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百文网手机站

物理知识点压强与浮力

时间:2021-06-27 11:38:11 物理 我要投稿

关于物理知识点压强与浮力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第十四章 压强与浮力(人教版)

关于物理知识点压强与浮力

  文章摘要:生活中处处都会遇到有关压强与压力的有关问题,本章节将学习的就是压强与压力及其有关知识。重点在于液体的压强,影响压向的因素,浮力的产生,影响浮力的有关因素,压强于浮力的关系,难点在于用压强与浮力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生活中处处都会遇到有关压强与压力的有关问题,本章节将学习的就是压强与压力及其有关知识。重点在于液体的压强,影响压向的因素,浮力的产生,影响浮力的有关因素,压强于浮力的关系,难点在于用压强与浮力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全章内容与前后章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质量、密度、浮力息息相关,浮力和力的合成与平衡、压强知识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综合性很强,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到这些联系,做到学新而知故,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得到更大的提升。

  知识构建

  新知归纳:

  一、压强

  ●压力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方向:作用点在被压物体上,总是与被压物体表面垂直并指向被压物体表面。

  压力有时由重力引起,这时它的大小与重力有关;有时不是由重力引起,它的大小与重力无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公式和单位:

  压强公式为p=F/S;p表示压强,单位为牛/平方米(N/m2),牛/平方米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为P.

  这个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②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

  ●液体压强

  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系,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公式为p=gh;其中表示液体密度,g为常数,h表示液体深度,即自由液面到所求液体压强处的距离,p表示压强,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液体重、容器的横截面积(粗细)等因素无关。

  ●连通器

  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特点:如果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的情况下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应用:茶壶的壶身与壶嘴组成连通器,锅炉与外面的水位计组成连通器,水塔与自来水管组成连通器,此外船闸也是利用连通器的道理工作的。

  三、大气压强

  ●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大气压是由于气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而产生的。

  ●大气压的测量

  ①气压计:测量大气压的仪器。主要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两种,氧气瓶上的气压计就是一种无液气压计。

  ②标准大气压:托里拆利通过实验测得的水银柱高度为760mm,通常把这样大小的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水银柱(汞柱)=1.013×105Pa,在粗略计算时,标准大气压的值可以取105Pa.

  ●大气压的变化

  ①大气压与高度: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减小是不均匀的。

  ②大气压与沸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高原上气压低,水的沸点低于100℃,所以烧饭要用高压锅。

  ③大气压与天气有关,一般情况是晴天的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气压比夏天高。

  ●大气压的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都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

  四、液体(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内容: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应用实例:

  (1)满载乘客和货物的飞机翱翔蓝天援

  (2)水翼船在水面飞速前进援

  (3)喷雾器喷水

  ●飞机的升力

  空气流过机翼时,流线被迫变得弯曲。以翼型的翼弦为界把气流分成上下两部分,机翼上方的流速v2大于前方的流速v1,因而机翼上方的压强p2就小于机翼前方的压强p1,在上半部分,由于空气水平地流过机翼下方,

  机翼下方的流速v3就大致等于前方的流速v1,因而机翼下方的压强也就大致等于前方的压强p3,由此可知,机翼下方的压强就大于机翼上方的压强p2.这就产生了作用于机翼上的向上的升力。

  归纳总结:机翼的形状决定了机翼上下表面空气的流速不同,使机翼上下方产生压强差,这一压强差使飞机获得向上的升力。

  五、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浮力的大小可由以下方法求(测)得:

  ①示重法(两次测量法):

  F浮=G物―F示

  ②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液gV排

  ③二力平衡法(悬浮、漂浮时):

  F浮=G排

  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

  ④受力分析法:物体在三个力或多个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可利用竖直向上的力之和=竖直向下的力之和列方程求解。

  ● 阿基米德原理

  ①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它同样适用于气体。

  ②表达式:

  F浮=G排=液gV排。

  ●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与物重及整个物体密度的关系(浸没时)是:

  当F浮<G物时,下沉,这时物<液

  当F浮>G物时,上浮,这时物>液

  当F浮=G物时,悬浮,这时物=液,V排=V物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F浮=G物,物<液,V排<V物

  六、浮力的应用

  ①轮船:是利用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做成空心,使之能浮在水面上的道理做成的,轮船的大小通常用排水量表示。轮船的排水量是指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②潜水艇:是靠充水或排水的方式改变自身重来实现浮沉的。

  ③气球与飞艇:内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④密度计:密度计是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密度计在较大密度的液体里比在较小密度的液体里浸得浅一些,所以密度计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人教版)

  文章摘要: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本章我们讲学习的是物质的组成。重点是学习什么是质量、密度,以及如何来测量他们。学会用天平、量筒等相关的物理仪器。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本章我们讲学习的是物质的组成。重点是学习什么是质量、密度,以及如何来测量他们。学会用天平、量筒等相关的物理仪器。

  知识构建:

  新知归纳: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①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②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不同状态时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③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核运动。

  ④量度宇宙的大小通常用光年,量度原子的大小通常用纳米。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例如一杯水分下去是小水滴,小水滴分下去是小水珠,一直分到水分子,如果再分下去,就不具备水的性质了援

  分子的大小: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都是10-10m,物体中含有的分子数量是非常多的援由于分子非常小,用肉眼肯定无法看到它们,用一般的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而要用放大几千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依稀可见援如果把2500万个水分子排成一行,只有1cm;若把分子和乒乓球相比,就好像乒乓球和地球相比一样。草叶上的一颗小露珠,就有1021个水分子,假如有一个微小动物,每秒钟喝掉1万个水分子,喝完这滴露珠,要用30亿年!

  ●纳米和纳米技术

  (1)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nm=10-9m,这是一个很小的单位,1nm约为10个氢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

  (2)纳米科技指的是,当人们力图在纳米尺度内(0.1-100nm)了解和控制物质时,所发现的许多新现象,所发明的许多新技术。“纳米尺度”与分子、原子尺度相近,即纳米科学可以实现操纵原子、分子,所以不仅可以改变物质的很多性质,也可以制造出微小尺度的设备。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原子及其结构

  原子:将某些物质放到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其分子是由比它还小的微粒――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只由一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组成的。原子虽然很小,但仍然可分,且其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绕核做高速运动的核外电子组成的援研究还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与中子组成的。

  ●原子的组成及结构

  (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电子和原子核之间存在正、负电荷的吸引力。

  (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靠核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坚硬的核。

  (3)科学家还发现,原子核内部还有更小的微粒――夸克,夸克是否由比它更小的粒子组成,还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二、质量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kg,测量质量通常用天平。

  (1)物质与物体的区别: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在空间中占有一定位置的形体,构成物体的材料叫物质,即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一个物体的物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譬如铁锅是一个物

  体,由一种物质――铁组成;桌子是一个物体,组成它的物质有木材、铁钉、油漆等;当然同种物质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体,譬如铁既可以做成锤子,也可以做成钉子等。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例如,课桌和木椅都是由木材这种物质组成的,但是它们含有木材这种物质的多少同,因此它们的质量不同。

  (3)质量的单位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它们的关系为1t=103kg;1g=10-3kg;1mg=10-3g=10-6kg.

  ●质量的测量

  生活中常用秤测量质量,常见的如杆秤、台秤、电子秤等,实验室用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测质量。

  (1)托盘天平的构造:由底座、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标尺和游码组成,每架天平配有一盒砝码,通常砝码盒中带有镊子。

  (2)天平的原理: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因此当向已经调节平衡的天平两个盘中放上的物体质量相同时,天平就会重新达到平衡援如果一个盘中是质量未知的物体,另一盘中是质量已知的砝码,天平平衡后,砝码的质量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小贴士:用天平称量物体时,加砝码的顺序是先大后小,而称量结束时,向砝码盒内放砝码时,是先小后大。

  (3)天平的使用方法:

  a先调节:把天平放水平(一放),然后把游码拨到标尺最左端的零刻度线处(二拨),并调节天平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调整时,如果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右旋动;反之,则平衡螺母向左旋动(三调)援

  b再使用:应把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一放),用镊子加减砝码的原则是“先大后小”(二调)。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所对刻度值=物体质量(三算)。

  ●用天平测液体的质量

  问题探究:如何用天平测出液体的质量?

  探究分析:液体不能直接倒入天平盘里测量,因此,测量液体的质量时,需要用容器来盛装液体。

  规律总结:由于液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内,因此要借助容器测量,测量的一般步骤为: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3)将空杯放在左盘,称量出空杯的质量为M1;

  (4)把液体倒入空杯内,再一次称出空杯和液体总质量为M2;

  (5)则液体的质量为M2-M1.

  三、密度

  ●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密度的公式:P=m/V,国际单位是:kg/m3

  ●密度测量的一种间接测量方法,通过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物体的体积,再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四、测量物体的密度:

  ●天平的使用方法。

  ●量筒:

  量筒、量杯是用来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壁上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分度值,其单位也在筒壁上标出,一般为毫升(ml),最上面的刻度是量筒的最大测量值,即量程。

  量筒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首先要认清量筒的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刻度上的每个小格代表的刻度数),在测量前应根据被测物体的尺度和测量精度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量筒。

  (2)量筒在使用时,应放在水平桌面上,使有刻度的一侧面对观察者。

  量筒的读数:

  量筒内的液面大多数是凹液面(如水、煤油等形成的液面),也有的液面呈现凸液面(如水银面),读数时,视线一定要与液面所对应的刻度垂直,视线偏上或偏下,读数均不准。

  ●测量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塑料块的质量m;

  (2)将铁块用细线系好,慢慢放入盛有适量水的量筒中,读出这时铁块和水的总体积V1;

  (3)把铁块从量筒中取出,把塑料块和铁块捆在一起,再放入量筒中,读出这时水、铁块和塑料块的总体积V2,即可算得塑料块的体积V.

  (4)根据密度公式,可计算出塑料块的密度。

  ●测量盐水的密度

  (1)将适量配制好的盐水倒入烧杯中,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1,作好记录;

  (2)将玻璃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V;

  (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即可算得倒出盐水的质量m;

  (4)根据密度公式,可计算出塑料块的密度。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密度作为物质的一个重要特性,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援在科学史上,氩就是通过计算未知气体的密度发现的。1892年英国化学家雷姆赛发现从空气中提取的氮气密度比从硝酸和氨里提取的氮气的密度大0.5%,开始他以为从空气中提取的氮气不纯,于是想办法除去了氮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氧气、水分,但仍发现从空气中提取的氮气密度大,他由此推断空气中可能含有一种未知的气体,并计算出这种未知气体的密度比氧气和氮气的大,后来经过光谱分析,确认了空气中果然含有一种以前不知道的新气体,把它命名为氩。

  密度在农业上可以用来判断土壤的肥力,一般的土壤含有无机物(矿物质)和有机物(腐殖质),含有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援矿物质的密度较大,如果土壤含矿物质多,则这种土壤的密度也较大援一般含矿物质多的土壤密度为2.6×103kg/m3.如果土壤含有腐殖质多,则土壤的密度较小,例如黑土的密度一般为2.3×103kg/m3.因此土壤越肥沃,它的密度越小,假如土壤的密度较大,可以初步判断这种土壤是比较贫瘠的。在农业上除了应用密度来判断土壤的肥力外,播种前选种也用到密度,把要选的种子放在水里,饱满健壮的种子由于密度大而沉到水底,瘪壳和杂草种子由于密度小而浮在水面上。

  在工业生产中,有些工厂用的原料往往也根据密度来判断它的优劣,例如有的淀粉制造厂以土豆为原料,土豆含淀粉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淀粉的产量援一般来说,含淀粉量多的土豆密度较大,所以通过测定土豆的密度不仅能判断出土豆的质量,还可以由此估计淀粉的产量援在铸造厂的生产中也用到密度,工厂在铸造金属物体前,需要估算出需熔化的金属量,以避免造成浪费。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第十六章 热和能(人教版)

  文章摘要:这一章将学习的是热能以及如何利用热能,要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内能、比热容、热机以及能量的转化与守恒,重点在于分子的热运动、能内和能量的守恒的理解上。

  这一章将学习的是热能以及如何利用热能,要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内能、比热容、热机以及能量的转化与守恒,重点在于分子的热运动、能内和能量的守恒的理解上。

  新知归纳:

  一、分子热运动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及分子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过程就越快,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大。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二、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由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跟温度有关。因此物体的内能也跟温度有关。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内能与机械能不同:

  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

  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本质不同。做功是其他形式的能与内能的转化,而热传递只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①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②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传递方式是:传导、对流和辐射。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内能增加;放热温度不一定降低,内能减少。例:晶体熔化,冰的融化,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④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三、比热容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的单位是J/(kg?℃)。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

  计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

  6.热量的计算――热平衡方程

  ●当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时,热量就要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一直到两个物体温度相等为止,此时称它们达到热平衡。

  ●在无热量损失的情况下,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Q放就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Q吸.

  Q放=Q吸

  四、热机

  ●定义: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如汽油机、柴油机火箭都是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转变为机械能来做功。

  ●内燃机:

  将燃料燃烧移至机器内部燃烧,转化为内能且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叫内燃机。它主要有汽油机和柴油机。

  内燃机工作过程: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在这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中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燃料的热值: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单位是J/kg.

  关于热值的理解:

  ①对于热值的概念,要注重理解三个关键词“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1kg是针对燃料的质量而言,如果燃料的质量不是1kg,那么该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不是热值。某种燃料:说明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完全燃烧:表明要完全烧尽,否则1kg燃料化学能转变成内能就不是该热值所确定的值。

  ②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燃烧特性,同时反映出不同燃料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内能的本领大小,也就是说,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等均无关。

  ●热机的效率

  任何热机都不可能把燃料释放的内能全部用来做有用功,如汽油机、柴油机的废气要带走相当一部分内能,冷却系统也要散出很多内能,在热能里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跟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

  公式:η=W有用/Q总=W有用/qm。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能量

  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如跟电现象相联系的电能,跟光现象有关的光能,跟原子核的变化有关的核能,跟化学反应有关的化学能等。

  ●能量的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列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说明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和转移)。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能量的守恒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人教版)

  文章摘要:本章要学习的是功的有关知识,理解好功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重点在于如何来计算功,计算机械效率,对动能与势能的理解,影响他们的因素都有那些。理解好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本章要学习的是功的有关知识,理解好功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重点在于如何来计算功,计算机械效率,对动能与势能的理解,影响他们的因素都有那些。理解好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新知归纳:

  一、功

  ●功的初步: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力×力的方向上的距离)。

  公式:W=Fs

  单位名称叫焦耳,焦耳的符号是J.

  在竖直提升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或重力做功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Gh;在克服摩擦做功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fs.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二、机械效率

  ●功:

  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用不用机械都必须做的功)。

  额外功: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是总功。

  ●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η=W有用/W总;其中,用W有用表示有用功,用W总表总功,用η表示机械效率,从公式中不难得出η的结果没有单位,且用百分比“%”表示。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区别

  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

  概念

  对人们有

  用的功

  人们不需要但

  又不得不做的功

  有用功+额外功或

  动力所做的功

  滑轮组提升重物

  W有用=Gh

  W额外=W总-W有用

  W额外=G轮h(不计摩擦)

  W总=Fs

  W总=W有用+W额外

  把重物推上斜面

  W有用=Gh

  W额外=fs=fL

  W总=Fs=FL

  三、功率

  ●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计算公式:P=W/t;P代表功率,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1瓦=1焦耳/秒,即1W=1J/s。功率的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kW=103W。

  四、动能和势能

  ●能的概念

  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能量和功的单位都是焦耳。具有能量的物体不一定正在做功,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量。

  ●动能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静止的物体动能为零,匀速运动的质量一定的物体动能不变。

  物体是否具有动能的标志是:它是否在运动。

  ●势能

  内容: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①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②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被举得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③一般认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重力势能为零。位置升高的质量一定的物体重力势能在增大,位置降低的质量一定的物体重力势能在减小,高度不变的质量一定的物体重力势能不变。

  弹性势能:①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②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是:弹性形变的大小。

  ③对同一弹簧或同一橡皮筋来讲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势能的标志:是否发生弹性形变。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

  ●含义: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机械能相互转化: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机械能源有水能和风能。大型水电站通过修筑拦河坝来提高水位,从而增大水的重力势能,以便在发电时把更多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人教版)

  文章摘要:本章从机械运动的描述入手,讲述运动和力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和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以及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现象、二力平衡的条件等基本概念和知识,是整个力学的基础援熟练掌握本章知识对学好整个力学有至…

  本章从机械运动的描述入手,讲述运动和力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和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以及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现象、二力平衡的条件等基本概念和知识,是整个力学的基础援熟练掌握本章知识对学好整个力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章首先要注意探究方法的掌握,其次要注意本章的特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的研究的基础上的,不是单纯通过实验,而是用实验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

  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援这里要注意科学方法的体会,对惯性的理解要结合生活中普遍存在惯性现象进行分析,主要联系了跟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交通事故问题,理解惯性现象的危害,对于二力平衡的理解,则要注意对比相互作用力进行。

  知识构建:

  新知归纳:

  一、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

  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

  定义: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在静止,耍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①判断方法:看是否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

  ②两物体同速、同向,则两物体相对静止。

  ③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④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言的,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对于同一个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也往往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如司机开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以车为参照物,司机是静止的;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以行人为参照物,司机运动较快;以正超过去的小轿车为参照物,司机正在后退……因此我们在描述物体运动的情况时,一定要说明相对于什么参照物,以地面为参照物可不必说明。

  二、运动的快慢

  ●速度

  ①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速度的公式:v=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③速度的主单位为米/秒(m/s),常用单位为千米/时(km/h),1m/s=3.6km/h。

  ④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随时间和路程的变化而变化。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s-t)图像:

  ● 平均速度

  ①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②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大致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运动快慢的程度.

  ③求平均速度或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都可以用速度公式 : v=s/t 进行计算,只要知道公式中的两个因素,就能计算出第三个未知量。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要“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选、放、看、读、记”五点方法:要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的刻度尺;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观察示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更精确的测量工具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长度的单位:①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其他常用单位,比米大的是千米(km),比米小的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②单位换算: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时间

  基本单位:秒(s),其他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1h=60min,1min=60s。

  测量工具:钟表。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用停表,日晷和沙漏是古代的计时工具。

  速度、路程与时间的单位表:

  物理量

  国际制单位

  常用单位

  关系

  速度()

  米每秒(m/s)

  千米每时(Km/h)

  1m/s=3.6Km/h

  路程(s)

  米(m)

  千米(Km)

  1Km=103m

  时间(t)

  秒(s)

  小时(h)

  1h=3600s

  ●误差

  ①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②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与测量工具和测量的人有关。

  ③减小误差的方法主要有: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同一长度时选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④误差和错误不同。误差不是错误,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错误是由予不遵守测量规则引起的,是不应发生的,应当避免。

  四、力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可以形象描述力的三要素。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一般起点在物体上即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代表力的方向,在同一图中,线段越长表示力越大,最后在箭头旁用数字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有力作用的物体可以不相互接触。

  ●力的测量:

  ①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②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③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五、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指当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任何运动)的物体将以力消失时的速度沿力消失时的方向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得出的。

  ●惯性

  定义: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越大,而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处于何种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

  六、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概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且合力为零。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就称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是: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但“平衡力”的两个力的作用点在同一物体上,而“相互作用力”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第十三章 力与机械(人教版)

  文章摘要:力与机械这一章我们重点在于学习几种常见的非常典型的力:弹力、重力、摩擦力。包括它们的产生,测量以及大小方向等有关问题。难点在于杠杆的原理的理解及应用。除此之外,还要知道一些简单的机械设备的原理,会处理有关的问题。…

  力与机械这一章我们重点在于学习几种常见的非常典型的力:弹力、重力、摩擦力。包括它们的产生,测量以及大小方向等有关问题。难点在于杠杆的原理的理解及应用。除此之外,还要知道一些简单的机械设备的原理,会处理有关的问题。

  全章与生活联系密切,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实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多做一些探究性实验,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增加感性认识援探究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本章中杠杆是一种模型,应学会利用模型法来学习物理知识,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

  知识构建:

  新知归纳: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弹力

  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任何物体受力后都会发生形变,有些物体撤去力时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也有一些物体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塑性。

  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撤去力后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如在使用弹簧、橡皮筋等时不能超过它们的弹性限度,否则会损坏它们。

  弹力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弹性形变的方向一致。

  ●弹簧测力计

  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有弹簧测力计、握力计等。

  弹簧测力计:①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两看、一调”

  “两看”即使用弹簧测力计是先观察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最大测量值,否则会损坏弹簧测力计,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认清每一个小格表示多少牛。

  “一调”即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在零刻线位置,应该先调节指针归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二、重力

  ●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重力:

  ①重力的大小也叫重量。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比值约是9.8N/kg,用g表示这个比值,用G表示重力(单位为N),m表示质量(单位为kg),则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mg。g=9.8N/kg,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②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应用它可以做成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可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③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质地不均匀或外形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支撑法或悬挂法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找到重心.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

  三、摩擦力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种类: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接触面积、运动速度等因素无关。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跟压力大小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使接触面更粗糙;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得光滑、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两个相互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

  静摩擦:两个相互接触哦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如推桌子却没推动,这时在桌子与地面间就产生了静摩擦,它阻碍了桌子与地面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其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由于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所以静摩擦力总与外力平衡,当外力逐渐增大时(但物体仍没有运动起来),静摩擦力也随之增大。当外力增大到某一程度物体运动起来后,在接触面间产生的就不再是静摩擦力。

  四、杠杆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杠杆的七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字母“O”表示。它可能在棒的某一端,也可能在棒的中间,在杠杆转动时,支点是相对固定的。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4)动力作用点:动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5)阻力作用点:阻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6)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1”表示。

  (7)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2”表示。

  ● 杠杆平衡条件:当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下就说杠杆平衡。

  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表达式是F1L1=F2L2。,或写成: F1/F2=L2/L1

  ● 三种杠杆及其特点:

  ①省力杠杆:当动力臂>阻力臂时,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阻力,则此杠杆为省力杠杆。省力杠杆虽然省力,但费距离。如起子、剪铁皮的剪刀、铡刀等。

  ②费力杠杆:当动力臂<阻力臂时,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阻力,则此杠杆为费力杠杆。费力杠杆虽然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竿、理发剪刀、赛艇的桨等。

  ③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时,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阻力,则此杠杆为等臂杠杆。等臂杠杆即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天平。

  五、其他简单机械

  ●滑轮及滑轮组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 滑轮的种类及特点:

  ①定滑轮:滑轮的轴不随物体移动,这种滑轮为定滑轮。定滑轮不省力(F=G物),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动力臂和阻力臂都为滑轮的半径)。

  ②动滑轮:滑轮的轴随着物体移动,这种滑轮为动滑轮。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当不考虑滑轮自重和摩擦等条件且竖直提升时,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F=G物/2,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滑轮的直径)是阻力臂(滑轮的半径)2倍的杠杆。

  ③滑轮组: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成为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取决于接触动滑轮的绳子的段数n,在不考虑滑轮摩擦条件下,使用滑轮组的拉力F=1/n(G物+G动滑轮)。

  滑轮组的特点: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条件:不计动滑轮、绳重和摩擦)。

  动力移动的距离s和重物移动的距离h的关系是: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n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移动距离的n倍,即s=nh。(n表示承担物重绳子的段数)。

  小贴士:轮轴和斜面都是省力的简单机械。生活中的轮轴有门把手、方向盘、扳子等。盘山公路属于斜面。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第十七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人教版)

  文章摘要:本章主要是知道几种能源的分类,对核能的反应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明白能源问题的严重性,知道能源的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本章主要是知道几种能源的分类,对核能的反应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明白能源问题的严重性,知道能源的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新知归纳:

  一、能源家族

  ●一次能源

  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例如: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

  ●二次能源

  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定的能源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例如:电能。

  ●不可再生能源

  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例如: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核能。

  ●可再生能源

  可以在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的能源。例如:水的动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食物等生命物质中存储的化学能)。

  二、核能

  原子中由于原子和中子依靠核力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是原子核分裂或聚合需吸收或放出能量,这种能叫核能。

  ●裂变与聚变

  一是用中子轰击比较大的原子核(重核)使其发生裂变,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

  另一种是用某些质量很小的原子核(轻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释放出巨大的核能,这就是聚变。

  ●链式反应

  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铀核分裂时释放核能,同时还会产生几个新的中子,这些中子又会轰击其他铀核……于是就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这就是链式反应。

  三、太阳能

  ●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核能火炉”

  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聚变,释放巨太的核能。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电池。

  四、能源革命

  ●能量转化技术进步的历程

  三次能源革命(人工取火――蒸汽机――核能)

  ●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不可逆性

  内能只能自动地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不能相反。汽车制动时,动能转化成地面和空气的内能,不能相反。能源的利用是有条件的,也是有代价的,不是什么能源都可以利用。

  五、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

  1973年以来人类共向地球索取了5000亿桶石油,剩下的石油按现有水平计算,还可以保证开采44年;天然气也只能保证开采56年,这说明随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持续增长。

  ●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在能源革命的进程中给自己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麻烦,例如酸雨、土壤酸化、温室效应等。人类必须提高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

【物理知识点压强与浮力】相关文章:

压强和浮力物理知识点07-23

有关压强浮力物理知识点总结11-25

物理关于浮力压强的知识点总结11-26

压强和浮力物理知识点总结05-02

初中物理压强与浮力知识点整合01-27

压强与浮力初二物理知识点02-20

压强和浮力中考物理知识点07-23

中考物理压强和浮力知识点复习07-13

压强浮力的物理知识总结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