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百文网手机站

一些相关的物理知识点

时间:2021-06-27 10:26:07 物理 我要投稿

一些相关的物理知识点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之滑动变阻器

一些相关的物理知识点

  【—初中总结之滑动变阻器】对于滑动变阻器的知识,同学们还熟悉吗,下面我们来学习。

  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阻值大小可以改变的器件。

  ①原理:滑动滑片(P)改变电阻线连入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连入电路中的阻值。(注:没改变它自身的总阻值)

  ②作用:a.保护电路;b.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或者各个电阻之间的电压分配关系。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 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④正确使用:

  a、应串联在被控制电路中使用(即要控制谁则与谁串联;反之,与谁串联则表示控制谁的电流);

  b、接线柱要“一上一下”; c、闭合开关前应把滑片调至阻值最大的位置。

  相信通过上面的学习之后,同学们对于滑动变阻器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掌握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备战考试。

  初中物理电磁波知识辅导笔记

  【—电磁波总结】电磁波要领:电与磁可说是一体两面,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即电流会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则会产生电场。

  电磁波

  电磁波频率低时,主要借由有形的导电体才能传递。原因是在低频的电振荡中,磁电之间的相互变化比较缓慢,其能量几乎全部返回原电路而没有能量辐射出去;电磁波频率高时即可以在自由空间内传递,也可以束缚在有形的导电体内传递。在自由空间内传递的原因是在高频率的电振荡中,磁电互变甚快 初中历史,能量不可能全部返回原振荡电路,于是电能、磁能随着电场与磁场的周期变化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出去,不需要介质也能向外传递能量,这就是一种辐射。举例来说,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但在户外时,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和煦阳光的光与热,这就好比是“电磁辐射借由辐射现象传递能量”的原理一样。

  电磁波为横波。电磁波的磁场、电场及其行进方向三者互相垂直。振幅沿传播方向的垂直方向作周期性交变,其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波本身带动能量,任何位置之能量功率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

  其速度等于光速c(3×10^8m/s)。在空间传播的电磁波,距离最近的电场(磁场)强度方向相同,其量值最大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电磁波的波长λ,电磁每秒钟变动的次数便是频率f。三者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公式c=λf。

  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同频率的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频率越大折射率越大,速度越小。且电磁波只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能沿直线传播,若同一种介质是不均匀的,电磁波在其中的折射率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介质中是沿曲线传播的。通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反射、绕射、散射及吸收等等。电磁波的传播有沿地面传播的地面波,还有从空中传播的空中波以及天波。波长越长其衰减也越少,电磁波的波长越长也越容易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 机械波与电磁波都能发生折射、反射、衍射、干涉,因为所有的波都具有波动性。衍射属于粒子性;折射、反射 、干涉为波动性。

  知识总结:电磁波是电磁场的一种运动形态。

  浅谈“题目、公式、条件”解初中物理计算题

  题记:面对素质教育即在不搞题海战术的情况下如何使物理的计算题不失分。

  关键词:

  1、素质教育 2、题海战术 3、题目 4、公式 5、条件。

  代了一年的物理,忽然回头发现大部分学生遇到物理计算题就放弃。面对素质教育即在不搞题海战术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不再放弃物理计算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要正确的面对物理计算题

  大部分学生面对物理计算题看也不看就说我不会,因为在他们的的心里认为题目越长就越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要学会正确面对物理计算题。那么怎样才算正确的面对物理计算题呢?我认为要做好物理计算题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从心里产生恐惧,要用一颗平和的心态将题目通读一遍,如果没有读懂就再读一遍,直到读懂为止。

  二、 根据题目所求搜集公式

  在题目读懂的基础上我们就要根据题目的所求搜集适应此类题目的公式,这一环节就要求我们平常总结计算某一类题型的所有计算公式。比如我在讲到浮力计算时给学生总结了求浮力的几种方法。比如压差法、测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法、二力平衡法等等。那么具体要用那一个公式就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条件进分析进而确定要用的具体的公式。

  三、 怎样确定公式中的物理量

  当公式确定以后我们就要确定公式中的物理量。对于物理量给的很明显的题目来说, 学生计算起来很容易。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把想要的物理给的那么明显也就是说有些题目所给的物理量隐含的很深,我们该怎么下手。我认为我们应将题目中每一句话所隐含的条件都中挖掘出来。比如题目中给出了物体的重力我们就能挖出物体的质量(利用G=mg);再比如题目中给出了水的体积我们就可以挖出水的质量和重力(利用p=m/v和G=mg);还如题目中告诉物体浮在流体中那么我们就能挖出物体的体积或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物或V排液);还有当告诉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那就隐含了物体受力平衡等等,而要挖出这些隐含条件就要我们知道公式与公式之间的联系。比如重力和密度(G=mg,P=m/v)等等。

  总之,要学好物理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学。要为理解而学。这就要求学生要把平常所学的知识结构化、整使化。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零碎的、片面的。

  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是:从生活中来,走到社会中去。对学生来讲,就是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仔细观察皆学问。终极目标就是学物理有用。这里有用决不只是为了考试。更多的是为了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观察能力,甚至是生活技能。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如何更好的完成教学要求,本人有一些教学设想。

  设想之一:新闻发布会

  在每节课占用3至5分钟的时间举办新闻发布会,若30个学生,每个学生每学期会参与2次。新闻发布会用意在于激发学生搜集,筛选,分类,总结与物理有关的科技新闻。扩展学生的科技视野,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关注科技信息,喜欢科学的好习惯。请看范例:

  摘自2006年7月5日《北京科技报》科学青少年板块:题目为“三个小孩发现涂改液致癌真相”。起因:北京市丰台区东铁匠营第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刘凯伦在使用涂改液后,感觉总有一股刺鼻的味道,而且在教室里呆的时间太偿还会经常感觉到头痛。起初还以为是自身的原因,后来也常常听到有同学和自己有相同的症状,有的`同学甚至还肚子痛。刘凯伦百思不得其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调查:涂改液的使用率高达85%,大部分同学不知道涂改液的危害,他上网查阅,发现网上对涂改液的危害的说明已经有了很多,但很多同学并不了解。实验:他对蚂蚁、飞虫、草皮分别进行了试验。首先将12支健康的蚂蚁平均装在两个相同的被子里,假如相同的水和涂改液,1分钟后加入涂改液的6只蚂蚁都死了。飞虫的试验和蚂蚁的实验类似,只是飞虫存活了3分钟。再换用草皮每12个钟头观察一次,第一次交了涂改液的草皮茎部发黄,第二次发黄范围扩大,第三次叶片枯萎,第四次草皮死亡。结论:长期使用涂改液,其中含有的二甲苯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慢性伤害,对五官也有伤害。成果:小实验让班里涂改液的使用率为0%。

  设想之二:擂台大比拼

  在物理的教材中有动手动脑学物理的教学板块,既然教材中有要求,就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选取参与性高的小实验可让学生动手制作,甚至现场比拼。至于难度稍大或可改进的实验,也可让家长参与进来。请看范例:

  鸡蛋摔不碎。在10米的高度(大约4层)让生鸡蛋在一些保护装置下落下,看谁做的摔不碎。所谓保护装置可以是海绵,可以是纸壳,但不管是什么,要有两个标准来测评。第一:看谁设计的装置质量最轻。第二:看谁设计的装置体积最小。

  这样的比赛既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全面参与体会比赛的乐趣,同时由于要兼顾到质量和体积的矛盾性,可以反复设计,反复实验,总结经验。思路不一样或采取某个灵光的想法,都有可能使实验有突破性进展。学生互相学习,比较,交流。不服气可以回家再设计,再思考,再动手。寓教寓乐,其乐融融。

  设想之三:我爱物理

  教材中还有一些教学板块如想想议议、你还想知道什么、科技小论文等等。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科体现的学习方法。正如物理书上所写:我不知道世界会怎样看待我,然而我认为自己不过像在海滩上玩耍的男孩,不时地寻找比较光滑的卵石或比较漂亮的贝壳,以此为乐,而我面前,则是一片尚待发现的真理的大海。这段话是牛顿说的,他是对所有热爱物理的孩子说的。反映的是牛顿的成长经历:沙滩上,和煦的阳光下,一个孩子在无忧无虑的玩耍。他时而凝望大海,时而低下头去在沙滩上捡着什么。忽然他向旁边跑去,使起了一块光滑的卵石;忽然他又向另一处跑去,建起了一枚漂亮的贝壳……孩子在沙滩上跳着、跑着,一会儿为发现了美丽的贝壳而欣喜若狂,一会儿又为拾到的石子不那么奇特而懊恼、沮丧。沙滩上留下了孩子一串串脚印。孩子捧着五颜六色的卵石和漂亮的贝壳,向远处的大海望去,心里在想,这波涛汹涌的大海里蕴藏着怎样一个世界呢?也许海底的石子更漂亮,也许……

  这是多美的意境,希望通过这些教学设想,能使学生体会到发现了美丽的贝壳而欣喜若狂。从拾到的石子不那么奇特而懊恼、沮丧中,能再探索。

  初中物理平抛运动的知识点分析

  一个物理知识的出现并不是必然的,而是大家通过日积月累的分析验证证明出来的。

  平抛运动的分析

  平抛运动实际上是以下两个运动的合运动:

  (1)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为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2)在竖直方向上,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所以做自由落体运动。

  这两个分运动各自独立,又是同时进行,具有分运动的独立性和等时性。

  (3) 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 ∵x=v0t,H=1/2gt2

  ∴ X2=H(2V02)/g 为二次方程

  ∴其运动轨迹为抛物线。

  上述的内容就是全部的关于平抛运动知识的分析辅导,聪明的大家都已经掌握了吧。

  比热容测试题(附答案)

  比热容的概念;利用比热容鉴别物质、解释自然现象;热量的计算.

  一、填空题

  1.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的热量_________;同一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_________越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升高相同温度时,_______小的吸收热量少.

  2.沿海地区的昼夜气温变化不大,而内陆沙漠地区的昼夜气温变化较大,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用两个相同的“热得快”分别给盛在两个相同杯子里的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加热,问:(1)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个温度升高的快些_______________;(2)升高相同的温度,哪个需要的时间长些_______;(3)从这个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两个金属球甲和乙,加热到相同的温度,然后分别投入两杯初温相同、质量也相同的水中,最后发现投入乙球的杯内水温较高,那么可以断定甲、乙两种金属的比热容c甲_________c乙.(填“>”“=”或“<”)

  5.一个物体由于温度的变化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决定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 J/(kg℃),质量是100 g的铝块,升高30 ℃需要吸收_____ J的热量,降低30 ℃放出_______ J的热量.

  6.甲、乙两金属球的质量之比是5∶3,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1∶5,则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_______.

  二、选择题

  7.小明同学了比热容后,联想到热水袋,设计了一种水暖背心,冬天将袋内灌满热水,穿在身上可暖胸背,他设计的原理是

  A.水的比热容大,吸热本领强

  B.水的比热容大,降温时放热多

  C.水资源比较丰富

  D.水的流动性强,穿起来柔软舒适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没有吸热过程和放热过程,说热量是毫无意义的

  B.物质的比热容与物体吸收的热量、物体的质量及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

  C.两个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也一定相同

  D.热总是从含有热量多的物体传递给热量少的物体

  9.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之比是2∶5 中考,比热容之比是3∶2,升高相同的温度,则吸收的热量之比是

  A.5∶3 B.3∶5 C.15∶4 D.4∶15

  10.根据表1和表2的,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表1 几种晶体的熔点

  晶体 熔点(℃)

  固态酒精 -117

  固态水银 -39

  冰 0

  表2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

  物质 比热容(J/kg℃)

  水 4.2×103

  冰 2.1×103

  沙石 0.92×103

  A.沿海地区昼夜气温差异较大,而沙漠地区昼夜气温差异不大

  B.南极的最低气温达-89.2 ℃,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水银温度计

  C.汽车发动机里常用水来帮助散热

  D.水达到0 ℃就会结冰

  三、简答与计算题

  11.现有某种液体60 kg,温度从18 ℃升高到28 ℃时,吸收了2.52×106 J的热量,这种液体的比热容是多大?这种液体是什么物质?

  12.夏日,半天内一台太阳能热水器的晒水箱受到的太阳光的辐射热可达1.05×107 J,如果这些热量被箱内质量为50 kg的水吸收,这些水的温度可升高多少?

  13.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 ——三峡水电站建成后,三峡水库区的气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夏天气温将比原来下降2 ℃左右,而冬天气温将比原来升高2 ℃左右,请你解释发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初三物理教案: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教学目标

  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如何开发非因素,在启蒙的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 初中语文,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一些相关的物理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相关知识点04-19

初中物理相关知识点总结05-12

初中物理力学的相关知识点06-07

与初中物理相关的知识点总结04-09

物理中考的相关知识点分析07-14

中考物理电学相关知识点07-23

地球物理勘探相关知识点02-19

高三物理电场的相关知识点归纳05-19

高中物理动量相关必考知识点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