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归晋知罃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9-09 21:39:45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楚归晋知罃原文及翻译

楚归晋知罃原文及翻译1

  原文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译文

  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楚王送别知罃,说:“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下臣没有才能,不能够胜任自己的任务,所以做了俘虏。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又敢感激谁?”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楚王说:“尽管这样,还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诉我。”知罃回答说:“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而不朽。如果因为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首,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宗庙中诛戮,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道寡君杀我的.命令,而让下臣继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军事,率领偏师(自己队伍的谦称)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竭尽全力以至於死,没有第二个心念,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用来报答於君王的。”楚王说:“晋国是不能和它争夺的。”于是就对他重加礼遇而放他回去。

  相关阅读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楚归晋知罃原文及翻译2

  楚归晋知罃原文

  作者:左丘明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楚归晋知罃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楚王送别知罃,说:“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所以做了俘虏。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又敢感激谁?”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楚王说:“尽管这样,还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诉我。”知罃回答说:“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而不朽。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首,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宗庙中诛戮,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道寡君杀我的命令,而让下臣继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军事,率领偏师(自己军队的谦称)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竭尽全力以至於死,没有第二个心念,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用来报答於君王的。”楚王说:“晋国是不能和它争夺的。”于是就对他重加礼遇而放他回去。

  注释

  ⑴归;送还。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连尹是楚国官名,襄老是楚国的大臣。连尹、楚国主射之官。

  ⑵求:索取。

  ⑶于是:在这个时候。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⑷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⑸馘(guó):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

  ⑹鼓:取血涂鼓,意思是处死。

  ⑺即戮(lù):接受杀戮。

  ⑻惩:戒,克制。忿:怨恨。

  ⑼宥(yòu);宽恕,原谅。

  ⑽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⑾任:担当

  ⑿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

  ⒀宗:宗庙。

  ⒁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⒂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

  ⒃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

  ⒄致死:献出生命。

楚归晋知罃原文及翻译3

  【楚归晋知罃原文】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①,以求知蓥②。于是 l饩涨 五x矣③,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 ,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4),臣不才, 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⑤。执事不以 鼓(6),使归即7)君之惠也。 臣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10),其谁敢德?”王日:“子归,何以报我?” 对曰:“臣不任受怨(11),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 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 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12) 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13),死且不朽。若不获命(14),而使嗣宗 职(15),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16),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17),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楚归晋知罃翻译】

  晋国人想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归还给楚国,用来换回知蓥。这时l饩漱w经担任晋国的中军副帅,所以楚国人答应了。

  楚共王为知 送行说:“您大概很恨我吧?”知蓥回答说:“两国兴兵交战,臣下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职务,所以成了你们的俘虏。 您的左右不把我杀掉取血涂鼓,让我回晋国去接受刑罚,这 是君王的恩惠。臣下确实不中用,又敢怨恨谁呢?楚王说:“那么 感谢我吗?”知莹回答说:“两国都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希望 解除百姓的痛苦,各自抑制自己的怨忿,以求相互谅解。双方释 放囚禁的俘虏,以成全两国的友好关系。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臣下没有参与这件事,又敢感激谁呢?”楚共王说:‘·您回到晋 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知蓥回答说:“臣下承担不起被人怨恨,君 王也承担不起受人感激。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不知道要报 答什么。”楚共王说:“虽然这样,你也一定要把你的想法告诉我。” 知蓥回答说,“托君王的福,我这个被俘之臣能把这把骨头带回晋国,就是敞国国君把我杀了,我死了也不朽。如果按照君王的 好意而赦免了我,就把我交给您的外臣l饩满Cl饩卤N向我们国君 请求按家法在宗庙里处死我,我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我们国 君杀戮我的命令,而让臣下继承祖宗的职位,依次序让我承担军 事要职,率所属军队去治理边疆,即使遇上您的将帅也不敢违礼回避。我将尽心竭力到献出自己的生命,不会有别的想法,对晋王尽到为臣之礼,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君王的。”楚共王说:“晋国是不能同它相争斗的。”于是,楚王隆重地礼待知 ,并把他放回晋国了。

  【注释】

  ①归;送还。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被囚在晋。连尹襄老:连尹是官名,襄老,是人名,楚臣。

  ②求:交换。知罃:又称荀罃,在晋楚泌之战中被楚国俘虏。

  ③于是:在这个时候。荀首:荀,姓,首,名。知,封地。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④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⑤馘(guō):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

  ⑥鼓:取血涂鼓,意思是处死。

  ⑦即戮(lù):接受杀戮。

  ⑧惩:戒,克制。忿:怨恨。

  ⑨宥(yòU);宽恕,原谅。

  (10)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11)任:担当

  (12)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

  (13)宗:宗庙。

  (14)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15)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

  (16)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

  (17)致死:献出生命。

  【读解】

  知蓥不愧为一代辩才,他选取了一个战无不胜的立足点:国家利益。用国家利益作为盾牌,把楚共三层层进逼的三个问题 回答得滴水不漏,使对手再也无言以对,于无可奈何之中不得不罢手。知蓥的防守几乎达到了最佳境界,无懈可击。

  如果完全以为知蓥是灵机一动,随机应变地在玩外交辞令和技巧,并不完全对。他所打的国家利益的牌,既是一种技巧和策略,同时也是合乎情理的真实观念。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从前传统的价值观念已不为人们所信奉,一切注重实际利益,成了普遍的时代潮流。大概除了像孔子这样的思想家之外,很少有人 关注现实利益之外的东西。即使祖先、神灵,在很多情况之下也 不过是个招牌,一种表面文章,并不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在一切实际利益之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作为一个忠臣必须烙守的原则,也是他言行举止的归依。如果连这一点也不顾,那么为臣的基本原则便丧失了。无论人们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他们在实际中或多或少地要追问自己所作所为的目的性,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总要有一个最终的依托。价值、观念、信仰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个人也可以在其中作出选择。但是,国家利益在任何时代都应当是统治集团中的成员必须关注的, 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应当以自己的言行来维护国家利益,实际上,他们的个人利益、个人命运,也是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利益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如果抽取了国家利益,爱国主义就成了空洞的、抽象的精神,实际上是不会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

  国家利益是非常实在的,非常具体的。统治集团中的成员应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同样,平民百姓也应当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因为大家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