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时间:2018-05-06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教育家蔡元培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一、充分挖掘教材,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去欣赏美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好句子中去发现美,鉴赏美。如《中国石拱桥》一课,尽管是说明文,但是我讲到举赵州桥一例时,让学生紧紧抓住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以及“古朴” 、“初月出云” 、“长虹饮涧”等词语,结合课文彩图,投影片等手段,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之形象生动,说明事物特征的准确鲜明。通过阅读鉴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鲜明特色,劳动人民令人赞叹的创造智慧。这样既提高学生说明文分析能力,也可使学生的国情感得到升华。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心灵的相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创设情景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品味诗文的内涵。“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一首诗文是一段历史的反映。”如讲解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现了“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又插播了美伊战争后巴格达的断壁残垣,百姓的流离失所,离乡背井的惨状。然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深情朗诵,引导他们探究诗人复杂的情感。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很容易深刻理解包含在诗的形象中的喜因:一喜国家统一;二喜社会安定;三喜生活平静;四喜合家团聚;五喜返乡梦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品味到“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等诗句美的内涵,赞扬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爱国之情也得到熏陶。

三、注重引导,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诵读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可以读通文字,读懂内容,读出语感,读出文章中的形象。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可以个人自由读,集体齐读,配乐朗读,配画面读。朗读不仅能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也把文字化作鲜明的形象再现给学生,唤起他们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的真、善、美等情愫,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通过“美读”,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文章表现出的自然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美读”不但辅助了教师的讲解,也能起到美育的作用。

四、分析人物形象,赞赏高尚品质,追求精神美

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全讯网 #url#

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也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所以剖析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 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例如:语文版九年级上第六课《一厘米》中,在公共汽车上,在寺庙里,母亲陶影的神态、动作、充满母性光辉的目光、时而温柔时而激昂的话语,无不体现了一位的有优点也有缺点,有美德也有陋习的真实可信的母亲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那份浓浓的亲情,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热爱父母、理解父母、体谅父母,为父母分忧。

五、以读促写,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看学生能考高分,而是让他们能将来源于生活的语文回归于生活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采撷美,说谓“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物之生而美者,盈天地皆是也”(清文学家叶燮语)。审美素养的积累,教学中的启发想象,可逐渐增强他们的创造美的能力。春日踏青、夏天郊游、秋日赏菊,隆冬看雪。都可以让学生陶醉于青山绿水之间,感到万水千山总是情。一把泥土,可引起故乡恋情;一枝杨柳,可想到友谊的珍贵;一朵春花,可遐思青春的美好;一片朝霞,可象征祖国的强盛。总之,学生学会了观察、联想、想象,就会把握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奥秘,由感受与探索美,鉴赏与评价美。进而萌生出美的创造力。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说我们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个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