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22-09-22 22:32:08 形象分析 我要投稿

《家》人物形象分析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人物形象分析1

  1、 高老太爷:

  他是封建主义的象征,主要性格特征是专横与残忍,象征着旧家庭和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小说中,他是高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名言是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他的话人人必须遵守。他把觉慧软禁在家里,不准他参加学生运动;他强迫觉民淑英接受他定下的亲事;他把丫头凤鸣当作礼物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终于迫使鸣凤投湖自杀。高老太爷的令一个特点是虚伪,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他和其他剥削者一样精神空虚,灵魂丑恶。玩花旦,讨小老婆,欺压丫头,什么丑事都做得出来。他身边那个浓妆艳抹,说话尖声尖气,走路扭扭捏捏的陈姨太,就是他道貌岸然的形象注脚。。

  2、觉慧:

  主要性格特征是幼稚和大胆,具有叛逆精神。他大胆的冲决一切陈腐观念和秩序。他冲出家门参加抗—议军人殴打学生的请愿示威,抛散反对军阀的传单;他反对觉新的逆来顺受,支持觉民的逃婚,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灾的封建说法;他藐视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及深严的家法,和丫头鸣凤的恋爱最后愤然离家出走。他大胆地否定一切,逃出封建家庭,去寻找自己的新天地。然而他又是幼稚的。他的反抗还带有一些盲目性。他性格叛逆的局限性。他是一个激进,大胆,而又幼稚,单纯的知识分子。

  他是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形象,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

  觉慧的思想性格包括两个方面:

  A、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他的这种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家庭斗争以及爱情追求中得到了强化。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在社会斗争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

  其次,在家庭斗争中,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反对作揖主义;

  再次,在爱情追求中屏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与家中婢女鸣凤相爱。

  B、觉慧的反抗还有局限性——幼稚。他身上还存在着他出身的那个家庭和阶级的思想印记。

  总而言之,觉慧是20世纪初,在新思潮冲击下由五四运动首先唤醒的中国人,是封建主义大胆的、勇敢的叛逆,也是满怀热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

  关于觉慧的精彩片断:

  《家》的开篇找到了演戏的奥妙而欢叫“二哥,我懂了!”的人,也只有觉慧吧?只有对他二哥,他能够如此放开。此刻的他,是如此明朗。那张惊奇的面庞就在我面前绽放,明亮的眸子里透出的是可爱的充满追求的光芒。当然,他也有狮子般咆哮的时刻,对爷爷的封建思想,对大哥的软弱。我仿佛看到他是那么气愤地将书敲在桌子上,桌子上的灰尘好似跟着书本共起共落;对于爱仆的死去,对于兄弟之间的冲突,他选择了出走,安静得像一颗尘埃。

  在那个旧思想的家中,他的反抗是剧烈的,直到最终离家而去。或许,是他感觉到这个家的腐朽已经到了靠人力无法挽回的地步。小说的最后,形容载他离开的水是“可祝福的水”,带着丝丝的眷恋。这让我感觉到了他顽强反抗的背面的温存,

  3、觉新:

  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懦弱,顺从,苟安,得过且过,逆来顺受。他在伦理上接受了新思潮,并激起了思想上的共鸣,但在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在新旧矛盾冲突中,压下自己内心的痛苦,服从于统治者的安排。他渴望婚姻的自由,希望与自己心爱的梅表姐结婚,但他没有勇气违抗父母之命,最终导致梅芳的抑郁而死。婚后,他深爱妻子瑞珏,也并不相信迷信的陈规陋习,但在习惯势力面前又不敢挺身而出保护爱妻免遭厄运。

  性格二重性的表现: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一个新旧参半的人物,他打小就接受封建的`正统思想的教育,但是他眼见到自己家庭的败落从而也对封建思想感到不满。这就造成其思想性格的二重性。

  他是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觉新的道路代表了第三种命运——即应该反抗而没有反抗,既不甘心维护旧制度,又没有勇气走新道路,由此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1)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形象,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2)觉新的悲剧在于他怯懦优柔、充满矛盾的性格。

  (3)觉新身上那种懦弱苟且性格的形成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首先,长子长孙的地位对其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其次,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长期毒害所造成的结果;

  第三,从五四文化思潮中吸取的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影响。

  觉新的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他的悲剧说明: 对于封建恶势力只能奋起抗争,争的人格的自由和独立,以及爱情的幸福,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

  4、鸣凤

  本文所写的鸣凤,是故事中第一个惨死的年轻的丫环。作者对于她的不幸命运的描写,集中地暴露了封建压迫的残酷。鸣凤是一个聪明、美丽、善良的姑娘,她与高家的三少爷觉慧相恋,向往着自由和幸福。但是,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她的丫环地位就决定了她的悲惨命运。在本文之前,与此有关的情节是:一天深夜鸣凤被叫到周太太房里,通知她老太爷吩咐三天以后就要把她送给冯老太爷去做小。这些话的每一个字都像利刃刺进鸣凤的心。她曾跪

  在周太太的脚下苦苦哀求,但得到的回答却是:“实在没有法子可想。”她从太太房里出来又去找觉慧,然而觉慧却忙着赶写文章,没有马上领会她的来意。她觉得“有一堵墙横在她跟他的中间”,其实这堵墙,正是冷酷无情的封建制度和旧礼教。于是她便想到了死。

  本节便细腻地描写了鸣凤临死前痛苦的内心世界。作者通过鸣凤千回百转的心理过程,有力地控诉了旧制度和旧道德的罪恶。鸣凤从觉慧的房里出来以后,她知道这是真正的一点希望也没有了,便一直来到花园湖畔,面对在黑暗中发光的湖水,面对万籁俱寂的世界,她感到“所有的人都活着,只有她一个人就要死了”,“过去十七年中她所能够记忆的是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尽管“她跟别的少女一样,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聪明的心,有血肉的身体”,可是人世间“单单要蹂躏她,伤害她,不给她一瞥温和的眼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人来为她发出一声怜悯的叹息”。“她爱一切,可是生活的门面面地关住了她”,为此,她又感到了愤懑不平,感到这个世界值得怀疑,“难道这一点(指唯一从觉慧那里得到了一点爱)她也没有权利享受吗?”“为什么所有的人还活着的时候,她在这样轻的年纪就应该离开这个世界?”显然,这所有的委屈和怀疑,都是她从个人的遭遇中归结出来的,反映了千百万类似鸣凤的女性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控诉和抗—议!这也正是作者从不幸的鸣凤身上所挖掘出来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本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有力地刻画了鸣凤的性格,揭示了她那美玉无瑕的善良心地。这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尽管渴望觉慧的援救,但她终于控制住了自己的奢望。这是因为她想到:“他应该做一个伟大的人。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这样,鸣凤的死除去是对黑暗社会的反抗之外,还有一层新的意义,即为了爱,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这就进一步表现了鸣凤的善良性格,加深了这一悲剧性格的思想意义。

  本文在表现方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十分出色的心理描写。除去上述所说的集中描写之外,作者对于鸣凤与觉慧诀别时语言和表情的描写,也有力地写出了她的内心活动。而且在其后的大段内心剖析中,作者还适当地融进了自己的主观抒情和议论。比如:“是的,她的生活里是永远没有明天的。明天,小鸟在树枝上唱歌,朝日的阳光染黄了树梢,在水面上散布了无数

  明珠的时候,她已经永远闭上眼睛看不见这一切了。”这些抒情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量。

  精彩片断赏析《鸣凤之死》:

  鸣凤是巴金在《家》中塑造最成功的一个形象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

  鸣凤是高府的一名丫头,十七岁的鸣凤单纯、可爱,一出场,给人带来的就是一种美好悦目的感觉:

  ……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的苗条的身材,瓜子的脸蛋也还丰润,在她说话的时候,脸颊上出现两个酒窝。……她闪动着两只明亮的眼睛天真地看着他们……

  鸣凤与高家的三少爷觉慧相恋,向往着自由和幸福。但是,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她的丫环地位就决定了她的悲惨命运——主子要把她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她曾跪在周太太的脚下苦苦哀求,但得到的回答却是:“实在没有法子可想。”她从太太房里出来又去找觉慧,因为能给她带来一线希望只有觉惠,但他忙于工作,对她的事一点也不知道,还责怪她:“鸣凤,你没看见我这样忙。”绝望、无助、痛苦,化作一朵朵凄清的泪花一并涌上鸣凤的心头,既然自己最心爱的觉慧都无法救自己,那还指望什么?于是,她想到了死,寻求最终的解脱。 ……最后,忧心重重地站起来,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惠,”便纵身往湖里一跳。以这最后一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她知道,“死”是作为薄命女子唯一的出路。

  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激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声音已经渗透了整个寂静而黑的夜。不久,水面在剧烈的骚动后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中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

  一段花样的年华,就这样淹没在湖水中。

  鸣凤的死除去是对黑暗社会的反抗之外,还有一层新的意义,即为了爱,她的死是她对觉慧的殉情。

  鸣凤的死是壮美的,尽管是有些孤寂。 鸣凤的死是她与冯乐山一伙阶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但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用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最严厉的抗—议!

  鸣凤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这是整部小说的一个转折点。

  首先是矛盾的尖锐性。作者自己说创作《家》的目的是“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这里“恶魔的爪牙”既是指腐朽的封建礼教,更是指那扼杀人性、扼杀自由、扼杀爱情的封建家族制。在一片浓浓的黑暗包围下的高公馆,高老太爷就是一切的主宰,他具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在他的心目中,整个家的人和物都是他的私有财产,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任何人不能拂逆。为了维护高家的“利益”,他剥夺了一个又一个青年的幸福。瑞珏难产而死,梅抑郁而亡,都是他一手造成的悲剧。可以说,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及家族利益,是一堵横亘在青年幸福之门的巨型黑墙,是一张撒向青年自由天地的险恶罗网,是套在青年身上的沉重枷锁。在这如磐的黑暗里觉慧与鸣凤相爱,无异于带着脚镣跳舞。高老太爷不只是一个垂死的老头子,而且是封建家长制、宗法制的集中代表,是这个黑暗制度在高家的代理人。因此,当鸣凤被—迫嫁给冯乐山时,太太周氏无力相救,觉民只能叹惜,觉慧也只能空自呐喊。这就注定了鸣凤只能在以泪洗面、以痛苦自熬之后,孤寂地走向死亡。

  矛盾的尖锐性就在于:鸣凤的嫁与不嫁不在于她爱与不爱,而是体现在追求幸福与扼杀幸福上,是青春爱情的召唤与腐朽制度之间的较量。然而,青春的力量如同压在巨石下的一棵小草,面对封建宗法制度这块巨石,鸣凤是太柔弱了。因此,她若想维护做人的尊严,必须采取断然措施,要么远走他乡,要么远离人世。当一切都无能为力时,死便是鸣凤惟一的选择了。可见,鸣凤之死正是尖锐矛盾不可调和的集中体现。

  其二是矛盾的复杂性。鸣凤悲剧的产生,用她自己的话说好像是命中注定,但她仍怀有希望,“爱情的力量鼓舞她”,在惊悉自己许嫁之后,她向心上人觉慧伸出了求救之手。矛盾似乎有了可喜的转机,趋向缓解。然而,情节的发展并不随人意,由于觉慧正忙于“周报馆所发生的变故”,正辛勤撰稿,没有工夫来陪鸣凤散心,听她倾诉。当鸣凤欲开口求援时,被觉慧毫不客气地打断,劝她“耐心地忍耐一下,过两天我们好好商量,现在安安静静地让我做事情”。接着一吻而支走了鸣凤。鸣凤为什么不直接开口呢?难道仅仅因为觉慧太忙而无心听其倾诉吗?不,而是因为鸣凤太痴太爱而不愿让他牺牲一切来救她,使她放弃了求生的希望。

  其三是矛盾的紧迫性。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矛盾的尖锐性和复杂性使鸣凤的个性和命运得到充分展示。然而从矛盾开始到矛盾解决只限定在短短三天,面对这一“活着还是死去”的人生难题,矛盾更见其紧迫了。鸣凤该怎么办?她的生路在哪里?时间的紧迫更促使矛盾尖锐化,更加剧了矛盾冲突,使鸣凤有一种惊遭霹雳茫然无助的恐惧和紧张。三天对鸣凤而言,已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她的生死鸿沟。跨过去了便是自由,落下去便是地狱。作者在这里把事件的记叙与表现人物性格、揭示内心世界结合起来,把矛盾冲突造成的紧张气氛与细腻刻画、心理剖析的“慢镜头”巧妙地统一起来,从容深刻地展现鸣凤内心情感的波澜,从而收到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

  《家》人物形象分析2

  家是什么?是一方温馨的港湾,是一把育树的黄土,是一点柔和的莹光,是一把慈爱的花伞,是天边一抹最美丽的云彩然而巴金所描述的家却是羁绊,是对激情的禁锢。

  巴金作品《家》主要以高家三兄弟的爱情遭际为线索。描写的是“五四”以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豪门高氏表面上它是诗书传家,历代为官,实则家内各房之间明争暗斗。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份时间里。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维护封建礼法。长房长孙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后来梅和瑞珏双双惨死。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民爱上琴,冯乐山却要他娶自己的侄女,在觉民觉慧的反抗下,他们终于取得胜利。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醒悟,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作者歌颂了青年的反抗精神,鞭挞和批判了封建家族的罪恶。

  《家》中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复杂,多面。但我认为主要可分为三种:压迫者,牺牲者和反叛者。

  压迫者主要代表人物是冯乐山,高老太爷,克明,克安,克定。他们都是专横,虚伪,腐朽,冷酷的化身。其中我最讨厌高老太爷,他最可恨了,封建专制,顽固不化,独断专横,凶残暴虐,压制一切新生事物,不惜牺牲青年的幸福和前途。完全是封建道德的化身。他囚禁觉慧,打儿子斥媳妇,丫头随意送人。但临终前对觉慧表现出了饶恕,丰富他的性格。这也正体现了最后在面对即将灭亡的封建制度,他无能为力。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行也善。牺牲者代表有梅,瑞珏,鸣凤。性格不同和社会地位不同的三位女子,却有着同样的悲剧结局。作为封建礼教牺牲品的梅芬,只因上一代的恩怨而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最后抑郁病逝。温柔宽厚,贤惠善良的瑞珏受了“媒妁之命,父母之言”嫁给了觉新,瑞珏作为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因姨太的“血光之灾”的迷信,搬出去生产,而后难产而惨死。鸣凤是受阶级压迫的受难者,在高家做婢女,是三位女子中地位最低的,她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幸福。最后这位美丽聪明,柔中有刚的女子投湖自尽。以死来有力的控诉封建制度,从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旧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看到这位弱小者生命的宁死不屈。叛逆者的形象有觉慧,觉民,琴。觉民,觉慧是两个叛逆者,两个人道主义者,是高家两个出门不肯坐轿子的人。他们接受“五四”民主精神,敢于反抗家庭,反抗封建的束缚,有正义感,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在婚姻问题上,觉民成熟、冷静、沉着。不像大哥那样逆来顺受、任人摆布,敢于自己决定恋爱和结婚。与琴相爱,逃婚抗拒包办婚姻,使祖父屈服,为他解除婚约。最后,得到个人的幸福,表现了觉民的反抗精神。觉慧更为勇敢,他参加学生运动,办刊物,宣传“五四”精神。反对大哥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在这高家的封建堡垒里,他“不顾忌,不害伯,不妥协”,是民主力量的代表,最后离开家庭,表示与腐朽、反动的大家庭决裂。觉慧比觉民更激烈,更热情,虽然不乏幼稚的表现,他毕竟是高家最富斗争性和反抗精神的人物。是作者笔下新思想的代表。觉慧热情坦诚,勇于斗争,有时不免急躁,但那年青人的激情,最为可贵。他最富正义感,全力帮助觉民的逃婚,对于祖父的恼怒、三叔的教训、继母的央求、大哥的劝说,都不动摇,终于使觉民取得斗争的胜利。但觉慧又是幼稚的,觉慧与鸣凤恋爱,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决心。但最后鸣凤的投湖自杀,对他产生莫大的震撼。

  书中还有个主要的人物觉新,他又是作者极力要塑造的人物,他是个具有明显双重性格的人物。也是我个人最关注的一个人物。

  觉新作为高家的长子,善良,待人诚恳,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就是“没有办法”。当觉慧被软禁,觉新说:“这有什么办法呢?”眼看着觉民的幸福要被断送了,觉新却说:“据我看是没有办法了”最后就连自己的妻子被赶出去生产时也说:“然而我又有什么办法呢”他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来对待一切。在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毒害下,觉新失掉了反抗精神。他屈服于封建家长制。他爱他的表妹梅,但因上一辈的扼杀,他的无抵抗主义让他娶了瑞珏,饱受包办婚姻痛苦的觉新,不仅忍受着这一切,而且还苦苦哀求觉慧劝阻觉民不要逃婚。受过教育的觉新明知世上无鬼,却也要参与捉鬼行动中去。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让瑞珏搬出城去生孩子,虽然觉新觉得这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这一安排葬送了瑞珏的性命。儒家思想的孝为先夺去了他的青春,夺去了他的幸福,夺去了他的前途,夺去了对他很重要的俩名女子的性命(梅和瑞珏)。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当觉慧说他软弱时,一向温柔的瑞珏大吼道:“不,他不是这样的” 他希望反抗,但作为高家长子的地位,他不敢站出来反抗,但他同时又暗中帮助弟弟,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这就是他的双重性格。思想的矛盾性,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他清楚地认识自己悲剧命运却又怯于反抗,旧礼教的毒害和新思潮的撞击,形成其矛盾的性格,有理想、有抱负,却一味顺从封建家长,造成其婚姻命运的悲剧,其命运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其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的大家庭逐渐崩溃的图景,其中觉新的懦弱顺从的性格与觉慧的勇于反抗的个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成为传统家庭的殉葬品,一个勇敢地走出旧家庭,追求自己的新路。《家》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批判了“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同时也赞颂了像觉慧那样的觉悟和反抗。

【《家》人物形象分析】相关文章:

巴金《家》人物形象分析10-30

卖炭翁人物形象分析12-15

红娘人物形象分析08-27

贝多芬人物形象分析08-30

周瑜人物形象分析03-17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01-20

李逵人物形象分析07-23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03-26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