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百文网手机站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及教法辅导

时间:2021-06-30 18:52:08 语文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及教法辅导

  本册教材需要注意的几个地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及教法辅导

  一、六年级上册体例特殊

  1.每单元不再设“语文天地”。

  2.全册一共八个主题单元,每个主题单元由主体课文、拓展阅读、综合活动和单元小结构成。

  3.每篇主体课文后有两个思考题(内容/形式)。

  4.主体课文一侧有三个栏目:“小资料”,主要是为农村学校提供的,有条件的应该让学生自己查找搜集资料;“我的视角”,用来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思考他们两人的体会;“日积月累”,引导示例,积累语言材料,要贯穿教学始终,大量工作由学生摘录,独立完成。

  5.综合活动由“导语——活动过程——单元小结”三部分内容组成。

  二、教学要点

  全面落实第三学段目标

  1.查漏、补缺: A 前几年级的教学要点;B 针对个人;C 和其他教材接口

  2.整合、实践: A 主体单元;B 教学要点;C 学习过程

  3.拓展、提高: A 情感;B 积累; C 能力

  积累达到并略超过<课标>要求的数量。

  如:阅读和背诵的数量但并非多多益善,不要加重师生的负担。

  学生基本上能自主完成各单元、各项学习任务,能独立识字、学词、阅读、修改习作。

  如:A独立识字,有效地预防错别字

  B 词语“画——学——测——评”

  知道怎么读书,怎么交流,怎么写作。达到提到质量,减轻负担(教师和学生)

  能较快地写出内容较充实文字流畅的作文。

  三、关于目录前一页的《丁丁、冬冬的建议》

  一开学就应该给学生,由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完成。在每个单元学习前都要复习并按此运作,反复使用,达到掌握。

  其内容要点:

  1.整体把握单元内容;

  2.自主学习为主;

  3.单元学习抓住四个环节:

  ⑴、浏览,制定计划

  ⑵、学习课文

  ⑶、综合活动,习作

  ⑷、单元小结

  四、与其他教材及中学的衔接

  其衔接不在于具体的课文,

  1.词语以本教材为主,通过找近义词等等向其他教材延伸。(关键在于适当扩大积累)

  2.文学常识最重要的作家及其作品,随课文复习延伸。

  3.先是命题作文8次/学期,其他练笔仍要坚持练。背诵篇目 (建议以课本上规定的为准,适当加一些)

  4.注音 , 给汉字注音,课标里没有要求,小学教材里也没有要求,但是中学里有。建议结合教学在每一课里练习巩固运用。

  五、最简约的注音知识:

  1)字母主体书写的位置

  2)声调的位置:按a-o-e-i-u-ü 的次序

  i上的点的处理

  iu要标在后(不管ui)

  3)nl后的ü加点,其余不加

  4)yiyinying ,y 和 i 都写,其余不写

  5)声母b、p、m、f直接和o拼,其余和uo拼

  6)记住四个音节:wei(ui)you(iu)wen(un) weng

  下面咱们具体谈谈本册教材的特点:

  教材的特点

  (一)多样性的选文

  1.单元选文兼顾学生身心特点、爱好兴趣和对人生的思考。

  小学生学习课文,兴趣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教材既要顾及童心童趣,又要引导小学生开始思索人生的重大课题,这套教材兼顾了这两个方面。如六级上册第一、二、八单元分别以“高尚”、“美与丑”“岁寒三友”为主题,所设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诠释“品德修养”和“高尚情怀”、“审美情趣”的内涵。第三、四、五、六、七单元,分别以“母亲河”“体育”“往事”“地球家庭”、“战争”为主题,侧重启发学生升入六年级了,逐渐长大了,要把眼光放大、放远,要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创造未来,不断地引领十二三岁的少年去树立远大的理想,去憧憬美好的人生。

  2.注重选文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教学的层次性。

  以六级上册为例,41篇阅读课文中,有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也有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的美文佳篇;有古文古诗词,也有现代文现代诗;有精读也有拓展阅读;每单元的“综合活动”更是提供了让师生都跃跃欲试的舞台。这种丰富性、多样性、层次性,为师生提供了熔铸“三维目标”的立体的语文学习沃土,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条件层次的师生均能从中获取充足的营养。

  (二)开放性的学习

  本套教材全面开放,打通语文课本、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其它学科、学生的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

  教材仍以“主题单元”的方式编排,为师生拓展阅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巨大的空间,可以将凡是与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材料都精选来为学生所用。以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战争”为例,一是单篇学习可以拓展阅读,如学习《十五从军征》,可读范仲淹的《渔家傲》、汉乐府民歌《古歌》;学王昌龄的《出塞》,可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王维的《使至塞上》,或是一个单元结束后,拓展阅读相关的文章。还可以围绕主题组织专题研究性读书活动,如本学年我们教到“战争”单元时,正值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3 周年,我们就以“反战争、求和平”为主题,规定时间让学生课外搜集古今中外与之有关的文章。这样,就可让学生大量阅读同题目、同作者、同体裁、同时代等内容相近的文章,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

  因为新教材主张“用教材教”, 提供了多元感悟文本的空间,所以师生对教材理解的弹性增大。可以不惟教参,不惟专家论断,而是在尊重作品原意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独特感悟,并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发自内心的、不同角度的理解和阐释。如在教学《楚王好细腰》时引导学生想象:大臣们在细腰过程中是否非常痛苦?他们会有思想矛盾吗?如果你是大臣,你会有什么想法?你是否认为文章的结尾可以再写点什么?我们还让同学把自己扩写好的东西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出来。学生的思维是不拘一格的,对文章的感悟也是各不相同,我们有位学生在结尾续写时就想到了大臣们细腰后遇上了战争,结果文武大臣们都细腰成功了,却再也没一个人能带兵出征了,这时楚王傻眼了。那么这位同学对这篇文章的感悟就够深刻了,以后在他的生活中遇到此类事情,他也能正确对待了,我们的学习目的的达到了。此外还有很多文章皆可以换角度从多方面感悟,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这样,既可以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个性化表达以及创新能力。

  教材中的提问不再是教训式、命令式,而是采用商讨式、征询式的“话语”模式,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阅读中,关注的是“你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种“话语”情境中,“目中有人”,学生作为“你”而突显出来,至于问题倒可以作出不同的言说和不同的解读。教材与学生构成了“我—你”或“我们”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我感”和“亲切感”。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

  第一,让学生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从教材引发开去,与其他学科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查找资料、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突破传统语文教科书的有限空间。

  第二,语文学习内容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启发性,富有引起对话(学生与教材的对话)的魅力。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科书编写者(包括教师用书)的观点,不是学生必须遵从或接受的;不是终结宣判式的,而是启发学生对各种可能性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进行多向度的理解与体验。

  第三,语文学习过程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积极地、时刻保持批判性的敏感,通过探讨、交流而不断修正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三)灵活性的整合

  教材为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习内容和活动的设计是多样化的,教师与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而且可以自主安排与设计。每个专题或情境的学习过程都不是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调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自己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每单元的“综合活动”,均围绕一个主题提供了思考的多种角度或多个层面以及相关的材料,灵活性、开放性较强,体现了大语文观。这些角度和层面都贴近学生的生活或是学生正在经历的生活,学生因此能产生强烈的兴趣,并主动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筛选、整合相关的资料与信息,“综合活动”已完全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模式,把学生推到各种情境、时空中,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讨论中学习,本套教材把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引进课堂,在“课后练习”设计方面,每课基本上都安排整体感悟和体会的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既充溢着人文教育内涵,又着眼于语文素质的养成。以第二单元《美与丑》课后习题为例,学完“做一个最好的你”,课后提示:罗森塔尔的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对你有什么启示?我们又布置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写一段话,说说你打算怎样做个最好的“我”?像这样的习题设计在这套教材中贯穿始终,它既在课文之中,又在课文之外;既是语文的,又是人文的。这就架起了课内外衔接的桥梁,为文本扩展和让语文走向生活建立了平台。

  这册书的语文实践活动很多,复述、概括、讨论、朗诵、交流等口语交际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话题写作、调查报告、编剧本、想象作文、读后感等练习形式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爱,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每单元都有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的“综合活动”,这就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的特点,保证了让学生能“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中,读和写要紧密结合,自然生成文字。例如:第一单元拓展阅读《尊敬普通人》后面的“提示与建议”,提出,写自己尊敬的人,插在《尊敬普通人》一文中。要求用简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后,在综合活动中,又安排了习作:我身边高尚的人。在第二单元《做一个最好的你》的“我的视角”中,冬冬提示:“课文最后一段很精彩,我还可以补写。”补写时一定要注意读写的结合,先通过读搞清楚“大道”与“小路”、“太阳”与“星星”之间的关系,明白这个句式要表达的意思再补写,就可以避免出现形式相同而内容不对称的句子。而且补写就一定要写下来,不要只是说一说,因为只有在写时学生才会斟酌语言,达到准确。丁丁说:“我也要注意经常为自己加油,为自己喝彩;困难时鼓励自己咬紧牙关,再坚持一下。我把这些写在日记里。”这是为学生作提示,倡导大家把类似的经历写进日记。

  以上就是本册教材的特点和概貌,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各单元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各位老师可以对照课本具体看一下。

  第一单元高尚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并通过人物形象地描写理解高尚的含义。(不分地位、身份、职业、条件、环境等所表现的道德水平高的情操;有意义的,不是低级趣味的)。

  在能力上:能用简练的语言准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在写作中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进行细节描写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学习选择小事例以小见大突出人物形象。

  在情感上:激发学生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学习、尊重并成为善良诚实的劳动者。

  二、本单元重难点

  能用简练的语言正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

  三、教材分析

  三篇讲读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们不了解建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的情况,穷人的生活背景,看林人的生活境况,自然也就很难深刻理解总理的高尚;深刻体味桑娜、渔夫作为穷人的典型,穷人的善良;看林人奉献精神的伟大以及高尚以及在今天要树立八荣八耻道德观的时代意义。

  四、本单元在教学中应注意

  1.课前要学生充分了解时代背景,以使学生对文章深入了解,同时教师要充分为学生理解文章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从而建构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升华学生做人的情感。

  2.课外资料的使用: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可以出示总理一天的工作日程的安排;柯岩赞美总理的诗《周总理,你在哪里?》;老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些对于学生建构人物的高尚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最好在学生谈感受时使用,而不要成为一个单独的环节,以影响整体文章的理解,课外资料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3.学习本单元三篇讲读课文要高屋建瓴,可直接从学生的质疑或释题入手。如《一夜的工作》就从作者所见到的总理的一夜工作谈高尚;《穷人》渔夫的一个“熬”字,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谈高尚,《白桦林的低语》中看林人的行为谈高尚。《一夜的工作》和《白桦林的低语》可以抓住主要人物的行为及作者的情感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

  4.特别提示:学生在谈感受时往往要和今日社会的情况进行比较,如拿今日局长的办公室的布置,甚至是校长办公室的布置等与总理生活情况作比较,这是不妥当的,应该在同等情况下做比较,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点。更应该在道德情操上相比。

  5.语言优美的文章除加强朗读感悟体味之外,还应加强同类文章学习的比较,在比较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如《白桦林的低语》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抒情散文。文章全要借助白桦林的低语,使我们感受这寂寞、单调竟是诗意一般的美丽,感悟看林人眼里的美丽,体味看林人奉献的情怀。这种拟人的抒情方式与三年级下册《送往小木屋的信》表达方式迥然不同,学生理解较有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开拓思路,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发问,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在今天的社会看林人的胸怀与情操不被许多人理解,学生理解这种高尚的美是有困难的。因此,加强比较性的朗读是有必要的,并因此初步感知散文的结构美,语言美。

  6.建议学生在写本单元的习作《一个高尚的人》之前纵览三篇讲读课文的选材,以小见大。人物言行心理等细节描写的特点,在习作中学习。从而解决学生围绕“高尚”一词选材的困难及描写的问题。

  7.本册教材具有相当强的人文性,但仍可结合文章注意工具性的训练,如《一夜工作》第二自然段和最后一段的仿写,《穷人》结尾的续写,《杨震暮夜却金》的扩写,《尊敬普通人》与习作的结合。拓展阅读可以结合精读课文理解;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可以结合学期初的墙报进行,开学初就布置实施。

  8.教学参考中P5《穷人》的写作特点介绍得很细,建议在阅读和写作中采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及教法辅导】相关文章:

关于小学数学除法单元教材教法的分析07-23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07-02

六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文字》教材分析05-26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06-07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06-12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07-02

高一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06-01

语文上册第5组课文教材分析及每课教学反思07-06

关于3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教材分析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