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时间:2022-09-14 09:17:06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一两岁的孩子逐渐具备了基本的自我意识。他们通过说“不”和“我自己来”表现自我。他们希望按自己的愿望行事,去想去的地方,吃想吃的东西,得到想要的东西,支配其他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何培养自我管理意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培养自我管理意识1

  主体性自我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使其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距此还有不小的差距,为此,我们必须继续努力,探索主体性自我教育的方法。

  1、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育观,表现为学生观、师生观、人才观等方面。人们的教育实践无不受到其教育观的影响,要实施主体自我教育,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形成与主体自我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第一,要转变传统的对师生关系的看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两个主体的互动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理解中接受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要允许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讨论,能于质疑,善于创新。而不应仅仅像过去那样被动地接受,唯唯诺诺,惟师是从。要真正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在此前提下,一个差生,只要他认真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不断地进步,在学习中能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即使在学习上成绩不是最高,也应该视为在学习方面的好学生;同时,衡量好学生的标准不应该仅仅是智力方面的,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统一。衡量一个学生,不应面面俱到,只要他在德智体美劳的某一方面有长处,就应该关注并予以肯定;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第三,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各种特长与基础的学生成材。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学生主体性

  首先,应认识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单一性、封闭性、滞后性,在课堂上教师起着主导和主体作用,缺乏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不利于学生主体的发挥。

  其次,应明确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师“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任何活动、教师所做的任何努力,根本上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

  再次,应积极探索实施适合学生发展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重视学生发现的新问题、思考的新角度、找到的新联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造”的主体,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过渡为知识的运用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3、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第一,主体自我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实质是在承认任何教育的最终途径都是通过自我教育的基础上,真正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教育自始至终都要围绕学生来进行,教师、家长和社会都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予以尊重。尊重他的个性和选择,因材施教,使他尽早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主体。

  第二,发展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第三,要发展自我激励能力。这种素质包括主体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充满浓厚的兴趣,生活中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充满自信。

  第四,要强化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第五,要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4、要形成适合主体自我教育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环节。要形成一整套体现主体自我教育的评价德智体美劳、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评价学校水平等内容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有力地保证主体自我教育的实施。

  如何培养自我管理意识2

  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个性发展,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是班主任责无旁贷的责任。我认为,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小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

  一、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

  实行小学生自我管理是班集体教学的基本要求。集体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不足之处是难以顾及到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具体情况。自我管理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弥补了集体教学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可以说,班集体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几十名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光靠班主任、科任教师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的。引导全班的每一位同学,发扬主人翁精神,个个都成为班集体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班集体方可能成为健康完整的有机体。

  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引导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合格二字有着无比深广的含义。怎样才算是合格人才呢?那就是具备现代化的、合理的智能结构,还应该具备独立完善的个性的人才。"独立"不仅指不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书本,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生自我管理的引导。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

  一方面,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我在班会、少先队活动中强调"自己的事自己做",同时进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我又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我又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一般说来,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班主任应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制订严密的活动计划,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只能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而且还应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强调其活动的深远意义,致使其长期发挥效力。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

  拓展:怎样培养儿童自我意识心理

  知道自己是谁意味着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自己有自己的脑子,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淹没,或者被贴上“我是135号”的标签。而我们的学校教育有时候过分死板,在追求秩序和整体化的同时忘却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儿童心理教育中,孩子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个体意识,自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长大了要做什么。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让孩子知道“我是谁”呢?

  首先,淡化社会标签对孩子的影响,经常启发孩子思考比较个体化的问题,比如“你喜欢什么”,“你长大了想要做什么”,“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同学不喜欢那个同学”等。

  其次,淡化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单一影响,而采用多元化的视角,发掘孩子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方面,让孩子过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也有利于孩子形成非标签化的视角,从各个方面发现自己。

  第三,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鼓励孩子探讨人生价值、人生意义方面的话题,激发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

  另外还有:

  1.培养孩子的自我认识。

  通常来讲,小学生要清楚准确地认识自我是比较困难的。尽管如此,也要逐渐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因为童年时期的自我认识是成年后自我认识的雏形。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主要是要引导孩子解决两个矛盾:孩子自己心目中的“我”与实际的“我”的矛盾;自己心目中的“我”与他人心目中的“我”的矛盾。

  引导孩子认识实际的“我”,可以通过一些比较,使孩子逐渐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家长可以让孩子同过去的“我”比较,用笔记、摄影、录音记下孩子的成长过程,过一段时间拿出来让孩子看看、听听,让孩子由此知道“我”的进步、退步或停滞。让孩子与同龄的孩子比较,认识自己的发展状况和能力水平,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让孩子与成人和优秀人物比较,认识自己的差距,提高孩子努力和进取的意识。让孩子同进行活动前后的“我”比较,给孩子布置一些孩子做起来吃力,但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使孩子了解自己潜在的能力。

  引导孩子认识他人心目中的“我”,主要靠家长及时把听到、看到的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和印象,以适当的方式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孩子一般不易了解到,家长要做有心人,当好孩子的'“耳目”。

  2.培养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

  实验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年龄为3至4岁之间。4岁的孩子开始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能够根据一定的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5、6岁的儿童绝大多数已经能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它对于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行为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家长应当为孩子创设自我评价的情境,促进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最初是根据成人对他的评价而形成的。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应当比孩子的实际情况略高一点,使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能够用积极的、向上的要求来评价自己。另外,家长要努力安排一些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取得成功的活动。成功的次数越多,孩子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成功的范围越广,孩子对自己的全面评价也就越高。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信、自我接受、勤奋、乐观的个性,使自我意识中积极的成分占主导地位,从而促使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3.培养孩子的自我观念。

  也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自我观念是孩子对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和体验。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的孩子,自信心和独立性强,认为自己有能力办好各种事情,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对个人都有价值,也容易受到家长和他人的欢迎和好评。孩子的自我观念,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自己过去的总结和对将来的预见。

  4.使用描述性语言客观评价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做出了一些好的或者不好的行为举止时,我们就需要通过描述性语言对他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比如“你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啦,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你今天把阳阳推倒在地,这是错误的,下次不能这样啦”“你都可以自己洗脸啦,真棒”等等。

  5.经常跟孩子谈论有意义的事情

  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谈论那些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比如到野生动物园或者迪士尼乐园游玩后,可以问问孩子:“还记得上个周末我们去哪儿玩了?”“你最喜欢野生动物园里面的什么动物?”“你觉得迪士尼乐园最好玩的是什么?”等等。

【如何培养自我管理意识】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服务意识10-19

如何培养员工服务意识06-09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分享意识12-15

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的方法10-13

如何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08-16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04-01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01-09

如何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02-16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