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反思

时间:2023-12-18 00:15:44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反思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反思1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要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是十大主题之一,本主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呼吸作用的知识体系,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以“植物的呼吸作用”为标题,以“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呼吸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为线索的“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思路,而是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为标题,以“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有机物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线索,突出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线索是引导学生学会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科学知识为“材料”,以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为“针线”,缝制一件精美的“衣服”——课堂教学。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好教材的内容,比如,调整教学的内容,改良实验等,尽管教学内容没有探究性的实验,但同样要充分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促使学生讨论和思考,因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这才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反思2

  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呼吸作用的知识体系,教材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为标题,以“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有机物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为主线,组织了系列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剖析了“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的分组实验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层层递进的思维启动,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在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最佳情绪状态,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但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想在一节课里完成这些探究性演示实验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曾在上课之前的几天试图找了几个学生与我找了一些花生种子加了一些水进行萌发试验,放了两天后再放入热水瓶中,再测量温度的`变化情况,同时按照教材的演示实验操作了一下,但速度很缓慢,现象也不太明显,如果这样子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时间不允许,效果也不好。于是,我还是采用了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同时结合视频材料播放实验过程,既直观清楚,现象也明显,而且课件中设置了大量的讨论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讨论,思考也很全面,我觉得这样的效果还更好。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参与度很高,听课教师的评价也不错,但时间上还拖了一点堂,教师讲解的时间还多了一点,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还少了一些,以后教学这节课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多花点时间做做练习题,终究学生不动而老师动是没有用的。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反思3

  教学说明

  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这部分的教学,按照课本是从细胞水平到器官水平的顺序,但学生通常了解较多的是器官,比如,苹果、红萝卜、马铃薯和花生分别是果实、根、茎和种子,学生都知道这些器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从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入手唤起学习的兴趣,归纳出植物的器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DNA是有机物,通过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是有机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有机物,归纳出细胞组成成分主要是有机物。这样,通过引导学生从器官水平到细胞水平,最后推断出有机物的作用之一是用来构建植物体。

  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是重点和难点。三个演示实验可以让部分学生准备,种子选用绿豆较易萌发,如果都采用种子,学生可能会认为只有种子萌发才有能量的变化,所以,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需要氧的两个演示实验选用新鲜豆苗。

  演示种子萌发过程有热量散发的实验后,教师明确地提出问题:甲瓶温度为什么会上升?(答:热量),热量来自哪里?(答:热量来自萌发的种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避免部分学生仅仅看到温度计指示的温度上升就直接得出结论说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释放能量而忽略了推理,归纳的过程。

  在让学生演示新鲜豆苗在呼吸过程放出二氧化碳的实验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演示向澄清石灰水吹气,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得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特性。演示实验的装置可以改成用两个同等大小的黑色塑料袋,分别放进等量的新鲜豆苗和煮熟的豆苗,扎紧袋口,插上吸管,实验时,将吸管放入澄清石灰水里,挤压塑料袋,这样操作比较简单,贴近生活实际,效果明显。学生在观察现象时同时思考问题:哪一支试管的石灰水变混浊?(答:新鲜豆苗一袋),二氧化碳来自哪里?(答:新鲜豆苗),从而推导出二氧化碳来自植物的有机物,得出有机物彻底分解时产生二氧化碳。

  师生共同完成有机物分解需要氧参与的实验,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考、回答问题:哪一根竹枝不能燃烧?(答:装有新鲜豆苗的甲瓶),为什么不能燃烧?(答:缺乏氧),缺乏的`气体去了哪里?(答:被新鲜的豆苗利用了),讨论得出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需要氧的参与。呼吸作用的概念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相应的词语: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和能量,让学生根据所观察的,利用这些词语尝试着描述出来,写出呼吸作用的公式,教师要归纳,小结。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师通过问题: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自己利用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学生通过举出实际的例子的过程,理解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然后,教师让学生举出没有呼吸作用的任何一种生物,学生不能列举出来,得出结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4、引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着重在推理的过程,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说出推理的过程,避免前提和结果不相应。

  教学反思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要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是十大主题之一,本主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呼吸作用的知识体系,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以"植物的呼吸作用"为标题,以"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呼吸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为线索的"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思路,而是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为标题,以"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有机物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线索,突出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线索是引导学生学会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科学知识为"材料",以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为"针线",缝制一件精美的"衣服"——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好教材的内容,比如,调整教学的内容,改良实验等,尽管教学内容没有探究性的实验,但同样要充分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促使学生讨论和思考,因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便被动为主动,这才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