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鸟的天堂》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10 21:43:42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鸟的天堂》教学实录

语文《鸟的天堂》教学实录1

  一、教学目标设计:

语文《鸟的天堂》教学实录

  (一)认知目标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识本文中的动态和静态的描写。

  感情朗读课文。

  (二) 情意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南方的优美风光,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育学生养成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情境设计:

  《鸟的天堂》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写景散文,它描写的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一株美丽的大榕树。文章以鲜明的动静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这株大榕树是“鸟的天堂”,从而赞叹了我国南方水乡自然环境之美。

  在教学本课时,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我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和多媒体录像,设置了以下几处情境:

  情境1:多媒体出示大榕树上百鸟鸣、群鸟飞的录像,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了“我”来到大榕树下的情境;情境2,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我”欣赏大榕树的情境中;情境3,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中。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放大榕树上百鸟叫,群鸟飞的录像):同学们,在我国南方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榕树,树上住着许多鸟儿。看,鸟儿们飞呀,叫呀,它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欢乐啊!这棗就是鸟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

  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著名作家巴金一起去欣赏这鸟的天堂。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是什么时候去的?看到了什么?有不懂的词、句子用直线画出来。

  生:读(略)

  师: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生:两次。

  师:第一次是什么时候去的?

  生:傍晚。

  师:看到了什么?

  生:榕树 。

  师:(板书:榕树)第二次呢?

  生:早晨,看到了鸟儿。

  师:(板书:鸟儿)

  3,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懂的真不少,把读不懂的也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生:“那翠绿的颜色,……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逼近”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

  生:“逼近”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

  生:作者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同学们读懂的多,提的问题更好,我想,只有认真读课文,才能做得到。

  二、问题探究,自读自悟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电脑出示)这是个什么句子?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生:感叹句。

  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鸟的天堂发自内心的赞叹。

  师:大家一起来赞叹鸟的天堂。

  生:齐读。

  师:作者看到了什么,才发出这样的赞叹?

  生:作者看到了榕树、鸟儿,才发出这样的赞叹。

  师:课文是怎样写榕树、鸟儿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电脑出示)

  1,作者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用曲线画出课文中描写榕树、鸟儿的句子,想一想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2,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生:读、画、小组讨论(略)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师:作者是怎样写这株大榕树的?

  生:读(略)

  师:傍晚,我们划着小船向河中心移去。(放配乐录象:大榕树)

  生:(欣赏)

  师:现在你有什么感想?

  生:榕树真美。……榕树真大。

  师:这真是一株大榕树啊!(电脑出示)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 )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上又生( ),有许多( )直垂到地上,( )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填空。

  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红字部分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生:(读。讨论)。

  师:谁来做填空?

  生:(读)。

  师: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这段话里读出了榕树大。

  师:你是怎样读出来的?

  生:它的根多、枝多,可以读出树大。

  师:(板书:枝、根)红字部分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出示插图)

  生:这是大榕树的真面目。

  生:枝上生根,根伸进泥土里又成了新的枝干。这真是一种奇特的景象。

  师:看到这大得罕见的榕树,我们能不惊喜吗?把这段话大声朗读,体会一下。

  生:读。

  师:这棵大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它怎样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电脑出示)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红字部分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景象?

  生:自由读。

  师: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生:叶子绿。

  师:(板书:叶子)

  生:叶子有光泽。

  生:榕树充满活力。

  师:“颤动”是什么意思?

  生:快速抖动。

  生: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一闪一闪的样子。

  师:红字部分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生:榕树叶一闪一闪的,充满活力。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景象?

  生:因为南方气候湿润。

  生:榕树正处于旺盛的时期。

  师:谁能用一句话回答。

  生:因为南方气候湿润,榕树正处于旺盛的时期,所以才会有这种景象。

  师:让我们和作者一样从心底发出赞叹。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大声朗读,体会体会。

  生:(读)。

  师:大榕树枝繁叶茂,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可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这是鸟的天堂吗?

  师:第二天早晨,作者又经过鸟的天堂,看见了什么?

  生:鸟儿。

  师:你能读一下课本上写鸟的句子吗?

  生:(略)

  师:鸟儿真多呀,我们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课文中那个词说明这一点?

  生:应接不暇。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解释一下吗?

  生:到处都是鸟,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师:我们也到鸟的天堂去看鸟儿,听鸟鸣。(放录像:鸟儿在榕树上活动。)

  生:(欣赏)。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什么?

  生:鸟儿真多。

  生:鸟的天堂真美。

  生:鸟的天堂真热闹。

  师:这种热闹的气氛,作者写出来了吗?(电脑出示)

  读一读:

  我们继续拍掌……有的( ),有的( ),有的( )。

  填空。

  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填空。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写出了鸟多的程度。

  生:表现了鸟的大小不一。

  生:写出了鸟的颜色各异。

  生:还写出了鸟的动作。

  师:鸟儿在干什么呀?

  生:(读)。

  师:(板书:叫、飞、扑。)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生:(读)。

  师:面对这奇妙的景色,作者不愿离去,从心底发出赞叹。

  (电脑出示)

  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用曲线画出课文中描写榕树、鸟儿的句子,想一想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生:读“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板书:鸟的天堂)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谁说?

  生:(略)。

  师:这这些活泼可爱的鸟儿在他们的乐园里生活的多么自由,多么欢乐啊!哪里是我们的天堂阿?

  生:学校。

  师:为什么?

  生:(略)

  师: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生:大榕树周围的景色美。

  生: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筑巢休息。

  生:农民不让捉鸟,使鸟受到保护。

  师:作者写大榕树的美丽抓住了它的枝、根、叶,也就是事物的静态来写的,(板书:静态)而写鸟则抓了鸟的活动变化,也就是事物的动态来写的,(板书:动态)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变化,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像作者一样舍不得离开鸟的天堂。

  四、感情朗读。

  师:请同学们选一段你最喜欢的课文读一读。

  生:(读)

  师:谁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读的真好,我们一起学着它的样子读这一段。

  生:(读)

  师:大家读的好,学的更好,鸟的天堂美,巴金写的更美,大自然中到处有美景,大家想写出自己看到的这些美景吗?

  生:想。

  师:下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作家写景的这种高超技艺。下课!

  简评:

  黄慧老师的《鸟的天堂》是一节情境教学的示范课,体现了情境教学的特点。

  1,精心设置教学情境。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着优美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进了“鸟的天堂”,学生的积极性也因此十分高涨。2,教师的语言充满感情。《鸟的天堂》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黄慧老师在教学中表情始终是柔和、充满微笑的;不管是引导学生思考,还是指导朗读,她的语言始终充满了感情,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身心完全放松,自然入情入景,口诵心惟。

  3,教学中注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参与小组讨论,不失时机的点拨指导,及时对学生表扬鼓励,创设了一个拓宽思维、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课堂活动氛围,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中充满了乐趣。

  4,重视了朗读训练和语感的培养。教学中教师一直把朗读作为理解体会语言文字及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创设情境抓住重点段学习时,也凭借所创设的情境品味语感,采用词语填空、解词、诵读吟味的方法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词语的含义及运用的准确恰当。

  综合黄慧老师的这节情境教学课,我觉得她实现了“带入情境读全篇”、“强化情境抓重点”、“凭借情境品语感”的情境教学的阅读程序,基本达到了“初读--读通”、“细读--读懂”、“精读--读透”的目的。[完]

语文《鸟的天堂》教学实录2

  《鸟的天堂》已上过了好多次,每次对于大榕树美的理解我都作为重点部分去讲解,让学生体会它的大、茂盛,这次我课前准备了课件,其中有一幅大榕树的近距离的照片,夏日阳光照耀下的一棵大树……本来课前预想的是在学习完了描写大榕树的段落后,让学生观看图片加深印象,课堂上本应该是等会放的图片,由于我连着点了鼠标,而使这个图片提前出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这时,学生发出了啧啧声,“真漂亮”“真绿”“叶子那么多呀”。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思路,随机引导,“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于是学生纷纷发言:

  生:我看到了一棵很茂盛的树,叶子那么多!

  生:我看到了叶子的颜色特别绿。

  生:我发现有的叶子像翡翠一样,还发出光亮了。

  生:我觉得那棵树的叶子长得特别密。一簇一簇的,有的都挤在一起了。

  生:我觉得那些叶子好像在动呢。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那么谁来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榕树呢?

  生:夏季,我觉的是夏季的,因为榕树长得很茂盛。

  生:不一定,我上课前上网查过,知道大榕树是常绿树木,一年四季都很绿,而且它生长在南方。也许是春季或秋季的呢。

  生:我认为是夏季的,因为植物在夏季长得是最茂盛的,你看这棵树叶子那么绿,都发出亮光了。

  生:我也同意是夏季的树,因为课文前面说“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这里就说出了作者去鸟的天堂是在夏季的。

  师:我也认为写的夏季的树,因为我课前查阅了巴金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记录的也是夏天的,而且根据一般规律,树木夏季长得最茂盛了,即使是常绿树木也是这样的。

  (生纷纷点头)

  师:刚才我们看图片大家好象有很多话想说,可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让大家一个一个发言。大家用笔来写一写刚才看到的树吧?

  (生开始练笔,师巡视。)

  师:我想请同学们读读自己写的。

  生:这棵大树,叶子长得真多,颜色真绿。

  生:照片上这棵树长得真茂盛呀,叶子绿绿的,都发出亮光了,叶子长得那么密。

  师:刚才大家看了照片,也写出了自己想说的,那么我们来看看巴金爷爷是怎么写这棵树的呢?

  (学生读课文)

  师: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巴金爷爷把大榕树写得很有生机。读课文时,我好像就看到了那棵树叶子一闪一闪的。

  生:我也觉得巴金爷爷写得像活的一样,尤其是“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我觉得眼前好像那些树叶上有一个个的小精灵在跳舞似的。

  生:我也觉得这句写得特别棒,写出了叶子绿油油的,发出亮光来。

  生:我还觉得这棵树的所有叶子好像在不停的摇动,哗哗的在笑。

  师:大家感觉真不错。那么这段中哪句话集中写了这样的感觉呢?

  生:第一句“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师:那大家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一下情景。

  (生、师齐读课文)

  师:对这棵树,你觉得怎么样呢?

  生:特别美丽。

  生:特别有生机。

  师:那面对着这棵树,你想说什么?

  生:啊!真太美了。

  生:大榕树,你真美啊!

  师:看看巴金爷爷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看到这么美的树,你还想说些什么?

  生:大榕树,你那么美,我真喜欢你。

  生:大榕树,我要是一只鸟,就一定在你身上做一个窝,天天与你为伴。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读呢?

  生:用喜爱的语气。

  生:用赞美的语气。

  师:很好,大家自己练着读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从巴金爷爷的细致描写中体会到了大榕树它独特的美,感受到了巴金爷爷对它喜爱赞美之情,让我们再读一次课文。

  (学生齐读)

  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对课文一步步加深了理解,感悟到了大榕树的美。常言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是一个活的过程,无论在课前有多么好的设想,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都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去诱导,而不能一味的去强求学生按老师的教学预设进行。这就是新课程中的生成与预设的观念。在新课改中,关注生成性课堂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观。生成性课堂对教师的角色行为提出了较高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这个引领者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必须始终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微变化中,理解并尊重学生,虽然在这堂课里,我的预设是要在学生理解了大榕树的特点以后再进行观看图片,用以加深对大榕树的美的印象,但是课堂进行过程中,出现了变化,我于是随机应变,调整了原来的预设。这样一来,课堂变得更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出现了没有想到的效果,不仅仅使得学生了解了大榕树的美,还给学生观察、练习口语表达给了机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有了说一说的愿望,于是又在并没有预想到让学生练习写时,改变了预想,让学生自己写出所看到的,使课堂上出现了一个亮点,一个我没有预想到的亮点。这样做更符合了语文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掌握它并运用它。这正是学习新课程理念之后我才改变的,也更进一步注意了关注课堂生成,在这种生成中我关注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照顾了学生思维的多面性,让学生在师生共同活动中和生生互动中以多种方式进行发展,而不是硬搬学生,使其回到自己的预想中。这样的随机调整教学思路,使得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使得这堂课更具生机,出现了我没有预想到的好效果。

语文《鸟的天堂》教学实录3

  一、教学设计说明

  《鸟的天堂》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全文按游览顺序可以分为四个大段:第一段写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三段写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根据教材的编排,本组训练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们紧紧围绕本组训练重点项目,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目标上,注意简化头绪,集中目标

  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2.了解静态与动态描写的方法;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具体到每一课时,教学重点也较集中。第一课时:1.析题,引疑;2.初读感知全文内容,理清思路。第二课时:1.从中心句入手,引导质疑问题;2.细读课文,认识大榕树奇特、美丽的特点,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景,认识静态与动态描写的方法;3.精读课文,释疑,体会感情。第三课时: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背诵课文片断;3.用词造句。在第二课时教学之初,我们还设计让教师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指名学生复述,强化目标意识。

  二、在教学结构上,注意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

  第二课时的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变序的结构。从结尾段的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

  在速读全文后,让教师有意识地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力争起到从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三、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3.除了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以外,还启发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你是怎样读懂的?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树立学习信心,总结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了解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大概内容,分了段。这节课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学习目标是:了解作者是怎样写椿树和鸟儿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谁能再说一遍?(指名复述)

  [开始展示目标,让学生按着目标去学,发挥了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功能。]

  师:我们已经知道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书上的一句话说一说。

  生:我觉得是这句话:“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出示文字投影片)对了。找到这句话的同学还有哪些?

  (生齐举手)

  师:让咱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

  [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突出了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生甲:我想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要打引号,而第二个“鸟的天堂”却不打引号呢?

  生乙: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师:(调整顺序板书:昨天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鸟的天堂)谁有同样的疑问?(生举手)这几个问题提得好,还有吗?

  生:(摇头)没有了。

  师:大家别急,这几个问题让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把经过梳理的疑难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质疑解疑成为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

  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见到一只鸟,他看到了什么?

  生:他看到了一株生长得很茂盛的榕树。

  师:(板书:榕树)作者在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榕树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写榕树的有关句段,看看哪些地方自己能读懂,记住它,待会儿咱们来交流,结合课后思考题第2题看看哪些地方自己读不懂,可以在旁边做上记号,等会儿提出来。(生自由读、思、画)

  师:现在让我们交流一下,你自己读懂了写榕树的哪些词句或内容?

  生:我读懂了这一句:“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说明了那株榕树非常茂盛,叶子非常多。

  师:(板书:茂盛叶多)请你再想一想,叶子除了多之外,“不留一点缝隙”还说明什么?

  生:还说明树叶非常密。

  师:(板书:密)这里作者从叶子的数量上写出了榕树那静静的样子,这是什么描写?

  生:(齐答)静态描写。

  师:读懂了这株榕树茂盛的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第七自然段的“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一直到“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体现了榕树的枝非常多,也体现了它的“茂盛”。

  师: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榕树的枝干多?

  生:我从“不可计数“和“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面上,伸进泥土里”读懂的。

  师:(板书:枝干不可计数)老师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读懂了。“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非常多,数不清。在课文里指枝干多得数不清。

  师:为什么枝干这么多?

  生:因为榕树长得非常茂盛,所以枝干非常多。

  师:这是你的理解,我看到有同学在摇头了,同一个地方,如果你有不同的理解,欢迎你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知道榕树还有一个特点,它的枝上会生出一些气根,慢慢扎进泥土里,这个特点使它的枝干多。

  师:(板书:枝上生根)也就是说“枝上生根”与“枝干不可计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读懂了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你很善于思考。

  生: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有这种榕树,很多枝干就像形成一张巨网,要把你包围起来,送到一个更美的地方去。

  师:你感受到了榕树的气势,感受到了榕树特别美。

  (出示图画投影片:榕树近景。指名上台指出图中榕树枝、根、叶的位置。)

  师:看了图,再读读这句话(出示文字投影片),你们又读懂了什么?

  生甲:这株榕树真大呀!(师板书:大)

  生乙:枝上生出的根扎进泥土里,天长日久又会长成新的干,说明这株榕树年代久远。

  师:你说得真好,这棵树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了。这株榕树何止大得惊人,简直是一种特有的自然美,这句话怎么读好呢?谁来试试?(指名读这句话)

  师:读得好!你是带着什么感情读这句话的?

  生:我带着惊奇、赞美的语气读。

  师:让我们学着她这样,把这句话一起读一遍。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这句话从生长特点上写了榕树那静止不动的样子,这是什么描写方法?

  生:(齐答)静态描写。

  师:同学们看,我们深入读这句话,就能对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了。写榕树“大”,除这两处外还有什么地方呢?

  生:第8自然段这句话:“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从这里我看出树非常大。

  师:有没有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

  生甲:我觉得这说明榕树非常绿。

  生乙:这句话说明了榕树的生命力旺盛,也就是“茂盛”。

  师:你的理解更准确。刚刚那位同学说了榕树的叶子绿,请你告诉大家,你从哪一句看出来的?(板书:绿)

  生:我从这句话看出来的:“那翠绿的毅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让我觉得那绿的颜色像绿宝石似的,还像一汪绿的水,似乎要滴下来似的。

  师:你描述得真美。其他同学如果也读懂了这句话,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甲:我觉得绿色代表生命力,所以这株榕树“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乙:这株榕树让人觉得它绿得发亮,就好像有无数的小精灵在上面跳跃着,使每一片树叶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师:听了你们的描述,我觉得你们确实读懂了这句话。这一句话写得多好啊!把叶子都给写活了。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那就让我们像她那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看着这株榕树,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甲:作者说“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从这句话我看出了作者对榕树的赞美之情。

  生已:“南国”指我国的南方,这株榕树生长在我国的南方,作者不仅赞美了榕树,还赞美了南国。

  师:你说得真好!作者赞美了这美丽的地方,美丽的大自然!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句话?

  生:带着热爱、赞美之情读。(生读)

  师:对,速度慢一些,感情是发自心底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对于写榕树的这部分,同学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生:第9自然段“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我不懂,为什么“我”听见鸟扑翅的声音,却看不见鸟的影儿?

  师:他不明白的地方也许正是你明白的,谁来给他解释一下?

  生甲:“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并不就是鸟在扑翅,这是作者想象到的。因为他听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所以他想象到了这里有许多鸟。

  生乙;我还有一种解释,第1自然段写了他们已经吃过晚饭,天快黑了,鸟儿要休息了,所以作者见不着一只鸟。

  生丙:我再给她补充一点,因为树叶很茂密,把鸟窝都遮住了,所以“我”不知道鸟在哪里。

  生丁:风吹来,就把树叶吹动了,就有声音,所以作者误认为是鸟在扑翅。

  生戊:我再补充一点,我觉得他说得不对。作者听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他肯定会想“鸟的天堂”鸟应该特别多,他就幻想到有鸟在扑翅膀。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他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谁还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大家帮助吗?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讨论有实效,有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生: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为什么不用“靠近”?

  师:他读书真仔细,这个问题提得好。是啊,作者为什么不用“靠近”用“逼近”呢?

  生:因为作者乘坐的船离榕树越来越近了。

  师: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可以从作者所处的位置和树的特点去想。

  生:我知道了,因为作者坐在小船上,位置比较低,而树根高,而且这株榕树又大又茂盛,所以作者用“逼近”。

  师:对,船离树近了,更近了,人会有什么感觉?

  生:会觉得这株榕树像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

  师:非常好。“逼近”正体现出了榕树那逼人的气势,而“靠近”就不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没有了。

  师:在写榕树的这个部分中,你们觉得哪一段写得最好?

  生:(齐答)第8自然段。

  师:大家愿意把这一段读好吗?

  生:(大声齐答)愿意!

  师:先请大家自己放声读一读。

  (生自由放声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她读得好,读出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谁还愿意读?(生齐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想读,那好,我们一起来吧。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8自然段)

  师:(小结)在这个部分,作者通过榕树的枝、干、根、叶写了榕树大和茂盛的特点,写出了榕树那静静的样子,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生:(齐答)静态描写。

  [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句段的理解,品析、认识了大榕树奇特、美丽的特点,从而使重点训练项目得到了渗透,初步感知什么是静态描写。]

  师:(板书:静态)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心中涌动的对榕树的热爱、赞美之情。

  师:看着这株美丽奇特的大榕树,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作者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甲:他会觉得很奇怪。鸟的天堂里怎么会一只鸟也没有?

  生乙:他会觉得名不副实。

  生丙:他会感到一丝遗憾。

  师:大家说得很好,可是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后他有什么感受?

  生:他感到一点留恋。

  师:“留恋”是这一课的新词,什么是“留恋”?

  生:“留恋”就是舍不得离开。

  师:作者的感受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没有见到一只鸟,而第二次他却见到了许多鸟。

  师:为什么两次看到的情景如此不同?

  生:因为作者第一次去是傍晚,那时鸟儿都休息了。而第二次作者是早晨去的,鸟儿都出来活动了。

  师:你说得对。所以作者说?(指板书)

  生:(齐答)昨天眼睛骗了我。

  师:这个问题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了。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鸟的。课文哪几处具体写了鸟?(板书:鸟)

  生:课文第12、13自然段具体写了鸟。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这两个自然段,同学们看看你最喜欢写鸟的哪句话。(指名读)

  师:你喜欢写鸟的哪个句子?

  生:我喜欢“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可见鸟儿飞得很快,我们只能听见它们的声音,看见它们的影子掠过,我觉得这里写得非常美。

  师:(板书:到处鸟声,到处鸟影)说明这儿的鸟怎么样?

  生:(生答)多。

  师:(板书:多)还有谁说说你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说明各种颜色的鸟到处都有,很多我没见过的。

  生:我补充一点,昆明冬天的时候会来很多海鸥,飞起来时就像拉起了一张巨大的白色的网;而这些鸟各种颜色都有,那飞起来就像拉起了一张彩色的巨网。

  师:你说得真好!那景色又美又壮观。

  (板书:叫飞扑)从这几个写鸟的动作的词来看,你们觉得鸟儿怎么样?

  生甲:鸟儿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幸福。

  生乙:鸟儿们很自由。

  生丙:它们很快乐。

  师:(板书:快乐)和榕树比较,作者对鸟儿采取了什么方法描写?

  生:(齐答)动态描写。

  师:(板书:动态)作者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主要从声音、位置的变化和动作等方面进行动态描写。

  (播放录像:群鸟在大榕树上纷飞欢闹)

  [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播放群鸟在大榕树上活动的录像,真实地再现了众鸟纷飞欢闹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觉得这儿鸟非常多,而且颜色很鲜艳。

  生乙:鸟儿飞起来的景象真壮观。

  生丙:鸟儿叫声悦耳,非常可爱。那只小画眉鸟真像个顽皮的孩子。

  生丁:鸟儿生活得很快乐,我也想变成一只鸟在那儿生活了。

  师:用一句话说,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生甲:这个地方十分美好。

  生乙:这个地方真是鸟儿幸福生活的乐园。

  师:你说得真棒。这就是第二个“鸟的天堂”的含义。那为什么第一个打引号?

  生:第一个打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那株茂盛的大榕树。

  师:对,第一个“鸟的天堂”特指那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茂盛的大榕树,打上引号起强调作用。

  [学生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在教师指导启发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至此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师:(出示文字投影片)看来同学们和作者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里,让我们带着肯定和赞美的感情读读最后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把这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吗?

  生甲:总结全文。

  生乙:点题。

  生丙:点明中心。

  师:(指板书中三个问题)现在这几个问题同学们都懂了吗?

  生:(点头)弄懂了。

  师:那好,我想请开始提出这几个问题的同学自己来回答。

  (生答)

  师:对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没有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体会到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师: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生:作者抓住榕树静止不动的特点进行了静态描写,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进行了动态描写。

  师:对,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美好,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最后,请同学们课后讨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下一节课我们再交流。

  [这一问提得好,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大榕树为什么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有利于深化认识。]

  附板书:

  鸟的天堂

  昨天眼睛骗了“我”

  大

  枝干不可计数

  枝上生根

  榕树

  茂盛

  叶多密

  绿

  (静态)

  “鸟的天堂”

  多

  到处鸟声

  到处鸟影

  鸟的天堂

  鸟

  快乐

  叫飞

  扑

  (动态)

  总评:

  这是一节有教改新意的语文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了语言文字训练

  教师紧扣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推敲、品析,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如对中心句的理解,在学生理解了其含义后,最后还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重视“读”的训练,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评议,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不同要求的读书活动。

  二、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读书、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交流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课堂里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书声朗朗,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意见,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三、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采用变序教学法,从结尾段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精心地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优化了教学过程。

  四、恰当地运用了电教手段

  这节课有五次用到了电教手段,尤其是后两次(再现大榕树奇特的景观、众鸟纷飞欢闹的壮观景象)用得适时,恰到好处,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语文《鸟的天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鸟的天堂》教学实录03-02

鸟的天堂教学实录03-09

巴金《鸟的天堂》教学实录12-19

【荐】《鸟的天堂》教学实录03-02

《鸟的天堂》教学实录[精]03-02

(精)《鸟的天堂》教学实录03-03

《鸟的天堂》教学实录7篇(优选)03-02

《鸟的天堂》教学实录合集【7篇】03-02

《鸟的天堂》教学实录8篇(通用)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