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分析

《家》觉新形象分析

时间:2021-06-24 13:48:50 形象分析 我要投稿

《家》觉新形象分析

我觉得《家》中的高觉新,是一个比觉民、觉慧都要复杂的人。他的性格具有两面性,而这种性格的形成、特点、影响等等方面都是觉民和觉慧所不曾有的,而且从这个两面性上,如何评价高觉新这个人物,也远比觉民觉慧复杂。

第六章可以看作是高觉新的一个正传了。对他性格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揭露的比较彻底。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在这一屋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他按照祖父、父亲的意愿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且“不说一句反抗的话”,“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也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于是一切都按计划在轨道上行驶着,他也安然接受这样的宿命,直到父亲的去世,让他看到这个家庭的本来面目。

高觉新自己说:“我不是青年,我没有青春,我没有幸福,而且也永远也不会有幸福。”他的处境与觉民、觉慧的不同,所以三个兄弟的性格才会有极大的差异。觉新是“自愿的把但在爹的肩膀上接过来的”,他用母亲的死、五妹的死、父亲的死、大姐的死,使他下定决心“好好使弟妹们长大,好好的做人,替爹妈争口气”,这样他一生的愿望也就实现了。觉新这种特殊的身份,使他“心甘情愿的”用这种方式来保全自己的家庭。

高觉新的那个年代,使他的思想局限性在“反抗”之外,因此即使在他认清了这个家庭的丑陋之后,他也不可能选择反抗。他的不抵抗已经使他有了一种“惯性”。在另一方面,他的愤怒与奋斗之可能给他招来更多的烦恼和敌人,因为他的势力太弱小,太单薄,只有“无抵抗”,只有“作揖”来保全自己的家。“他疲倦了”,“只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

所以说这应该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由于顽固的封建势力和社会思想的桎梏,再加上觉新自己的的特殊身份与幼年遭遇,才造成了他的妥协与懦弱。

那么五四之后呢?他显然也受到了影响,但这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与其说他具有“双重性格”,不如说他没有放弃自由的希望。也正是由于这希望,他开始逐渐的先进了起来。这个转变的过程十分的漫长,贯穿《家》《春》《秋》始终,在《家》中体现得尤其不明显,但也可以找到踪迹。例如,在妻子瑞珏的悲剧产生之后,觉新决定帮觉慧出走,这可以看成是他的一个转折。在自己绝望的时候,给觉慧、也给自己,同时也给自己的家一个希望。他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他自言自语道:“你们看着罢,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在他说出这样的话时,他的内心已经明显的“反叛”、“不服从”起来,而且这时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有些强硬了。例如,在谈到续弦的时候,他说“别的事情他们可以强迫我做,这件事我无论如何不答应。”(不过,他当时只是“苦恼的分辨”,并未义正词严的彻底坚决,但已经很不容易了,对于他来说。)

她在结尾的态度已然和从前不同了,例如他从前在对待觉民的婚事问题上,一味的劝觉慧把觉民叫回来,连觉慧都骂他“真是个懦夫!”

类似的事情,作者描述了很多,关于觉新的大部分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在写他的懦弱。例如他的妻子瑞珏的悲剧的形成。由于陈姨太所谓的“血光之灾说”,他答应长辈让瑞珏迁出公馆,而且要迁到城外,加上过一座桥。觉新在长辈们面前没有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妻子,而且在瑞珏难产的时候,还坚持着“不能进月房”的教训,任其妻子痛苦的哀号,他只是“用手蒙住耳朵”,“疯狂的走进窗前伸长了脖项去望”。显然他是深爱着瑞珏的,可他的爱不敢冲破封建的牢笼,他用他惯常的懦弱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来应对。对于瑞珏,“他只有一个思想”,“我害了她”。

作者在写觉新的痛苦之余,还写了他的“健忘”。觉新是这样理解觉新的健忘的:大概是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其实这种“健忘”也是无奈,情有可原,可以把它当作觉新在惨苦的生活中的一种挣扎,只是这种“健忘”不要成为阻碍他前进的绊脚石,而结尾他说不会淡忘瑞珏,也许是一种回答了。

高决心在《家》中有很多的悲剧,例如梅的悲剧和瑞珏的悲剧,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上也有表现着他的悲惨,他成为大方的替罪的羔羊。但他本身不是一个悲剧人物,还充满了希望。

以下谈高觉新成为大房的替罪的羔羊的“好处”,也就是说他性格的主要方面——妥协和懦弱引导下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的作用。

在觉新看来,他的“两大主义”是他暂且过上了安静的生活,但他没有看到,他的两个弟弟也没有看到,他所作的牺牲,真正的换来了觉民和觉慧的幸福。如果觉民和决慧从一开始就没有大哥的庇护(尽管庇护的羽翼不丰满),那么他们也不可能正常的成长,不可能在封建势力强大的家庭中成为先进的青年。高觉新起了促进的作用。

《《家》觉新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当然,不是说这“两大主义”教育了觉民和决慧,而是觉新用这“两大主义”擎起了一张伞,让他的家庭安康的成长,而觉民和决慧也在认识到这两个主义后朝相反方向的更加先进起来,并且这其中,我觉得高觉新性格中的先进的一面也起了作用。

在巴金先生《呈现给一个人》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高觉新的原型是巴金先生的大哥,他们的经历很相似,而巴金先生对他的态度是:因为你做过这一切,因为你是一个懦弱的人,我就憎恨你吗?不,决不。

巴金先生的'大哥留恋生活,但还是选择了自杀,“做了一个完全不必要的牺牲品而死了”,也许从这里我们可以端正一下对觉新的态度。

巴金先生在多篇文章中提到:“我写《家》,就像在挖开回忆的坟墓。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迫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得到悲惨的结局,我写小说的时候,仿佛在同这些年轻人一起受苦,一起在魔鬼下面挣扎。”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觉新的人物形象的意义。巴金先生在他大哥自杀后,写道:“然而我是不会死的,我要活下去,我要写,我要用我的这管笔写尽我所要写的。这管笔……会使我时时刻刻都说着你,而且它会使你复活起来,复活起来看我怎样踏过那一切骸骨前进。”

作者就是通过高觉新这类人物来“像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从而让千千万万的读者知道,在那个年代,有多少美丽的青春这样的绽放与凋谢。

《家》觉新形象分析 [篇2]

巴金在《家》中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众多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高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这个家庭的主宰人物高老太爷专横跋扈、荒淫无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高家,他是一尊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的偶像。他为了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为了维护吃人的封建礼教,为了维护自己的家长尊严,不惜牺牲年轻人的幸福和生命。高家的第二代人既维护这个家又毁坏着这个家。克安、克定贪婪、险恶、荒淫堕落、愚蠢偏执,只是他们相同的一面,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克安狡猾、精明,他在进行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时用正经堂皇的外表作掩护,他在堕落挥霍的同时还设法赚取钱财,这一点更像他的父辈们。克安却是个肆无忌惮、不知羞耻的败家子。嫖妓、玩丫头等都公开进行,即使事情败漏也毫无惧色。克明在第二代人中算是比较正统的,他极力维护着这个家,企图让这个家沿着旧轨道继续下去,可为了争夺遗产,竟在父亲灵前大闹一场,这就充分暴露了他虚伪、自私的阶级本性。这个家的第三代人中,作者着力塑造了觉新、觉民、觉慧这兄弟三人。他们性格不同,结局也不同。觉新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懦弱、顺从、毫无反抗意识,不敢多用思想,在顺从中毁掉了自己的一切;觉民自信自己可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婚姻问题上,与旧的封建礼教、封建家庭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尽管这种斗争只是为了个人,但这种大胆的举动无疑是给了封建制度有力的一击;觉慧深受新思想的鼓舞,成了这个家的叛逆者,他不但自己与这个家抗争,而且不断鼓动大哥起来反抗,鼓励、帮助二哥抗婚出走,并毫不迟疑地冲出家庭的牢笼,奔向自由的新天地。另外,作者还塑造了梅、琴、鸣、凤这四个女性形象。梅,美丽、善良,由于不自由的婚姻制度,她离开自己的意中人觉新而远嫁他乡,婚后不到一年就失去了丈夫成了青年居孀。她也曾有过对美的幻想,可当封建势力向她袭来时,尽管她内心充满了矛盾和不平,但是她缺乏抗争的勇气和精神,成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琴和梅同是封建家庭中长大的女子,但琴被“五四”的新思想所唤醒,为了自己的婚姻,为了自身的解放和封建礼教进行坚决的斗争,并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读者面前。鸣凤是高家的丫头,她美丽聪敏,只因出身低位只能与三少爷觉慧偷偷相爱。她虽然明白自己的这种爱是一种奢望,但她仍然全心地投入到爱河中。当做冯家姨太太这个无情的现实、悲剧的厄运降临到她身上时,她不甘心命运的安排,进行抗争,当她的一切努力都失败后,她倔强的以自己的死去殉自己的爱。在那个社会里,鸣凤这种身份的女子,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只能以死来和命运进行抗争。

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在高家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作者着力塑造了觉新这个中心人物。觉新这一人物形象在《家》中,是作品布局的主干,作者着墨较多,因此也叫丰满。

觉新是一个受封建礼教的熏陶,但又受到“五四”时期新思想的冲击,渴望有新生活,但又不敢走向新生活得这样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曾拥有过自己的美妙的梦幻,渴望自由幸福的思想也不止一次的激动过她的心。但当他站在长辈面前时,封建伦理又主宰了一切。他顺从长辈的遗志,一切找他们的话去做。当长辈毁灭了他的理想、前途时,当封建礼教毁灭了他热爱的生活时,尽管他愤恨,他痛苦,但是他却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这一切不平。没有丝毫的反抗意识。

《《家》觉新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顺从,顺从,在顺从,就是觉新做人的态度。顺从长辈的意志是觉新性格的表现。觉新在顺从中破灭了自己青年时代的梦境,在学校他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本打算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或者北京大学继续研究自己喜爱的化学,还想再到德国去留学,可父亲打破了他的梦幻。他和梅表妹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她曾想以后选梅做自己的妻子,但是由于不自由的婚姻制度,他们不能结为伴侣。父亲给他定下了李家的婚事。当父亲告诉他年内完婚时,他痛苦,他绝望,因为他也曾作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中也有个能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然而,现在父亲却为他选了另外一个不认识的姑娘,让他放弃学业而成家。对于这一切,尽管他非常痛心,可“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没有反抗的思想,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他的顺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破灭了自己美妙的梦幻,也使梅在爱情和生活的折磨中死去。对于梅的死,尽管他痛苦、愧疚、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觉悟,他仍信从着他做人的态度----顺从。他的懦弱、顺从终于有促成了他另一个所爱的人----瑞鈺的死。瑞钰临产时,正赶上高老太爷去世,陈姨太们以所谓的“血光之灾”的迷信谬论唯有,逼瑞钰到城外去分娩。这些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他和平的接受了”,带妻子来到城外一座潮湿的房子里等待分娩。在这里瑞钰因难产而死。瑞钰的悲剧是觉新“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苦在心里,在人前绝不反抗”这种屈辱的性格造成的。

觉新“为了可以改变的环境”牺牲了自己一生的幸福,为了一时的安静,把“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为了过几天安静的日子,他配长辈打牌,帮他们买东西,在长辈面前他总是把微笑挂在脸上。但他的屈从、忍让并没有给他带来一点安静,反而更加重了他的痛苦,就连长辈对弟弟的不满也都发在了他的身上。

觉新的顺从,断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断送了她所爱的人的生命。她的心在流血,但他并没有觉醒,更没有改变自己做人的态度。它不仅自己一次次的顺从封建家庭的摆布,顺从长辈的意志,而且竭力的劝说弟妹们也顺从爷爷的意志,不要去参加学生运动,劝觉慧听三爸的话不要离家出走,尽管自己身手包办婚姻的毒害,内心对二弟将要遭受的与自己同样的厄运深表同情,但仍劝说二弟觉民顺从爷爷,接受爷爷定下的亲事。因此,他不仅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同时也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

觉新的懦弱、苟安、逆来顺受的性格,在封建统治者给那些封建卫道士来说是值得赞美的,然而巴金却看到这种性格怎样是一个青年变得消沉和萎靡。巴金通过在封建礼教的牢笼里挣扎的觉新,通过他痛苦的呻吟,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礼教怎样残忍地摧残这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从而对觉新的懦弱等待性格进行了批判,并用活生生的事实揭示了这种性格的实质和根源。

觉新虽然接受到了一些新思想,但新思想对他的影响太少了,他并没有觉醒,仍屈服于封建势力,在长辈的威压下苟活着。并在封建家长和青年叛逆者之间极力地调解、周旋、打圆场,希图能一切如旧的维护下去,这实质是一种改良主义的表现。这种改良虽然不能触动旧制度的根本利益,但仍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发生矛盾与冲突。这种结果和觉新的本意是相反的,因此觉新在这些矛盾冲突中,不得不进一步妥协、退让、委曲求全。这又使他的命运多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瑞钰的死就是他进一步妥协、退让、委曲求全的结果。另外,在当时无产阶级开始革命的年代里,推翻封建统治,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已成了不可抗争的历史潮流,因此,觉新的这种改良主义道路只能促成他的悲剧的命运。

为了使觉新的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具有典型性,作者不但多侧面地描写了他性格的双重性以及这种性格的实质,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形成这种性格的历史根源和现实的因素。一方面,觉新的性格是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血腥镇-压人民的同时,又用封建礼教来毒害人民的灵魂。觉新在封建礼教的毒害下,逆来顺受,不敢越出封建礼教这个牢笼半步,让封建思想的绳索紧禁地捆住了自己。当我们听到觉新说“我担不起那不孝的罪名,我只好照他们的话去做”时,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思想已深入到了他的骨髓并毒害了他的灵魂。另一方面,觉新所处的特殊时代和他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也造就了觉新的特殊的性格。觉新生活在封建社会日渐衰败的时期,而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使这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它的内部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正像黄妈妈说得那样,已由“清水”转为“浑水”了。高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崩溃终归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觉新“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这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地主少爷:当他和两个弟弟在一起时,他又是一个新青年。正是他双重性格,才使他怀着极大的悲哀,然而又是心甘情愿得多了封建礼教、封建势力的牺牲品。

觉新虽想顺着旧的生活环境走下去,但是他毕竟和竭力维护封建礼教、维护封建家庭的克明等人不同。家庭的矛盾冲突和本人的痛苦遭遇,使觉新思想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不大。当他看到自己所爱的人被夺去了生命时,他痛苦,他悔恨。他认识到了封建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瑞钰的死,使他明白了“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是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但他无力挣扎,无力抵抗。因为他明白自己是一个无力的、懦弱的人。新思想的春雷并没有把它唤醒。在觉民的婚姻问题上,他虽然对觉民及其同情,但他仍然劝觉慧找回觉民来接受爷爷定下的亲事:尽管他帮助了家中第一个叛逆者------觉慧出走,但是这并不代表觉新本人的反抗力量,这只不过是他自己希望的一点寄托而已,只不过是让觉慧替自己出一口气,让家里的人看看“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新思想的影响,旧礼教的重压,使觉新的心在受煎熬,正像觉慧所想得那样,“给他们(觉新一类人)带来新思想,使他们正开眼睛看见世界的真面目,不过是增加他们的痛苦罢了”。是的,觉新的痛苦正在于此。他不甘心手封建礼教的宰割,又无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因此他一次次的顺从长辈的遗志,而顺从带来的痛苦又使他一次次受着折磨。他那带有改良色彩的“顺从,顺从,再顺从”的人生哲学,最终将他作为一件牺牲品送上了封建制度的祭坛。

巴金在《家》中真实地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并塑造了觉新这一个典型的人物,是因为作者“熟悉他所描写的每一个人”那些人都是他“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他“所爱过和恨过的”。觉新就是以作者的大哥为原型来塑造的,作者站在“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立场上,塑造了觉新这一形象。巴金曾说过:“觉新就是我的大哥。他是我一生爱得最多的人”,他曾亲眼看到大哥在那个旧家庭里所受的种种折磨,他为大哥不曾有过美好的青春而痛苦,他为最终没能使大哥“睁开眼睛”而感到终生遗憾。因此,在塑造觉新这一形象时,作者倾注了他全部的爱和恨。通过作者想象的描写,揭示了觉新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意义。通过对发生在觉新身上的一幕幕悲剧的曝光,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是怎样埋葬了觉新的青春,理想和相符,怎样夺去了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这有力地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并通过觉新所信奉的“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给他带来的种种悲惨遭遇,对那种带有改良色彩的“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使我们看到妥协和忍让只会带来自身的毁灭。作者通过觉新的悲惨命运以及觉民、觉慧的光明前程唤起了人民的觉醒,从而从正反两个方面启发读者,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不反抗那个代表旧社会的“家”,不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就会像觉新那样遇到不幸,只有勇敢的反抗封建势力,才会得到自身的解放和幸福。

巴金通过觉新这一典型的形象,向那个“家”,向那个社会,向那个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并告诉读者:对封建势力采取“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不但会害了自己,也使自己不自觉地充当了封建势力的帮凶。觉新的懦弱、顺从和改良主义造成的悲剧,是那些屈服于封建势力、封建礼教而不敢反抗的人物的一面镜子。这一点,在今天仍居于重大的现实意义。

【《家》觉新形象分析】相关文章:

觉慧人物形象分析02-11

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05-01

高觉新人物形象分析05-01

自我新形象教学设计10-30

《自我新形象》教学设计12-01

《家》人物形象分析02-14

关于觉的作文03-23

静而能觉,觉而能悟散文随笔07-13

自我新形象政治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