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11-14 13:42:45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原文及赏析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原文及赏析1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

  ①桐庐江:即桐江,是钱塘江中游自严州至桐庐一段的别称。广陵:扬州的 别称。②沧江:泛称江水。江水呈青苍色,故称。南朝梁任昉《赠郭桐庐》:“沧江路穷 此,湍险方自兹。”③建德:县名,属浙江省,唐时与桐庐县相邻。④维扬:今江苏扬州市。 《尚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之句,后人摘取“维扬”作为扬州的别称。⑤海西头:大 海之西头,指扬州。

  【题解】

  桐庐江又称桐江,为富春江的一段,流程主要在桐庐县境内。江中水色清碧,两岸山高石峻,是浙江著名风景区之一。作者40岁时去长安应试失败,为排遣苦闷而到南方游历,“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所以作者笔下的环境就被写得那样孤寂清峻。作者欲传达给广陵友人的也就不仅仅是怀友思乡之愁了。广陵,指扬州。

  这首诗是作者在长安求仕不得之后,漫游吴越时所作。反映出诗人当时孤独的情绪。

  【翻译】

  山暝听猿愁,黄昏听到山中猿声的哀愁,

  沧江急夜流。夜晚船在青碧的水中奔流。

  风鸣两岸叶,风吹两岸的木叶索索作响,

  月照一孤舟。月光照耀江中的一叶孤舟。

  建德非吾土,建德虽好却不是我的故土,

  维扬忆旧游。怀念扬州与旧友一同漫游。

  还将两行泪,思念不已哟且将两行清泪,

  遥寄海西头。远远地寄往那大海的西头。

  【鉴赏】

  这是一首停宿桐庐江、怀念广陵友人的诗。此诗能抓住意象的特点,描山 写水,意境清峭寂寥,颇增孤独之感。首联诗人抓住暮日、深山、啼猿、江流等景物,描 绘了一幅清寥、空阔、黯淡的画面;一个“愁”字,一个“急”字,使景物带上了忧愁和激荡 的感情。次联写风鸣木叶、月照孤舟之情景,构成一个空远、清峭、寂寥的背景,能不使 人感到孤寂? 由孤寂之景,必生思乡怀友之情。故后二联诗人从内心迸发出深深的'感 慨:桐庐虽山川美丽,但非我故土,维扬故友,岂不令人思念? 面对空远、清峭、寂寥之 景,心生孤寂怀人之情,能不凄恻而潸然泪下? 故诗人在尾联中说,沧江啊,沧江! 请 你将我的两行凄清孤寂之泪,带向大海西头的广陵朋友吧! 理解此诗,不应简单地认 为,诗人的凄恻之情,全为维扬友人而生,恐怕更多的是为自己长安落第,漂流他乡,难 以归去而悲哀吧! 此诗写景清远寂寥,颇有韵致,后二联虽用笔清淡,却浑成自然,更 显得怀人之情,真诚深远,韵味悠长。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原文及赏析2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原文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赏析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 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境内,为钱塘江的上游。诗人孤舟停泊在这里,江边月夜,怀念着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的朋友们。 黄昏的薄雾笼罩着四野,山色已经暗淡了。旷野的黄昏景色,本来就容易逗起孤客的愁绪,这时又听到猿猴凄切的鸣叫。在“山暝听猿”之后加上一个“愁”字,非常简练,是诗人的深切的感受,为下文埋下伏笔。 因为夜幕降临,远山看不见了,江水反而在粼粼闪光。山谷间的河流,本来就湍急,在夜晚,两岸青山黑魆魆的影子,夹着江中的流水,使人感到江水在急速流驶。不说“夜急流”,而说“急夜流”,因为前者只是客观地说明了夜间江水的流速;用后者诗人的主观感情也注入到了景色之中,感到夜晚的沧江特别湍急,心事也随之潮涌。 野旷无人,猿声也停止了。一切在沉寂之中,只有两边岸上的树叶被风吹得悉悉索索地发响,使人心情孤寂而烦乱。夜色和客愁一同向诗人紧压过来。这时,月亮出来了,皎洁的月亮,独照在江边停泊的孤舟上,深夜的寥廓的天宇之下,除了一叶孤舟,什么也看不到。这一片清冷的月光,使视线更加狭小,心情更加紧缩,蕴蓄的感情也更加集中。 诗人写这些景色,如同信手拈来,毫不雕琢,却又生动逼真。

  内心情绪随着层次分明的景色而浮动,这不能不令人惊叹诗人的驾驭文字的高度技巧。 后四句写愁的具体内容。 建德,县名,为现今浙江省建德县,在桐江上游。 “非吾土”三字,出自王粲《登楼赋》。建安诗人王粲避乱到荆州,在当阳(今湖北省当阳县)城楼作了这篇赋,其中说到:“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非吾土”,意思是“不是我的家乡”,诗人借用“非吾土”三字,就概括了全句的'内容,表达孤舟漂泊的伤感。建德既无他立足之处,就遥念广陵还有朋友,曾经有过欢乐的聚会,至少比在这里孤泊荒江要好,因此就“维扬忆旧游”。《尚书禹贡》有一句: “淮海维扬州”, 意思是淮海一带就是扬州。后用“维扬”代替了扬州。“旧游”是指过去的朋友。这句诗是倒装句法,应该是“忆扬州旧游”,为了适应律诗的格律和对偶而倒置。 古代扬州幅员广阔,东边一直抵达大海之滨,因此它位置在海的西岸。桐庐江下游称钱塘江,而后通过运河可达扬州。“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是对江水而寄情。在孤寂的处境中,感怀身世,怆然泪下。 诗人希望这种痛苦的心情被朋友所了解,以求得心灵的慰藉,所以凭借着江水的千里通波,把眼泪远远寄去,表达出感情的深厚和想念的殷切。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注释

  桐庐江:即桐江,是钱塘江流经桐庐县境的部分。广陵:即扬州,又称维扬。旧游:老朋友。暝:指黄昏。沧江:同“苍江”,指桐庐江。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建德:今属浙江,居桐江上游。这里泛言桐庐、建德一带江域。非吾土:不是我的家乡。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维扬:即扬州。《洞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忆旧游:怀念扬州的老朋友。遥寄:远寄。海西头:指扬州。扬州近海,故日海西头。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原文及赏析3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解

  1、沧江:同“苍江”

  2、建德:今属浙江,居桐江上游。

  3、非吾土: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

  4、维扬:即扬州。

  5、海西头:扬州近海,故日海西头。

  译文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

  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

  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

  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

  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赏析

  这是旅中寄友诗。全诗写江上景色和旅途悲愁,表现他乡虽好终不及故土之意,流露出奔波不定、颇不得志之情。开头两句有造作雕琢感。“急夜流”三字,若直说“夜急流”更顺畅得多。然而三、四两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却是随手拈来,清新诱人,江上夜色,如置眼前,足见诗人何等大手笔。

  诗的前半写景,后半写情,以景生情,情随景致,景情揉合,景切情深,撩人情思。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原文及赏析4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赏析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钱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德当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我们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看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肯定会分外显得吃力。现在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诗兴到时,他也不屑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淡淡诗笔,正好吻合,韵味弥长。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余恕诚)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原文及赏析5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 孟浩然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译文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注释

  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旧游:指故交。

  暝:指黄昏。

  沧江:指桐庐江。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建德:唐时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维扬:即扬州。《洞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遥寄:远寄。海西头:指扬州。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鉴赏

  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情,景与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之所以在宿桐庐江时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那是不够的。诗人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这种漫游,就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诗人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读者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读者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像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会分外显得吃力。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全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该诗写宿桐庐江的夜间景色的旅途的孤寂情怀,将忆旧与乡思寄给朋友,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原文及赏析6

  【诗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出处】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意思】 暮色苍茫时,猿猴声悲愁。入夜人不寐,静听水急流。

  【鉴赏】 山色已暗,只听见猿猴的声声悲啼,勾起内心无限的哀愁; 而那沧江的流水,却仍是急急忙忙地不停向前奔流。作者藉山暝、猿啼、江急、夜流等词句,来刻画山中之夜的萧瑟、凄凉,读后引人愁绪万千。

  【全诗】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全诗鉴赏】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赠友诗。诗题点出了诗人的所在和友人的所在。桐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广陵,即扬州。

  这首山水诗,以第一句里的“愁”字,带出了一幅孤寂空漠的月夜江宿图景: 山色昏暗,猿声哀凄,夜流急遽,风吹两岸树林,枝叶沙沙作响,一叶扁舟,在月光下孤零零地停泊着。诗的用语新奇高妙,猿鸣是“愁”,江水苍色而“夜”流,风吹“叶”鸣,月“照”孤舟,显示出作者“文不按古,匠心独妙”(王士源语)的风格。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这首诗可能是他从长安出来以后写的`。诗里写对于旧友的思念,流露出奔波失意的怨愤和伤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原文及赏析7

  【诗句】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出处】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意思】建德不是我的故乡,所以我总是怀念那些当年在扬州和我一起游玩的朋友。建德: 在浙江省。维扬: 就是扬州。这两句诗常用来表示客居异地的寂寞,与对故乡友好的思念。

  【全诗】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全诗鉴赏】

  前四句紧扣诗题写诗人夜宿桐庐江所见所闻,在读者眼前展现出 一幅萧疏简淡的秋江夜泊图画。远处山色昏暝,薄暮中不时传来猿的 长啸,其声是那样凄哀悲切,一声声都牵动着人的愁肠。脚下江水奔 流不息,不知是由于风的作用还是因为人的错觉,在朦胧夜色中显得 分外湍急。岸边,风的呼声和风掠过树木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发出 阵阵鸣响。茫茫大江之上,仿佛一切都消失在无边的`夜幕里,只有清 冷的月光照着这一叶孤舟。这里的写景有一个鲜明特点,即诗人不仅 描写了“山暝”、“月照”等视觉形象,更着力刻画了猿啼、风鸣、水 流等听觉形象。这一方面真实地传达出人在夜晚所特有的感觉,同时 以这几个含有凄凉况味的听觉意象,有力地烘托出凄清黯淡的氛围。 此外,这几句虽全是写景,却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人所描绘的既是桐庐江的夜景,也是他内心情绪的投影。其中,“愁”、 “急”、“孤”等词语有着强烈的感情倾向自不必说,就连“风鸣”、“月 照”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涂上了浓郁的主观色彩,透露出诗人心中 的孤凄和不宁。有了这样一层景物描写作铺垫,便自然而然引出了下 面的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