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分析

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分析(2)

时间:2018-05-01 形象分析 我要投稿

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分析

让我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祥林嫂的悲剧人生:祥林嫂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劳动已成了她的本能和习惯。当她在鲁家做工时,是“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力气是不惜的”,“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她能劳动,也会劳动,被-迫改嫁给贺老六后,她“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她再一次到鲁家时,仍然默默地干活,并且在冬至时节“做得更出力”。祥林嫂不仅很勤劳,而且还十分淳朴,在鲁家的两次工钱,都没有花过一文。她没有任何奢望,只想用自己拼命的劳动维持最起码的生存。作为贫苦的劳动妇女——祥林嫂,她在遵从一切妇道条律的前提下,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活下去,作了尽其所能的最大的努力,然而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终于也没争得一个安稳地“活”的地

位。

统观祥林嫂的一生,她真算得上是旧中国千万劳动妇女中难得的一位了。她善良、本分,又能吃苦、耐劳,是个拼命劳作的女人。她又能思考,有勇气——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对于野蛮的暴-力逼嫁,她作了“出格”的反抗,“一路上只是嚎、骂!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然后她又“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说明她不愿逆来顺受,不愿别人把她像牲口一样随意卖掉,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她自己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夫”的“贞节”。后来,贺老六与阿毛相继离她而去,柳妈告诉了她地狱的种种,她在恐惧之余立即采取行动——到土地庙去捐门槛,为的是主动地去寻找生的权利,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的正常的人。

及至一切挣扎,苦熬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被宣判为有罪,祥林嫂明白了,无论她怎样努力也不能“赎罪”。她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时,一天之间“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面对无边的黑暗,这个倔强的女人终于绝望了。从鲁四老爷家被赶出来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彻底的困境,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她矛盾重重。在内心深处,她渴望与儿子阿毛的重逢,因而她希望人死后有魂灵,有地狱,一家人能见面,但是她却对柳妈所描述给她的锯刑满怀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这“有罪”的宣判了。她也许在想:鬼神不是以慈悲为怀的吗?不是说捐了门槛就赎罪了吗?为什么自己捐了门槛却得不到赎罪的认可呢?为什么在自己经历了那么多不幸,做了那么多努力之后,还要这样不公的对自己,还要这样残忍无情呢?她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经历中,终于引发出了对鬼神世界的“疑惑”。

钱谷融先生对祥林嫂的死曾做了精当的分析,他认为祥林嫂“主要是被程朱理学所崇奉的旧礼教迫-害死的”②。

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的“三从”观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对于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能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此外,封建思想的“贞节观”,这世上最“昏迷的强暴”③也在毒害着人们的思想。封建贞节观的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在这里,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他们要妇女守节,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这种思想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包括鲁镇的人们,也包括祥林嫂自己。

三、祥林嫂悲剧的意义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借祥林嫂揭开了很少为世人所关注的生活一角——农村妇女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向我们提供了祥林嫂这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残害的悲剧典型,也使我们领悟到祥林嫂形象的思想意义。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然而,诚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④。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浮沉。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以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当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去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在她,似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但“好”景不长,不久,她就被跟踪而来的婆家人抢走,捆-绑着塞进花轿,以八十千大钱的价格卖给深山里的贺老六做老婆。绑架式的买卖婚姻, 以暴-力强迫再嫁的遭遇,再次表明

《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