悟空是最贴近人们向往的大英雄的人物形象,又有些人认为猪八戒是对我们的内心丑恶的一个真正的反映。我却认为,不论英雄还是恶人,皆为少数,沙僧这种不突出也不落后,安分守己,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和气憨厚的形象,才是真正最接近我们现实中的普通人,他有责任感,善解人意,知难而进,这也是现在大多数人所处的状态。

因此,即使沙师弟不似孙悟空艺高人胆大,也不似猪八戒集丑陋于一身,但却是最真实的,最符合现如今人们所追求的人生态度,平淡无奇,却能脚踏实地的在西天取经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不断接近成功。他没有天赋异禀,最后却靠自身的努力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真实,美好和向往的一生。

【沙僧形象分析】相关文章:

西游记沙僧形象分析11-23

沙僧人物形象分析11-23

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11-23

对苏武的形象分析11-23

堂吉诃德形象分析09-11

组织形象分析报告11-23

孙悟空的形象分析11-23

人物典型形象分析11-27

晋文公的形象分析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