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缩写句子

如何缩写句子 | 楼主 | 2017-07-06 03:09:00 共有2个回复
  1. 1如何缩写句子
  2. 2如何缩写句子

这样写就比原来的句子具体生动了,例如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我们取得了进步,如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要认真读懂原句明白句子的意思,他非常详尽地向大家讲述了事情的详细经过。

如何缩写句子2017-07-06 03:07:21 | #1楼回目录

一、扩充句子。扩充句子,就是给简短的句子加上修饰的成分,使它表达的意思更具体、形象、生动。例如:“鱼钩闪耀着光芒。”这句话,虽然意思明白,但表达得不具体,也不生动。如果在“鱼钩”和“光芒”的前面分别加上修饰成分,那么表达的效果就不同了:“长满红锈的鱼钩闪耀着金色灿烂的光芒。”这样写就比原来的句子具体生动了。扩充句子要注意三点:

(a)不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也就是说句子的前后两个基本成分(即“主干”成分)不能改变。像句子中的“鱼钩”“闪耀”和“光芒”,这些“主干”成分都不能改,一改,句子的意思就变了。

(b)加上的修饰词语要准确,必须与“主干”搭配恰当。如果你把这个句子扩充成:“又细又长的鱼钩闪耀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光芒。”就莫名其妙了。(c)要按题目的要求或提供的例子扩充。例如:“我望着天空。”如果题目没有明确的要求,可扩充成“我久久地望着天空”或“我望着蓝蓝的天空”或“我久久地望着蓝蓝的天空”。这就比较随意了。但一般题目都有明确的扩充要求,或提供仿照的例子,我们要按要求或例子来扩充。

二、缩写句子。

缩短句子就是把句子中非“主干”的修饰、限制成分去掉,只留下构成句子最基本的“主干”

成分。它的做法与扩充句子正好相反。

缩短句子要注意四点:(a)删掉“的”前面的修饰、限制的词语(包括“的”字)。例如:“长满红锈的鱼钩闪耀着金色灿烂的光芒。”这个句子中“长满红锈的”和“金色灿烂的”,分别是用

来修饰、限制“鱼钩”和“光芒”的,可以删掉,缩短成:“鱼钩闪耀着光芒。”

(b)删掉“地”前面的修饰、限制的词语(包括“地”字)。例如:“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这句话中,“无微不至地”是用来修饰“照顾”的,形容“妈妈”是怎样照顾“我”的,可以删掉,缩短

成:“妈妈照顾我”。

(c)删掉“得”后面补充说明的词语,(包括“得”字)。例如:“同学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这句话中,“手舞足蹈”是用来补充说明“高兴”的程度,可以删掉,缩短成:“同学们高兴。”(d)删掉“在……中(里、下)”表示特定的条件和环境的词组。例如:“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我们取得了进步。”或“我们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取得了进步。”这句话中,“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是用来强调在怎样的条件下“我们”才取得进步,可以删掉,缩短成:“我们取得了进步。”“限制”就是句子中局限于某一范围,这也属于句子的附加成分,缩写时也可以删去。限制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时间的限制,如:“今天,上午,去年,有一天,那年”

等等。

②表示数量的限制,如“一个,一辆,一头”等等。

③表示空间、方位的限制,如“天空中、东方、在学校里、在大街上”等等。

④表示程度的限制,如“很好、狠狠、”等等。

怎样缩写句子?

缩写句子就是去掉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枝叶”,保留使句子意思完整的“主干”部分,把句子缩写成一个最简单的句子。如“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可以缩写为:“太阳照

射着树林。”

原句比缩后句子内容要丰富、具体,但缩后句子比原句简练、概括。这种练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比较复杂的句子的主要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培养我们的概括能力。也可以作为检验较复杂的句子是

否正确的一种方法。

缩写句子的方法和步骤

(1)要认真读懂原句,明白句子的意思。

(2)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谁”、“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主、谓、宾),对这部分予以保留,删掉次要部分(定、状、

补)

(3)检查是否缩成最简单的句子,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意思。

缩写句子的要领和规律

(1)把句子中的修饰词语,即所谓的枝叶尽可能全部去掉,不能去

一点,留一点。如:

他非常详尽地向大家讲述了事情的详细经过。

应缩写成:他讲述了经过。

如果缩写成“他向大家讲述了经过。”或“他讲述了事情经过。”都是缩写不彻底,不完全,不能算正确。但有些特殊句子又不能把所有

的“枝叶”都删掉。如:

我班同学陈玉梅的妈妈原来就是我的邻居王叔叔的妹妹。

应缩写成:陈玉梅的妈妈是王叔叔的妹妹。

如果缩写成“妈妈是妹妹”就成了笑话了,所以,什么样的枝叶要

全部去掉还要视句子内容而定。

(2)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否则有

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如:

我在屋里没有找到那个装书的包。

应该缩成:我没有找到包。

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

应缩写成:我不相信鬼话。

如果把“没有”或“不”去掉,就变成“我找到包”“我相信鬼

话”,和原句的意思大相径庭,就大错特错了。

(3)句子中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和宾语后面的“阿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如果去掉可能会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

情感。如:

大家一起登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城。

应缩写成:大家登上了长城。

昨天晚上下的这场大雨真是一场及时雨啊!

应缩写成:这场大雨真是及时雨啊!

这样缩句才能使原句和缩写后的句子在情感和语气等方面保持

一致。

(4)删掉“得”后面补充说明的词语,(包括“得”字)。例如:

同学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应缩短成:同学们高兴。

这句话中,“手舞足蹈”是用来补充说明“高兴”的程度,可以

删掉。

(5)删掉“在中(里、下)”表示特定的条件和环境的词组。例

如:

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我们取得了进步。

应缩短成:我们取得了进步。

这句话中,“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是用来强调在怎样的条件下

“我们”才取得进步,可以删掉。

(6)遇到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如何处理

复指短语是由两个词或短语重叠在一起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作同一

个成分的,彼此有注释或补充说明的关系。例如:

小英雄雨来掩护了抗日革命干部李大叔。

应该缩成:雨来掩护了李大叔。

也可缩成:小英雄雨来掩护了李大叔。

这一句的主语和宾语都是复指短语,其中的主要词语是“雨来”和“李大叔”,因此,如果缩成“小英雄掩护了抗日革命干部”,则主干的意思远不如“雨来掩护了李大叔”来得明确。再举两个例子:

解放军叔叔在炎热的夏天练习射击。

误:叔叔练习射击。

应为:解放军练习射击。

宋庆龄奶奶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少年儿童。

误:奶奶关心儿童。

应为:宋庆龄关心少年儿童。

(7)特定词组的缩写

很多句子里面是特定词组或专用名词,这样的句子缩写的时候还有一定的争议,我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如“五星红旗”可以保留愿意,最多可以缩写成“红旗”,而不能再缩写成“旗”。也有的人认为两个字的修饰可以去掉,一个字的不可以去。

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缩写后是“五星红旗飘扬。”或“红旗飘扬。”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缩写后是“敦煌莫高窟是宝库。”或“莫高窟是宝库。”句子成分“顺口溜”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基本成分主谓宾,

连带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在主宾前,

谓前是状谓后补;

六种关系辨分明,

分析正误自有数。

学会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利用两种根本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熟知的事物,去说抽象的、深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的恰当,可以把话说得通俗、具体、形象、生动。在比喻句中,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例如:

例1:太阳像个大火球。例2: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本体)(喻体)(本体)(喻体)

在小学阶段,要求掌握的有明喻和暗喻两种。

①明喻。这种比喻句的特点是:句子中除出现本体和喻体外,还要用“像”、“好像”、“好比”、“如同”、“像一样(似的)”、“仿佛一般”等之类的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如例1。

②暗喻。这种比喻句的特点是:句子中除了本体和喻体外,要用“是”、“成了”、“构成”等这些词语,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但不用

“像”、“仿佛”之类的比喻词,正因为它不用比喻词,显得比较“暗”些,所以称为“暗喻”,如例2。

认识比喻句要注意四点:

①不要以为句子中有出现“像”、“好像”之类的词语,就是比喻句。例如:“这地方我好像到过。”这句话中,虽然有“好像”一词,但它没有构成比喻的基本条件,没有本体和喻体,因此,不是比喻句。

②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事物,如“太阳”和“火球”就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可是有的句子“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因为“她”和“小妹妹”都是人(性质相同),不是“根本不同的事物”,不能作为本体和喻体,所以也不是比喻句。

③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是要找到句子中的本体和喻体,而不是根据有没有“像”、“好像”、“仿佛”之类的词来确定,有本体和喻体的才是,没有的就不是。

④要求指出比喻句中“把什么比做什么”或“用什么比喻什么”时,它们的写法是“把本体(太阳)比做喻体(大火球),“用喻体(大火球)比喻本体(太阳)”。千万不要把本体和喻体写颠倒了。

(2)拟人

拟人是借助想像,把物当作人写,写成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思想、有感情(即“人格化”),或用写人的词语来描述。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生动、有趣,使人觉得亲切,有利于作者抒发感情。例如:“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如果不落在肥土里,落在瓦砾堆里,它决不悲观,决不叹气。它将有了阻力才有磨炼。只有这种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骄傲地嗤笑那些养育在花房里的盆花。”这段话就是用拟人的手法写的。作者用“悲观”、“叹气”、“相信”、“骄傲”、“嗤笑”等这些描写人的词语,来描述“种子”和“草”,把“种子”和“草”人格化了,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

(3)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

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语气,充分抒情,集中说理,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请看例1:“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这个句子一连用四个“一会儿”构成排比,把火烧云变化多端的颜色细致地描绘了出来。

再看例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排比句是用三组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语句来描写漓江的水,既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又充分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再看例3:

“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好作文。”这个排比句用了三个“才会”,强调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4)夸张

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将它夸大或缩小,更突出、更鲜明地强调这一事物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桂树开花,十里飘香。”桂花虽香,但绝不可能远飘十里,这是有意地夸大、强调桂花的香。这种“言过其实”的说法,效果要比说“桂花好香”、“桂花香极了”强多了。再如“巴掌大的园子里居然种了十几种菜。”园子再小也不可能只有巴掌大,这是有意的夸孝强调园子的小,效果要比说“园子很孝太斜强多了。

(5)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已经确定的意思。如《再见了,亲人》中“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这句话已经确定的意思是: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厚情谊,志愿军永远不会忘记。但为了强调这个意思,表达“永远不会忘记”的强烈感情,作者用反问这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使人读起来就会联想到课文的内容,感到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是

多么的深厚。这就是反问的作用。

(6)设问

设问是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有意地先虚问一个问题,紧接着自己给人以解答。它的特点是不要别人的回答,而

是自问自答。如:“谁是21世纪新生活的建设者?是我们,20世纪末的少年儿童。”起了强调、肯定的作用,是“我们”而不是其他的人。

认识几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常见到一个句子里有几种修辞手法同时出现。例如《小音乐家扬科》中“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

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这个句子连用三个“都在”是排比;用“歌唱”、“演奏”把“柱子”人格化了,是拟人;用“颤动”来写“每一根柱子”,这是夸张。再如《林海》中“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句话是比喻、拟人、反问三种修辞手法的融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林海的喜爱之情。

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互改

把某个人说的话直接描写出来,叫直接叙述;把某个人说的话改为第三者的转述,叫间接叙述。

例如:

1老师对我说:“教怎么写。”改:2老师对我说,教怎么写。

3老师对我说:“你先回去吧,我还要批改作业。改:4.老师叫我先回去,她还要批改作业。

例1和例3是直接叙述;例2和例4是间接叙述

大体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①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②用直接叙述描写,更能表现说话人的浯气和感情,得更形象;而用间接叙述来写,虽然也能表达相同的意思,但语气、感情都淡些,也不那么形象。③用直接叙述,说话人得用第一人称“我”来自称,听话人要用第二人称”你”;用间接叙述,所用的人称就不同了,它必须根据具体的叙述对象来定,绝对不能使用第二人称“你”。

④用直接叙述描写人物的语言,“说”的后边要用冒号,人物说的话要用引号;用间接叙述来写,“说”的后面得改用逗号,人物说的话不能加引号。描写人物的语言,该用哪种叙述方式,要看表达的需要,把说话人的语气、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写得有声有色,就用直接叙述,如果只需要表达说话以及所说话的意思,就用间接叙述。

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改

陈述句式要表达的意思,可以用反问句式来表达,反问句式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用陈述句式来表达。要学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互改,就要弄清楚它们的句式特点。掌握改写的方法。

①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要删掉句子中表示否定的词,像“不”“没有”等,要加上表示诘问的词语,像“怎么”、“难道”、“岂不”等,句末还要加上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像“呢”、“吗”等(有的可以不加),最后要把句号改为问号。如:把“我不会忘记老师对我们的爱。”这个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我怎么会忘记老师对我们的爱呢?”或是“我难道会忘记老师对我

们的爱?”

②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其改法与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正相反,删掉的得加上,加上的得删掉,问号改句号。如把“我怎么能这样对待同学

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我不能这样对待同学。”

如何缩写句子2017-07-06 03:06:02 | #2楼回目录

缩句解析

一、确认句子成份在句中的位置

含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句子才成独立单句。指导学生先分清这两面部分之后,再找分句子主杆“主、谓、宾”,而后找出“定、状、补。”“定、状、补”也就是缩句时按删除的部分。“定、状、补”,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它们处于的位置是:

1、定语,它的位置有两处:一是在主语的前头,二是在宾语的前头,例:静静的小溪从村外缓慢地流向宽阔的潘阳湖。“小溪”为主语,“潘阳湖“为宾语,那么“静静”,“宽阔”分别为这个句子的定语。定语对中心起了修饰和领属的作用。

2、状语,它的位置也有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前头,如上例子,缓慢地流,“流”是谓语,“缓慢”那就是状语,另一处在句子之首,表示时间和处所。例如,“从昨天开始”,“在学校里”。

3、补语,它的位置同样是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后头,表示程度和结果。例:我高兴得跳起来,“跳起来”为补语。一处是在宾语的后头,表示补充说明,我打了他三下,“三下”为补语。

二、抓住句中的中心词,用设问的方法,找准句子主杆。

例如,第一丹霞江郎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浙西大地,在这个句中很容易确立“耸立”这个词是谓语,就可以用设问的方法找出主语和宾语。问:什么耸立:江郎山耸立。耸立在哪里:江山郎耸立在浙西大地,很明显,“主、谓、宾”就是“江郎山耸立浙西大地”,这是句子的主干。其余的是枝叶,要删除去。这个方法,通过多项训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起来。

二、借助结构助词,找准句子的主杆。

借助结构助词“的、地、得”为标志,寻找“主、谓、宾”就方便得多了。

“的”字,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主语、宾语)之间。

例:小明的爸爸认真地审阅市政府的工作报告。

“爸爸”,“工作报告”前面有个“的”字,可以定为“爸爸”是主语,“工作报告”是宾语。

“地”字用在状语和中心词(谓语)之间。

上例中,“认真地审阅”,“审阅“前头有“地”字,可以定为“审阅”是谓语。

“得”字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

例:她笑得很开心,笑和开心之间在“得”字,那么“笑”字可定为谓语。

1、慈祥的爷爷在河边钓鱼。

1

2、亲爱的妈妈熟练地在炒着香喷喷的饭菜。

3、可爱的小红在认真地看着有趣的新书。

4、明明喜欢在家,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5、深夜,闪烁的星星布满了天空。

6、崭新的联想电脑给捣蛋的可可弄坏了。

7、宽阔的广场上有许多行人在散步。

8、太阳光为我们照亮大地。

9、可爱的小白兔在啃着新鲜的萝卜。

10、饥饿的聪聪狼吞虎咽地吃着饭菜。

11、五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群众和连队的转移任务。

12、他们把敌人引上了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

13、这是英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14、们感谢时光老人带来美好的春天。

15、猴子高兴地奔前跑后。

16、水车像得到作战令箭似的立即“吱吱”地转动起来。

17、狭长的小沟分割平坦的草原。

18、甲鱼在塘底用绿豆眼好奇地望着那明亮的天空。

19、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0、王老师轻轻地推开门悄悄地把衣服搭在了睡着了的陈仲一的身上。2

缩句中一些比较难处理的句子

1、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如何处理

例:解放军叔叔在炎热的夏天练习射击。

这个句子的处理,实际上是遇到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如何处理的问题。复指短语是

由两个词或短语重叠在一起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作同一个成分的,彼此有注释或补充说明的关系。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缩句时一般可保留表示某某人或某某事物主要词语;如果复指短语本身很短,也可以将整个儿复指短语保留在主干中。

本句可以缩成:解放军叔叔练习射击。也可以缩成:解放军练习射击。

不能缩成:叔叔练习射击。(因为主要词语是"解放军")

2、缩句时要不要保留补语

例: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在辽阔在草原上”是补语,故缩为:骏马奔驰。

又如:一轮金黄的圆月高高地挂在蓝蓝的天空中。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缩句时要不要保留补语的问题。因为"在天空中"是补语,根据缩句精神,故因去掉。应当是:圆月挂。

(这一类题,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的补语留下来,比如“一串串快要成熟的葡

萄像珍珠似的挂满了藤架。”缩为“葡萄挂满了藤架。”为了句子的完整性留下补语"

满"。但从技术层面来看,不应当保留。)

3、去掉状语,原句意思改变了怎么办

例:孩子在横木上差点跌到甲板上。

有人认为,"差点儿"是限制"跌"的,说明孩子还没有掉下来,缩成"孩子跌到甲板上"句子的

原来意思就改变了。不应当删去。

我认为"差点儿"是状语,故应当缩为:孩子跌掉甲板上。

4、"着、了、过"如何处理

例:他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大苹果。

"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是不能删的。

应当缩为:他吃着苹果。

5、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例: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例句主语是"广场上",而不是"灯",

所以应当为: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此句,如改为: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广场上”为状语,应缩为:灯照耀建筑。

6、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例: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夏天"是"状语",故删去。原句主语

是"老人们",说"老人们"爱好干什么,故谓语是“爱好”,"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

"到树阴下"和"钓鱼"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

故答案应当为: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6、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例: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应当分别缩掉两个分句。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像士兵等待命令。

7、连动句的缩句

例: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炉旁补一张破帆。

这是个连动句,连动句中的谓语动词必须都保留在主干中,宾语必须或宾语中心语也必须保留在主

干中。这句中"在火炉旁"是"坐"的补语,照例应当去掉,但如果缩掉主干就不成句,

故应做保留。(我认为这类句子不应当成为学生练习内容。)

此句缩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帆。

通过缩句,有助于我们抓住长句的主要内容,提高概括能力,还能帮助我们理解句子。这是缩

句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用意义。既然缩句是为了帮助理解句子,我们老师在教学中,

只要学生在缩句后,不改变句子的结构,不一定要缩到最简。

如果作为一种冰冷的"语文技术"来考查学生,我觉得有背新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语感,谈化语法的精神,故不值得提倡。我建议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缩句练习",让学生分析复杂的长句,找出主干。我们不应当在试装中单独出现缩句题。如果有出现,我们在改卷的时候也要从宽处理,尽量给分。

回复帖子
标题:
内容:
相关话题
最近更新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