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时间:2023-04-24 10:14:51 诗琳 职场资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有人际交往,就有沟通交流。现在的高中生懂得的东西太多太多,他们有思想、有主见、有行动,和他们沟通是需要艺术的。以下是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欢迎阅读。

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明确沟通主题

  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身心得以健康发展。而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和学生缺乏交流,即使交流,也是泛泛而谈居多,没有明确主题,以为这样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增加自己的亲和力。其实,这样的谈话就好像过眼云烟,不会让学生产生多深的印象。所以,和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应该尽量确定出明确的主题。

  案例片段

  我任教的5班班长是位男生,他很聪明,理科很好,但是对语文学生不够认真。每次课间碰见他,我总会叮嘱道:“好好学语文!”他也总是回答:“好的!”结果第一学期的检测中,他的语文只考了86分。

  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和他认真谈一次。我把这次谈话的主题确定为“端正态度,自我剖析”,并围绕检测成绩先让他谈感受、找原因。他表态说:“以后我会做一个各方面都优秀、让同学们信得过的班长,请您相信我,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听到他的表态,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们一起制定了今后的语文学习目标。

  自从这次交流之后,我发现万国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不仅自己开始重视语文的学习,还在小组内掀起了学习语文的热潮,展现出“带头大哥”的示范、引领作用。

  感悟

  只有确立了明确的沟通主题,才能掌握交流的主动权;只有主题清楚了,才能针对沟通对象的心理、个性、需求等因素,做好相关的信息准备;而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灵活运用适当的沟通方式,寻求到师生间的共识,从而达成预期的效果。

  捕捉沟通时机

  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其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的关系。需求得到满足,便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反之,便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当学生需要被爱护、理解和引导时,就是与其进行沟通的最佳时机。

  案例片段

  我们班有个叫王士祯的男生,行为散漫,学习很不认真。一次课上,我发现他趴在桌上睡觉,走过去本想批评他一顿,可当我把他叫起来后发现他满脸通红——他正在发烧。原本的怒气很快被冲散,我连忙陪着他去看校医,倒好水让他吃药。后来,有学生悄悄告诉我:“王士祯回来后哭了。”我突然觉得他绝不是真正的感情冷漠。于是我抓住这个时机去了解他的内心——原来他父母工作很忙,在生活上给予他的关爱很少,他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便把在家里无法宣泄的情绪带到了学校。

  针对上述情况,我劝导他要体谅父母的不易,不妨找机会和父母好好沟通一次。之后的一段时间,他很认真地学习语文,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并且在班委竞选中当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文艺委员。此后,他逐步感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关心,更加珍惜自我表现的机会,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感悟

  当学生陷入某种困境,心理上有困扰,或者在学习、生活中有某种强烈的愿望时,教师若能及时给予满足,则有利于学生自觉改正缺点,增强自信,促进成功。

  平等尊重沟通

  中学生身心发展迅速,情感日益丰富,尤其是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但他们毕竟思想尚未成熟,需要教师的理解、信任,并给予必要的疏导。因此,教师应合理运用管理者的权力,妥善处理班级中的问题,切忌恃强凌弱,滥用权力。从沟通的形式上看,教师也应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细心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尊重。

  案例片段

  我班一位男生上课时行为规范极差,尤其在小组合作时,经常故意违反纪律,如发出怪声引起同学的注意等。起初我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但是效果并不好,而且我发现我们的关系愈加紧张。

  这件事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并主动去了解该生。原来,该生在初中时比较优秀,但由于中考失利致使其在班级的排名比较靠后,不能像从前那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因此大为失落。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想每个人都有闪光点,都渴望被关注、被肯定,所以此后我特别关注他,及时发现他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赞赏。慢慢地,他逐渐对语文有了兴趣,课堂上不再出怪声,也爱发言了。

  感悟

  只有把关心与尊重放在首位,才能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交流。实践证明,教师若是能够充分地信任、尊重学生,学生就会主动向你敞开心扉,从而增进沟通,并从中加深感情,教育也易见成效。

  运用多种形式

  常言道:“教无定法。”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一样。学生个体的差异,决定了教育学生的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次谈话、一次周记批改都可以成为师生间沟通的方式,教师必须根据环境、心理、事件等具体因素的变化而调整沟通方式。

  案例片段

  我班的吴雪,理科很好,但是语文背诵却让我很伤脑筋。有一次我批改她的周记,她提到自己初中就一直背不过课文,以至于对语文的背诵有了恐惧症,内心十分苦恼,想请我教她如何背诵课文。我在批语中写道:“先不要给自己贴上消极的标签,试一试,你肯定行!”下一次的背诵,吴雪虽然是磕磕绊绊,但背过了,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我马上在她的周记上进行了表扬:“看吧,我说你行你就行!”慢慢地,她终于找到了背诵的自信。后来她又在周记中写道:“感谢老师对我的鼓励,我坚持了一个学期,现在再也不怕背诵了。”

  感悟

  单纯的口头训导与交流,常会让学生觉得厌倦。试着改变一下方式,或许可以获得意外的收获。它或许是潦草的作业本上一句调侃的评语,或许是给课堂上做小动作的学生一个隐蔽的暗示,或许是周记本上的一句叮咛与安慰,再或许是学生失意时一个鼓励的眼神……

  多用“我们”——自己人效应

  所谓“自己人”,关键是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他是自己人,而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和学生是自己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第一,要把师生平等的观念落到实处。比如,某个学生对现在的教育现状、考试制度表达了强烈的不满,班主任在和他交流时,并不需要立即反驳学生的话。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他的话中肯定有有道理的地方。教师对有争议的问题不一定要求学生非听教师的不可,而是要和学生讨论。如果无法统一观点,可以暂时搁置,以后再谈,不要硬要学生听从。

  第二,要善于寻找和学生的共同语言。教师和学生谈话,不仅仅是对学生施以帮教,还有大量很生活化的交流。这些交流,可以增进师生感情,维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良好的关系有助于教育问题的解决。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取得了进步,可以巩固师生关系,这样就实现了良性循环。

  第三,要学会对学生的事“感兴趣”。学生如果认为教师和自己有“代沟”,就很难产生“自己人”的感觉。对学生感兴趣,其实就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兴趣,对人的心灵世界充满好奇心。所以,要对学生说的话——即使是教师认为不重要的话——表示出明显的兴趣。

  第四,试着使用一些改善人际关系的小技巧。比如,适当改变一下对学生的称呼;在了解学生脾气的前提下使用一些肢体动作,比如拍肩膀、摸头发、握手、拥抱;在学生的一些重要的日子(如生日),给学生制造一点惊喜,等等。

  一旦师生成为“自己人”,老师说话学生就容易听得进去,教育工作的阻力就会减到最小。

  没有白说的废话——调味品效应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每个人每天说的话,绝大部分是可有可无的“废话”,但是,如果拿走了这些“废话”,只说非说不可的话,那生活很可能就毫无乐趣可言了。

  适量的“废话”,其实是人际交往中很好的润滑剂,也有人把它称为“调味品”。

  班主任善用调味品效应,就可以让谈话在很融洽、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谈话伊始,不必板着脸,直奔主题,容易让学生在瞬间修筑起心理防线。先说几句“废话”吧,谈谈最近有什么新鲜事,身体如何、心情如何……再渐渐进入主题。

  调味品效应在师生对话、家校沟通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第一,缓解紧张气氛,打破谈话僵局。

  第二,“调味品”本身蕴含了教育素材,看似和谈话主题关系不大,但可以由此及彼巧妙地实现迁移,最终让学生明白教师的弦外之音。

  这种方法在使用时需要教师的智慧,也就是“看似随意,其实刻意”,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设定的教育情境。

  “数学老师说你很棒!”——第三人效应

  心理学上把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某种条件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效应”。

  这种迂回战术在师生交往中非常有用。一般来说,第三人效应有以下两种呈现方式。

  第一种:说话者(第一人)转述第三人的话,以增强说服力。

  第二种做法:自己(第一人)不出面,而让第三人和第二人谈话,由第三人转述第一人对第二人的看法,或者创设条件假借第三人的话表达第一人的意思。这种做法在师生间有一些敏感问题或处理师生矛盾时最能发挥作用。

  当然,第三人效应不是万能的,影响第三人效应发挥的因素有很多,并非只要第三人说话,效果就一定好。

  若把握不当,不仅效果不好,甚至还可能产生负面效果。教师在运用第三人效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慎选第三人

  学生(第二人)和第三人的关系要良好,否则,第三人说话的可信度就比较低了。

  考虑学生的个性

  如果学生的性格比较独立,个性较强,平时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第三人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注意沟通方式的多样性

  不要在一个学生身上反复使用第三人效应。如果听多了第三人的话,学生就会变得敏感、警觉,会加重对第三人信息的过滤,第三人效应的作用也就会降低甚至失去。

  注意信息的真实性

  如果第三人的话是无中生有,一旦“穿帮”,无论是第一人还是第三人,学生对他的信任度都将大打折扣。

  边吃边聊——“可口可乐”效应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试图用一些广告信息说服被试,给其中一部分人附加一瓶可口可乐,而另外一部分人什么也不给。虽然可口可乐和那些信息本身没有任何联系,但结果是得到可乐的被试往往比没有得到的要受到更大的影响。这就是有趣的“可口可乐效应”。

  什么可以充当“可口可乐”?在劝说或教育学生的时候,给学生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手势……别只顾自己埋头说话。在办公室里准备一些一次性水杯和小点心,和学生谈话时,不妨给学生倒杯水,或看似随意地拿出一块糖果,给学生一份惊喜。这样既能消除谈话的紧张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育。

  运用“可口可乐”效应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可口可乐”一定要适合学生的需求,“可口可乐”与学生的需求越匹配,教育效果越好。

  第二,“可口可乐”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措施,谈话的主题和内容依然是最重要的,切不可舍本逐末。也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只要谈话就一定有“可口可乐”。偶一为之,效果不错;次数多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相关文章:

如何进行有效沟通07-29

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06-24

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06-23

浅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08-16

如何进行有效的横向沟通03-11

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07-29

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07-11

如何与新上司进行有效沟通10-27

该如何进行有效沟通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