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令仪诲人

时间:2024-03-01 00:44:42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于令仪诲人

于令仪诲人1

  原文: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子、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

  译文

  魏国有个叫于令仪的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时的家道非常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有什么苦衷要做贼呢?”小偷回答说:“为贫困所迫罢了。”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么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贯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于令仪依照他的.要求给了他。小偷已经离开,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大为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带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你会被人追问的,留下钱财,到了明天再拿走。”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善良的人。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

  注释

  市井人:做生意的人,市井:经商。

  长(zhǎng)厚:品行敦厚(厚:宽厚)。

  盗:贼。

  乃:原来。

  素:向来。

  邪:同“耶”,表疑问、反问语气。

  十千:指十贯铜钱。

  去:离开,使去:拿走。

  延:聘请。掖:教育。

  令族:有声望的家族。

  足:足够。

  卒:最后,最终。

  物:人。

  既:已经。

  忤(wǔ)物:做事情违背天理和人情。忤:违反、抵触的意思。

  寡悔:很少有懊悔,意为很少做错事。即为人谨慎小心。

  诘:追问。

  负:背。

  颇:很

  掖:教育

  赏析:

  在《于令仪济盗成良》这个故事中,于令仪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诲周围的人,并且用宽厚的心去感化别人,甚至是盗贼。文章揭示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于令仪诲人2

  曹州①于令仪者,市井人②也,长厚③不忤④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⑤,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⑥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 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 ② 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③ 长厚:为人忠厚。 ④ 忤:触犯。 ⑤ 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⑥十千:即一万铜钱。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如其欲与之 ( ) (2)既去 ( )

  (3)盗大恐( ) (4)夜负十千以归(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10.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3分)

  参考答案:

  8.(4分)(1)给 (2)离开 (3)很、非常 (4)背、背负

  9.(3分)你一向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或:为人小心谨慎,很少做错事的),(如今)为什么做起小偷来了呢?(素1分,何苦耶?1分,语言通顺1分)

  10.(3分)教育别人要讲究方法。或:用宽大的胸怀挽救失足者。(意思对即可)如答成:要有同情心或考虑问题要周到等,只得2分。

于令仪诲人3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②,晚年家颇裕。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舍之子也。令仪曰:“汝素厚,何苦为盗耶?”曰:“迫于贫耳!”令仪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度荒。”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天明时负归。”盗大惭,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

  【注】①市井:经商。②长厚不忤物:长厚,品行敦厚;忤,违反、抵触的意思;不忤物,做事情不违背天理和人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汝素厚素:___________

  (2)卒为良民 卒:___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你贫穷得很厉害,夜晚背着十千钱,恐怕不被别人理解。

  B.你很贫穷,夜晚背着十千钱回去,我担心你被人追问。

  C.你很贫穷,夜晚背着十千钱回去,恐怕不被别人理解。

  D.你贫穷得很厉害,夜晚背着十千钱,我担心你被别人追问。

  3.于令仪没有把“邻舍之子”作为偷盗者处理的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4.选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于令仪是一个为人“长厚不忤物”的“善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向来,一向(2)最后,终于

  2.B

  3.汝素厚;迫于贫耳

  4.①为人宽容,接济为贫穷所迫的偷盗者;②能为偷盗者做全面细致的考虑。

于令仪诲人4

  原文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1),长厚不忤物(2),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室(3),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4)。令仪曰:“汝素寡悔(5),何苦而为盗耶(6)?”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7)。”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8)。"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9),子、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10)。[1]作品注释

  (1)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2)长(zhǎng)厚:为人忠厚。忤(wǔ):触犯。

  (3)盗:小偷。

  (4)乃:原来。

  (5)素:向来。寡悔:很少有懊悔,意为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6)邪:同“耶”。

  (7)十千:指一万铜钱。

  (8)去:离开。

  (9)延:聘请。掖:教育。

  (10)令族:有声望的家族。

  译文

  于令仪是曹州(今山东菏泽)人,是个商人;他为人宽厚,不触犯法律,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于令仪问他说:“你平常很少犯过错,何苦今天做贼呢?”小偷回答说:“因受贫困所迫的缘故。”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麼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千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于令仪听后就如数给了他。正在那小偷要出门离去时,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大为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如此的贫困,晚上带着十千钱回去,恐怕会被人责问。”于是将小偷留下,天亮后才让他离去。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良民。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令仪选择子侄中的优秀者,办了学校,请有名望的教书先生来执教。儿子及侄子于杰效,陆续考中了进士,成为曹州南面一带的望族。赏析

  在《于令仪济盗成良》这个故事中,于令仪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诲周围的`人,并且用宽厚的心去感化别人,甚至是盗贼。文章揭示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于令仪诲人】相关文章:

改造仪作文12-11

飞花令作文09-07

如梦令11-06

调笑令的介绍05-07

南北星斗仪作文11-03

小小地球仪03-22

地动仪作文08-16

地球仪作文10-16

地球仪作文【经典】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