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理作文

时间:2023-09-21 23:09:4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通用]情与理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情与理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情与理作文

情与理作文1

  曾经,你是我的天堂。回忆起过去,你特别喜欢摆动你的双臂,“润泽”人们的心灵;你是多么向往着大雨天,能向人们展示着你的随波起舞的窈窕身姿;你总是秉承一种上善若水的境界,给人们以一种望而生畏之感。可是如今你的额头一徒增几道弧线,略带了几分深沉。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痕迹,真的是这样吗?

  向远方望去,隐约看见一个矮小的身影,哦那是幼时的你,再看看你的身边,哦那是幼时的我。我们玩得多开心啊。那时,你总是给我一种透彻心扉的感觉,不是凉,是清爽。每次和你在一起玩耍后,我总会干干净净的回到家。多么依恋那时候啊,你是那样的纯洁。

  就在几年前我再看到了你,走近你的时候我认出了你。咦,你似乎变了一些,不再只穿着一身白衣服,而是身着五颜六色,也许这是你跟上潮流的表现吧。我不禁为你暗暗欣喜。我模糊中见你脸上透出淡淡的.忧伤,我以为那是你对过去的依依不舍,我轻轻拍着你的肩膀,对你说:“朋友,你不要伤心了,往事已成烟,你看你现在多漂亮,你应该庆幸才是啊!”你默不作声,只是抬头看着天,天有点黯淡了。

  如今我立于桥上,手扶栏,鼻腔中尽是你浑浊的异味,我却无意躲藏这异味,眼前的你,是浑浊的,昔日的你,是那么纯洁。我不禁问心自问,你何时才能还以清澈?这时候,你终于开口对我说话了:“还不是因为你,因为你们人类。我曾经为你们留下了绚烂的野花,留下了河岸的翠柳。你们却还以我什么?把我围在乌黑的工厂里,把我的一身白装抹得乌七八黑。”我惊到了,默不作声,只是踱步走了。

  我静立院中,听着水龙头中水冲出的声音,哗啦哗啦。无声地依着浣洗我的指尖滑过,落在池中,溅起的水珠儿,如水晶般,碎成多瓣,而后消失在池中,不知去了哪里,之后再也找不到你的踪迹……

情与理作文2

  现实世界申,理智往往容易被情感淹没,那么,怎样才能驾驭住自己的情感呢?

  ——题记

  理智,是一朵花,盛开于智慧的春风申;情感,是一阵雨,常常将这一朵花摧残。情与理,对立而又共生于现实世界。

  一、渴望真情

  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李白,面对贵姐研墨,力士脱靴,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莆人",从此寄情山水,便有无数华彩奇章流传于世,他亦不朽。

  冰心先生说:雨后的青山,像泪水洗过的良心。她告诉我们:惟有真实的情感,才是一生无悔的追求。倘若将自己的情感囚禁,人生便失去了光彩。

  二、超越感情

  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令人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终至亡国。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误国,终遗恨千古。

  这些,都是没有超越感情的结果"理智是一座堤坝,感情的潮水如不加控制,必定会造成堤坝的坍塌,行为的迷茫,以至酿成大祸。

  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驾驭感情

  感情犹如一匹野马,需要你去驯服。理智则是它的缮绳。以理智面对世界,人生便增添了一份自信,一份豁达。

  范仲淹遭贬,然而他仍旧胸怀天下,以理智的大脑,平静的眼光向人们昭示了一个智者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啊!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情与理相伴相生,互为两极。理智需要情感的润泽,人生才显灵动,情感需要理智的依托,人生才显智慧,愿人人都能用情感之雨浇灌理智之花。

情与理作文3

  于情于理。事物的复杂,有时候超出人的想象。情与理,似乎是一阵迷雾,理也理不清。也根本无法理清。或许是对立,或许还可以融会贯通来理解。没有人会为此作书立传。但是我们可以讨论一下。

  情是什么?人的标志。区别于茹毛饮血的野兽。浑身长毛的四足动物。以及无情无欲的万物。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人没有思想,那就与尘土散石没有区别了。没有情,也与枯草朽木是没有区别的。七情六欲,贪嗔痴恨,是人的基本情感,无法逃避。虽然世间没有绝对的事物。淡雅超脱的世外高人也是有的。虽然不是很多。寥寥几个。然而即使是尊为师表的孔圣人,也是食人间烟火的。他最后也只能无奈的说:食色性也。色者,与情,脱离

  不了干系。虽说没有绝对的事物。万事万物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可是没几个人能超脱情欲掺杂的`尘世。皓月当空,月亮倒是清澈,晚上静悄悄盯着无知的世人,一直沉默寡言。似乎在宣誓一个真理:真理,只不过是抬头看见的一瞬间的月光罢了。

  理,顾名思义,道理。也指公理。人们打交道时,常说要讲道理。可是这东西没有什么统一的解释和定论。纠纷中用到理,没理无法占上风。运算中要算法,要严谨。算法也是理。虽说只是固定的程式。理是庄严的,也是死板的。在中国的历史上,无疑也产生了许多理学家。他们假借孔孟之学,包装理学。文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实际上只是遏制甚至消灭假借孔孟之学,包装理学。文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实际上只是遏制甚至消灭人正当的私欲和情欲。所以情与理在这里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对于理,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其是绝对精神。也有人认同理学是崇高的学说。然而真理。大概只如周敦颐爱莲说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同飘渺的月光一般不可捉摸。真理或许是空中的楼阁。抑或许是池中的月亮。

  有情不一定有理,有理不一定有情。至于他们的关系,无人能说清。抽象力很重要,但是不一定思考得出。至于何人能下一个准确的解释,我们也只有期盼未来了。

情与理作文4

  理,是一颗明星,照亮黯淡的夜幕;情,是一片乌云,常常将它的光辉湮没。理,是一串珍珠,连成一挂精美的项链;情,是一把剪刀,常常将美丽的丝线斩断。情与理,如同黑白的两面,矛盾又形影相随。

  理,是一朵花,盛开于智慧的花丛中。情,是一阵雨,它不该将这朵花打落,摧残;而是去浇灌它,使这朵花开得鲜艳,妖娆。

  他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努力寻找离开水的出口;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鹰,努力飞出蓝天的庇护。他要跑,跑出父母的视线,跑上他自己的轨道。

  高考,他发挥失常,落榜了。他坚决地拒绝复读,执意背着大大的旅行包,踏上了北上的火车。隔着玻璃窗,他看见母亲在哭泣,父亲在叹息。他抬头望望天空,灰蒙蒙的,像笼罩在心头的一团迷雾。不过,他丝毫不感到后悔。

  离开母亲的日子是惬意的。至少他可以自由得为所欲为,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也不用担心有人穿着围裙在门口喋喋不休;耳边不会传来父母无数次的'提醒的声音。更让他心安的是,至少可以不用理会邻居们鄙视的目光,不用直视老师们失望的眼神。哦,这一切已经足够了。

  可这样的日子同时也伴随着心酸。到几个公司去应聘,主考官一看他的学历,马上变成了唐塞:回去等消息吧!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的“任性”,并不是想像的那样洒脱。

  一天晚上,他回到出租屋,摊在沙发上,一阵闪电划过深蓝色的苍穹,几声雷鸣似乎要将沉睡的天空唤醒。忽然想起了父亲送给他的小金鱼,他终于明白了,鱼终究不能脱离在水中游动的生命轨迹。

  天空放晴了。他拿起公用电话,拨通了那串最熟悉不过的号码。

  “喂,请问找哪位?”

  “喂,怎么不说话?”

  “妈,是我。”

  “小凡,是你吗?真的是你吗?”

  “妈,我累了。”

  “孩子,累了就回家,知道吗?”

  “哎,妈,我要回家。”

  他决定复读。不是不跑了,只是希望有一个更高的起跑点。他终于明白:他不该“任性”,一心想跳出“枷锁”,毅然走上向往的“自由的路”;他该拿出勇气,挑战自己不愿意,自己失败的事。他经历了情感的“透雨”,浇醒了心中那朵理性之花。

情与理作文5

  常常听到长辈们说:“中国是个人情大国,走到哪儿都得或多或少地讲点人情。”

  诚然,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人治”时代,重人情轻道理的观念根深蒂固。也许正因为这样,重人情千百年来逐步形成了一种人的文化、社会的文化,甚至是国家、民族的文化。帝君主身边有宠臣,父母膝下有宠儿爱女,感情的亲疏,确实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俗话说“虎毒不吃儿”,身边至亲近的人,当然也是至可信赖的人,这确是无可厚非。记得在看一部电影时听到这样一句对白:“中国人和洋鬼子有什么不同?就是中国人有人情味!”这句话我记忆犹新,我常常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有机会体验人情味这种炎黄子孙所独有的文化而自豪。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所学的知识的增多,我对“人情重于道理”、“不讲人情”处处路难行”这些看似实在的论断产生了怀疑。社会上充满了情与理的抉择,我们应该怎样去作出判断?是讲人情,还是重道理?我深切感受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感情亲疏不应继续成为正确认知事物的障碍,信奉道理在我这个涉世未深的`眼中是应当高于一切的。

  最近湖南省掀起了向郑培民同志学习的活动,有便专门采访了他的家人。其中,他儿子的一番话令我深有感触。他说:“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想过要凭借父亲的职位去帮助自己干什么,走进社会后也没想过靠关系,因为我知道一到了父亲这一关,我肯定是过不了的。”感情亲密,并没影响郑培民清醒认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他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而抛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旧踏实勤恳、无私奉献。他们父子的这种高洁情操,在当今社会实属难得。

  尽管中国有悠久的“人情大国”的历史,但我坚信,感情亲疏将不会成为我们新一代接班人正确认知事物的障碍!

  情与理,并不难作出抉择。虽然把“重人情轻道理”变为“道理高于人情”这条路十分漫长,也将会十分难行。但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翁的我们,拥有决心,拥有魄力,必定会将这条真理之路走阔、走好!

  [简评]

  本文属议论文写法的一等卷。开篇分析了中国是一“人情大国”的历史,然后提出人情不应成为正确认识事物的障碍,举了向郑培民同志学习的例子,分析紧扣话题,最后提出自己的呼吁。

  判分:内容:24分;表达:25分;发展等级打在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10分,总分:5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