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百文网手机站

乡镇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研究论文

时间:2021-08-08 13:13:29 人力资源 我要投稿

乡镇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研究论文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乡镇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研究论文

  人力资源主要是关于人的劳动能力及其劳动价值的一种经济学观点。有关人力资源的理论,可以追溯到现代意义的经济学创立之初。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威廉?配第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理论观点的提出,首次充分肯定了人的劳动及其能力的经济作用。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力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的含义也不断产生新的认识。该文将人力资源界定为人口总体所持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由人们所具备的知识、智力、体力、技能、精神等要素构成,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所谓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农村区域内人口总体所具备的能够从事价值创造活动的劳动能力的总和。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指通过认真分析农村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因素,加大对农村人口生育、医疗保健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思想、文化、技术和身体素质,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以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增长。理论界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关注源于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不断研究与发展。第一个把关注的目光“从物质资源转移到人力资源”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他最早创建了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动力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舒尔茨指出,在美国经济半个多世纪的增长中,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收益却增加了17。5倍。舒尔茨教授还指出,从1919年到1957年,美国38年中的生产总值增长额,49%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1]。舒尔茨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在传统农业改造中的作用,指出传统农业生产率低下,主要是因为特殊的要素投入,如研究和教育的缺少,而不是可再生生产资本的短缺,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向农民投资的问题,指出人力资本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农业科技和农民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两大方面。舒尔茨“向农民投资”的重要思想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舒尔茨理论观点的影响下,有关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的论着大量出现。1971年以来,共有5位经济学家因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奖。当然,现阶段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村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意义已超出了改造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的功能,它将在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农村人力资源存量大,质量低

  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特征集中表现为存量大。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首先取决于人口总量及其通过人口的再生产形成的人口变化。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9年,河北省农村人口总数为400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7%,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省份。河北省农村人口的绝对数在全国排第4位,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比例居全国第11位。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已成为河北省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沉重包袱,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劳动力人口总数还将进一步上升,这将提供更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特征集中表现为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首先,从文化素质看,文盲半文盲人口众多。《河北农村统计年鉴2010》数据显示,2009年,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1。67人,小学文化程度17。47人,初中文化程度59。28人,高中文化程度17。3人,中专文化程度2。47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1。81人。可见,在河北省农民家庭劳动力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状况依然存在。其次,从技术素质看,农村劳动力技能低,结构不合理。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有知识、有文化、掌握某方面技术的新型农民仅为106万余人,约占乡村劳动力人口的3.3%,数量极为有限。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还没有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再次,从思想素质看,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适应市场经济能力较差。大部分农民因循守旧,思想观念落后,不能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缺乏市场经济主体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进入市场、寻求发展的内在冲动,缺乏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和组织生产的能力,竞争观念淡薄,与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2]。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会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河北省虽然每年都有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但其对经济增长产生极大促进作用的人力资本却始终缺乏,过高的人口增长率只会给经济带来很大的负担。

  2.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目前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三大产业从业人口结构不合理。2009年,在农村从业人员中,农林牧渔业人数为1466。34万人,是三大产业中份额最大的,约占52。6%,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然偏高[3]。虽然近年来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以及乡镇企业的较快发展,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是由于多数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技能低下,与二、三产业对就业人员较高文化与技能水平的需求不相适应。所以,总体来看,河北省农村从业人员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因行业准入门槛较高而偏低。2009年,河北省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分别为556。64万人、766。72万人,分别占全省农村人口总数的19。95%和27。48%[4]。其次,行业分布不合理。2009年,河北省农村劳动力人口总量为3206。59万人。科技、经济、工程等农业一线人才力量薄弱。人力资源行业的畸形分布,限制了人才整体优势的发挥,间接造成了人才这种稀缺资源的浪费,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2.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目前,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尚不健全,阻碍了良好的人才环境的形成和人力资源整体优势的发挥。

  集中表现在:

  第一,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沿袭计划经济人才单位所有的行政方法,导致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

  第二,人力资源引留机制不健全,近年来,河北省农村人才外流现象比较普遍,大量青壮年人才外出打工或上学,留守人员则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主体结构性的缺失给实施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带来了一定困难。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引留机制,为经济发展做好必备的人才储备工作,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转变,才能真正走出贫困。

  第三,竞争激励机制缺乏。竞争激励机制是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措施,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河北省拥有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如何千方百计地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这是河北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关键。目前,河北省在人才选拔和使用中,大多还存在着重学历资历轻能力水平、论资排辈和“长官意志”等现象,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有效发挥。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背后是机制的竞争,体制的落后将制约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3.1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政府在农村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投入长期不足,是导致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低下的关键因素。从农村教育方面来看,近年来,河北省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不断降低,2009年的河北省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支出的达到264。78亿元,而这其中大部分又用于农业生产支出,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支出少之又少。农村大多数地方对农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其一,不少领导及群众的教育观念落后,许多人仅仅把农村基础教育当作是以走出农村进入城市为目的的升学、就业的手段;

  其二,职业教育则因农村的职业学校在师资、经费、设备等各方面的困难而有名无实;

  其三,乡镇的农民培训机构较少,对青少年和农民下一代的培训重视不够,既没有现实的有效途径,也没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体制来保障,出现培训方面的短期行为。从医疗卫生投入方面来看,2009年,河北省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卫生支出的比例仅为7。4%。尽管目前河北省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村医疗卫生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后、农村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及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难以得到保证等均导致河北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和保健需要。

  3.2人均收入偏低,开发成本过高

  河北省农民人均收入偏低是制约其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2009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49。67元,比2008年增长7。4%。虽然,近年来河北省农民收入水平呈不断提高趋势,从2000年到2009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环比增长8。46%,但较全国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与整体实现小康也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我国各项资料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实际上基本出自对未剔除成本因素的农民毛收入的统计,这说明农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要低得多。受收入水平制约,农民不得不首先满足自己的衣、食等基本生活需求,在沉重的基本生活开支压力下,他们不得不减少在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人力资本投资,忽视教育、健康投资等对改善自身福利的重要性。另外,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的高低也是影响农民是否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农村教育、医疗、迁移等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等投资成本的不断增加,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也不断增加,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进程。教育投入、医疗开销等已大大超出农民的支付能力,农民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则只能是有心无力。农民把有限的收入用于家庭的衣食消费、生活开支、子女受教育的学费和再生产后就所剩无几,再加上医疗、生老病死的开支,农民能用于进行再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就少之又少。尤其在那些勉强达到温饱水平的贫困地区,农民根本无力支付个人教育投资。

  3.3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

  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产生了极为不利影响。

  首先,现行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根源。长期以来,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城乡分割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土地等一系列维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度剥夺了农民的迁徙权,严重阻碍了其在产业间、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与配置,延缓了城市现代化进程,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加速发展,阻碍了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与户籍制度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壁垒使得农民无法和谐地融入到城镇现有的社会经济组织内,不得不在体制外生存而成为一种漂泊不定的流动人口。这些流动人口进城后一方面没有正式身份,在幼托、婚嫁、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一系列困难,另一方面在现有不允许土地使用权自由转让的农村土地制度下,流动人口的生活状态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向城市“进军”和“驻军”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致使农村教育发展长期滞后,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农村人才大量流失。这就导致河北农民整体素质长期低下,难以形成人力资本优势。

  3.4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是我国进行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的必要条件。目前,农村关于教育的法律只有《宪法》和《义务教育法》,这只从总体上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义务,但在实施上却没有严格执行。此外,农民工培训,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及其他教育方面缺乏基本的制度安排,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专门关于农村的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教育投资法、教师法、农民培训等法律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合理、有序进行。

  4加强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4.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教育是人为传授知识经验的一种社会活动,是赋予人力资源素质的'一种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其对一个地区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以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利用状况起决定作用。根据河北省农村教育、经济发展的现状,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开发应做到:首先,继续加强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政府应继续宣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转变农村居民的教育意识,明确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地位,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5]。同时,要转变基础教育办学方向,把农村义务教育的主战场转到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让青少年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农业科技新知识。其次,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通过发展村级、镇级、社会3个层次的教育,向农民传授农业基础文化知识,进行科学实用的农业技术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并对农村中一些优秀青年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进行比较系统的农业科技和农村现代化所需各种知识的教育,培养农村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4.2加快制度机制创新,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运用有效市场理论,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营造适宜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是人力资源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应加快体制改革步伐,进行行政机构改革,集中力量搞好人力资源市场化运作,为人力资源市场化运行提供各种有效服务,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6]。其次,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激励机制,实行待遇倾斜等各种优惠政策,稳定农村实用人才。努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农民成长兴业、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再次,减少户籍制度对人力资源市场准入的限制,取消现行的人才单位所有的限制,消除人才流动的人为障碍。最后,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人力资源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两方面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创造一个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实现市场的规范有序运作。

  4.3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一是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和第一产业的份额的降低,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者自觉学习新产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其潜能的发挥,有效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升级。

  二是要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容量。重视农业本身的发展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贡献,调整3次产业间结构,促进农村人力资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农村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断协调,提高农村内部吸收就业的能力。三是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尽快把紧缺岗位信息尽快提供给农民,并加以正确引导,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4.4增加政府投入,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力度

  国家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投资者,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首先,政府应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发展条件。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稳定农业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8],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其对一个地区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以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利用状况起决定作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渠道在于教育,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最后,政府应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投入,帮助农民群众抵御疾病风险,促进劳动者生产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乡镇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茶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现状研究论文09-06

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现状研究论文11-09

经济增长下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研究论文12-31

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论文10-26

师资队伍人力资源现状研究论文01-07

对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现状进行研究论文11-10

人力资源现状及思考论文10-27

印度科技强国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研究论文08-15

我国现代物流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综述论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