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百文网手机站

语文练习

时间:2021-07-10 13:59:33 语文 我要投稿

语文练习精选合集

  崔景(称)拜师

语文练习精选合集

  余始识景?于京师,与为友,景?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注释】①余: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②北面承贽: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③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④庶几:有希望。

  【文言知识】名词作状语用。在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用来修饰动词的,但上文“以史事余”中的“兄”,它属名词,直接修饰动词“事”,这“兄”就是名词作状语用(或称之名词活用为副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崔景?用对待兄长的态度侍奉我。又,《狼》:“一狼犬坐于前。”“犬坐”要理解为像狗一样坐着,“犬”也是名词作状语用。又,“车载之而行”,意为用车载着他前往,“车”同样是名词作状语。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既 ②弟子 ③从

  2、翻译:①余愧谢,不获 ②某则愿庶几焉

  3、上文有四个“为”,请依次作解释:① ② ③ ④

  1.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

  《劝学》训练提高

  1.选出注音正确的一项。( )

  A.靛蓝(diàn) 舟楫(jí) ?以为轮(róu)

  B.槁暴(?ǎo pù)参省(cān shěn?) 金石可镂(lu)

  C.须臾(yú) 跬步(?uǐ) 锲而不舍(qì)

  D.舆马(yú) 骐骥(qí jì) ?而望矣(jì)

  2.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E.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F.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金就砺则利。(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D.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E.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F.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G.劝学。( )

  H.木直中绳。( )

  4.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1)?以为轮,其曲中规

  (2)假舟楫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5.说明下面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说明下面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7.下面三个句子是同一个句式,请你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句式?应该怎样翻译?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翻译下面几个句子,说说文言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理解和翻译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1)第一段作者采用了 、 ,?木为轮、 、 、5个比喻,它们的共同意思是 。“?木为轮”这个比喻结构比较复杂,其中“木直中绳”喻 ,“?”喻 ,“轮(其曲中规)”喻 ,“槁暴”喻 ,综合起来“?木为轮”这个比喻要说明的意思是 。(2)第二段作者也采用 、 、 、 、 5个比喻,证明 。作者证明的这个观点与此段的论点是什么关系呢?(3)第三段作者采用比喻兼对比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展开说明,先以 和 对比,证明关键在 。接着用 和 、 和 对比,证明关键在 。最后用 和 对比,证明关键在 。

  10.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一名鹪鹩jiāoliáo,是一种善筑巢的小鸟)。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泛指鸟兽毛羽及草木细纤维),系(悬挂)之苇苕(tiáo,芦苇的穗),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坚固)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一名乌扇,一种生于高地的白花长茎的草。射,yè),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rèn,古代以八尺,一说七尺为一仞)之渊。木(指射干)茎非能长也(不是能长得很高),所立者然也。蓬(茎长一尺左右的草,一般枝杈横生,并不挺直)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niè,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的矿粉),与之俱黑(变黑)。兰槐(香草名,茎叶叫兰槐,它的块根叫芷。芷是一种可作香料的植物)之根是为芷,其渐(浸泡)之?(xiǔ,臭水、尿),君子不近,庶人(平民)不服(佩带。古人常佩带香草)。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居处,家居)必择乡,游(出外,交游)必就(接近)士(指品德兼优的人),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正直的人)也 。

  (1)下面句子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而编之以发。 B.系之苇苕。

  C.所立者然也。 D.其渐之?。

  (2)这段文字采用了 、 、 、 、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的观点, 作者论证这个观点的目的是。(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

  (3)我们从这段文字中受到的启发是什么?

  答:

  解析与答案

  1. 解析:B省,反省,x?n? ; C锲,雕刻,qiè;D?,踮起脚跟,q?。多音字,形近字,要防止误读。

  答案:A.

  2.解析:A,?,通“?”,用火烧烤使竹木变弯。B,暴,通“?”,晒。C,生,通“性”,本性,资质;E,知,通“智”,智慧。F,用,通“因”,因为,介词(也可看作动词,运用,使用)。

  答案:D.

  3. 解析:文言词语,一要注意生词生字,如锲,彰。二要注意多音字多义词,防止误读误解,如中、参。三要注意古今形同义不同的字词,防止用今义释古义,如金,今指金属,古代还可指用金属制作的刀剑等;绝,今指断绝,拒绝,古代还可指横渡;疾,今指疾病,疾速,古义还表示强劲,如成语疾风知劲草.劝,今指劝说、规劝,古代还有劝勉、勉励的意思。

  答案:A.刀剑。B.横渡。C.强,这里指声音的强度;显著,清楚。D.达到。E.雕刻。F.反省(也可解释为“三”,即多次)。G.劝勉,勉励。H.合乎,符合。

  4.解析:词语活用问题,不能只是满足于知道××词活用为××词,而且,要知道如此判定的理由是什么,活用后该怎样翻译,逐步掌握它们的规律。

  答案:(1)?,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一般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用火烧烤加工使之变弯曲”。曲,在句子中做主语,前有“其”做定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曲度”、“弧度”。

  (2)水,在句子中做谓语,前有助动词“能”,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游泳”。

  (3)上、下,方位名词置于动词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5. 解析:“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之一,用法变化很多,要认真总结归纳。

  答案:(1)代词,它,指代(靛)青。(2)代词,它,指代木。(3)助词,定语的`标志,的。(4)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

  6.解析:“而”是文言里一个最重要的连词,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关系,是必须掌握的重要词语。

  答案:(1)前一个“而”,表示假设,如果,后有“则”呼应,构成“ ……而……,则……”的句式。后一个“而”,表示并列。

  (2)前后连接两个动词,表示顺承。

  (3)前一个“而”表示顺承;后一个“而”表示转折,但是。

  (4)表示前后因果关系,因而。

  7. 解析:“……者,……也”是文言中一个重要句式,可表示性质判断,也可表因果说明,要注意辨析。

  答案:三个句子都是因果说明句,第1句是“……者……也”的句式,第2、3句是“……,用……也“的句式,这种句式前面说明结果,后面说明原因,后演变为现代汉语的因果倒装复句:“……之所以……,是因为……”。翻译的时候,可直译为“……的原因,是因为……”,也可以意译为“之所以……,是因为……”。

  8. 解析:文言文特别讲究语言的精练,许多情况下,我们对文言语句不能简单地直译,而必须揣摩它的意思作适当的想象补充,这便是意译。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利则利”,不能译为“木材接受绳线就变直,金属靠近磨刀石就变锋利”,因为这样理解不合乎生活的逻辑。所以必须译为“木材被(木匠)用墨线量过,经过斧锯加工就会取直,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变得锋利”。这是文言文非常突出的语言特征,请同学们务必留神。

  答案:(1)木料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烧烤加工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曲度合乎用圆规画成的圆。(2)略。(3)登上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是看见我招手的人却可以离我很远;顺着风向呼喊,声音没有加强,但是听我呼喊的人却感到声音非常清晰。(4)良马跳一下,不能到达十步远的距离;劣马拉十天车,也能走很远的路程,最后到达目的地,它的成功就在于不放弃行走。

  9.解析:本题旨在进一步体会文章比喻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答案:略。(参看“课文解读”)

  10.(1)题中列举的都是特殊句式,A项是状语后置,一般顺序是“而以发编之”。B、D项是省略句式,“之”后省略“于”。C项判断句式,代词“然”用作动词,后省略“之”,意即“使(之)这样”。

  答案:B、D。

  (2)解析:本题旨在提高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答案:“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的观点,目的是防邪僻而近中正。

  (3)解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本题启发我们用文中的观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总结心得体会。

  答案:本文观点与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似,启示我们要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

  11.解析:本题旨在启发我们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心得。学习的方法,在很大的程度上不是靠别人的的传授,而是靠自身的体悟。所以,悟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成败。

  答案:略。

【语文练习】相关文章:

语文试题练习09-16

小升初语文试题练习09-07

小学语文暑假练习08-29

语文练习的教学设计12-07

语文《练习1》教学设计11-26

语文《练习5》教学设计11-26

语文《练习2》的教学设计11-30

《练习》语文教学设计11-30

苏教版小学语文的教案练习11-30

小学语文练习1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