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2)

时间:2018-05-06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篇2]

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那么,呢?现在,我主要从下面四方面谈一谈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我认为: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应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中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图”、“迎春图”五幅图景,写出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这是一幅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重音、节奏、语速、语调上加以指导,就会让学生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眼前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指导学生朗读,更能使学生体会到作品的美感。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中描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扑入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麦浪”,“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它的色彩美,更会体会到它的“壮美”。

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的,有平仄、对偶、押韵等,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感受这种语言美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读。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优美的古文,其用语的准确、生动、凝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朗读,方能使他们体味其语言的优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该注重朗读的作用。

二、在分析中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对事物形象进行分析,在审美教育中尤其重要。如《白杨礼赞》,仅是读,学生只形成感性的认识,教师应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从色彩、感情上去感知形象。文中对白杨树的外形进行了描绘。“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一丈以内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参天耸立,不折不挠”,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才会使学生意识到“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由此产生对白杨树所象征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崇高精神的敬仰。

在分析《春》一文中对“春花图”的描写时,教师可以抓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语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斗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是”等词语展开想象,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的累累硕果,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出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就充分地展现出来了。

作为一名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意蕴美,达到意美以动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悦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就逐渐地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在整体感悟中体味作品的思想美。

写文章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阅读文章就应该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在对作品产生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者写了三件事:1、通过写松骨峰战斗,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通过写志愿军战士马玉祥救朝鲜小孩的事迹,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3、通过写志愿军战士蹲防空洞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件事,从三个方面分别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和心灵的美,热情地赞美了我们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主题是何等的鲜明和深刻。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其思想美,就会使学生受到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