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作文

时间:2023-08-30 22:44:4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于无声处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于无声处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于无声处作文

  于无声处作文 篇1

  曾有人言:“生活的小处,总是藏有大观。”绝大多数时候,惊喜和意外不会浮于水面憧憬着与你的邂逅。事实和真理也绝不会友好地来到世界上,而总是在偏僻幽暗的角落里,在哭泣和叹息声中诞生,并亟需你与之不期而遇,发掘小处的大观。

  发掘小处的大观,你要独具慧眼,善于把握时机。并非所有的细小罅缝中皆有真理所在,其中大多不过是细枝末节中的陈词滥调。而发掘大观的过程中,你必须用心感受每一次的机遇,并加以判断和选择。川端康成写下:“凌晨四点,看到海棠花未眠。”心中甚是激动欣喜。常人眼中的平凡,却是少数智者眼中的全世界。美,亦或是真理,便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被有心人发掘,于粗枝大叶、不求甚解者失之交臂。

  发掘小处的`大观,你要适时抛却过往羁绊,以赤子之心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会随你年龄的增长、人情的达练而逐渐淡化,麻木机械的思维定势取代了孩童时代的难以满足的求知欲望。人们在世故中逐渐圆滑,却愈发被诚善虚伪的面具迷住了双眼,不知西东。这便如谢灵运大病初愈后这两句写久病之后开窗眺望,只见一片春色盎然,不仅写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平日里毫不起眼的景色,却因为心境和处所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思维的深度便也不同。而真理的发掘常常需要以最纯粹简单的眼光进行。

  发掘小处的大观,亦要适可而止。若过分汲汲于死抠字眼,而忽视显而易见的客观规律,反倒得不偿失。当你绞尽脑汁却仍然一无所获时,便放下眼前的小处,抬头仰望,另辟蹊径,努力却不失智慧的锋芒。

  反观当下,我们不幸地看到大多数人仍然以诱人的利益为唯一驱动,忽视一切藏于细小罅缝中的人情真理,甚至逐渐养成随波逐流、放纵自我的心态————-举世皆浊,就索性随其流而扬起波。商人劳心劳神,欺诈顾客;政客殚精竭虑,猜疑算计。唯有少数人,选择放慢脚步,从脚下的一草一木开始研究。虽然耗费了大量精力,却成功拖动了其精神世界的海洋,成为真理的发现者。我们亦要脚踏实地,在所有人只顾奋力前冲时,做一个抬头仰望星空的有心人。

  鲁迅说:“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或许多艰,但依旧值得我们的鼓与呼。生命会在你的发现中逐渐通透,焕发光彩。

  于无声处作文 篇2

  我们俩一直话很少。

  从小住在爷爷奶奶家里的我,很是“独性”。父母很少回家,尤其是母亲,除非过年,否则很少能见到她的身影。她不苟言笑,在我的记忆中,她只会因自己又获得了公司业绩第一而笑笑,她仿佛生来就是为了工作。终年不化的雪山把母子二人阻隔,我甚至一度认为,她不爱我。

  上了初中,她带我来到城里,这对我来说无疑是噩耗,我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时光。还记得屋前那棵丁香树,可曾再度绽放?还记得房后花园,我的小蜜蜂、小蝴蝶、花儿草儿,它们都哪去了?我爬过的大榆树,当年还是爷爷把两股颤颤的我从树上抱下来的。村口的小伙伴呢?巷子里青苔都成了我思念的对象。当时只道是寻常,往事不可追,终于体会到迅哥儿上书塾时,不得已离开百草园的感受。心中不免同情的同时,对于夺走我快乐的她,也是充满了怨恨。

  初四到来,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因为一件琐事,我和她又吵架了,被同事称作“女强人”的她说话天生带着一种命令感,与她的多年冷战终于爆发,扔下一句“你天天就知道工作,你有爱过我吗?”就砰地一声关上房门,一扇门,分割两个世界。

  一夜无话。

  与往常一样,一个人收拾文具,一个人背上书包,却遇见平日总是早出晚归的她,显然昨夜她也没有睡好。她对我说把工作辞了,我用冷漠掩饰住内心的惊愕,她不会在骗我吧?

  她像变了一个人,开始笨拙地学习做菜,笨拙地我为削苹果,那个在职场上叱咤风云的女强人不见了,现在的`她,只是一个笨笨的妈妈。

  唯一不变的可能是沉默。就在这样的沉默中,不知不觉,我开始习惯她做的菜,习惯她递来的牛奶,习惯她那笨笨的爱。

  父亲偷偷告诉我,母亲因辞掉工作,曾哭泣很久,母亲有多么多么不容易,那道我最爱吃的菜,她学了多久,所有失败品都被她一人咽下……

  或许全天下的母亲都不会炫耀与自我标榜,她们能做的,就是默默地站在孩子背后,付出而不求回报。她们了解我们一切的习惯,无论是好是坏,或大或小。我猜,那就是血浓于水的最好诠释,那就是:无声的爱。

  爱,于无色处看繁花;于无声处听惊雷。

  于无声处作文 篇3

  清晨,生物钟如约把我叫醒,奇怪的是,今天没有朝阳照在我的脸上。我从窗户探出头去,一滴雨珠正好落下来。打不成篮球的懊恼把我又逼回到床上。

  一个多小时的回笼觉后,外面的水洼已经是一大摊一大摊了。隐隐约约可以听到外面雨点击打车库铁皮的声音。“鬼天气!”我暗骂一声。

  补完课,路上的积水已经很深,但雨未曾减小,也没有要减小的意思。我下午的一系列计划也只能泡汤。

  无奈的我坐在椅子上,看着一本《意林》,不时望望外面,暗暗庆幸这雨不算太大,声音也挺小,要不然我也只有睡觉的.份了。

  我面朝外面坐下,欲要放松一下。只望见雨滴落在水洼上,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水花;雨点滴在石砖上,一点一点、一寸一寸地打湿它;雨点又打在树叶上,在一片一片之间欢跃。我内心的苦闷一扫而光,真想加入这雨的盛事。

  下雨了,老家的玉米地怎么样了?我想。也许,雨珠正悄悄地落在地里——旱了半年的玉米,此刻,全部、一丝不剩地吸收了充足的水分,玉米的脸色有了好转,又张开自己的怀抱去迎接每一位“信使”。这是玉米与雨滴的一次邂逅,也是天空与大地的一次邂逅。

  渐渐地,雨小了,天空中的云色也不再如此的沉重,整个世界也都亮堂了起来。最后,雨停了,更加清新的空气混杂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即使太阳没有出来,玉米的腰杆子也挺得直直的。雨滴,从它的头上,顺着身子,一直滑到根部,成为了大地的一部分,有些则紧紧地吸附在它身上。

  也不止是玉米们,连路边的野草、野花、大树们也精神抖擞地摇曳生姿,携着身上的清亮迎风张扬自己;就连小巧的蜻蜓都出来活动了,在一个又一个的水洼上跳着动人的芭蕾,点着一圈又一圈的波纹。这世间的万物,被雨滋润过后,都仿佛接受了圣洁的洗礼一样,用自己焕然一新的面貌,亲切地迎接这个世界。

  雨,它悄无声息地、轻轻地抚摸着它爱的、这世间的一切,滋润它们,赐予它们甘霖,给予它们身体、心理上的抚慰。同时,雨的到来也让愁了半年的农民笑逐颜开,悄悄地告诉他们今年的收成不算太坏。

  “多亏了这场及时雨啊!”大家都这么说。

  这场雨,不似春雨,太过柔嫩,不似夏雨,太过激烈,也不似秋雨,说来就来。它含情脉脉,润物安恬,于无声处。

  于无声处作文 篇4

  一把吉他一首歌,是在用安静的乐曲和台风,给人以感化和抚慰;诗词大会上小姑娘的一咏一叹,是在用安静的诗句和气质,给人以洗涤与震撼。正是他们的安静,给了他们想表达的东西以深入人心的力量,仿佛无声之处的惊雷乍响,使人不得不屏息凝神。

  安静,并非是羞于表达而产生的内向,相反,安静是一种胸有成竹的沉稳,是大将立于阵前而临危不乱的风度。武亦姝之所以拥有淡定从容如斯的气质,是有二千多首诗词积淀于胸的自信在支撑。同样的,大家出手,必是安静从容。沈从文创作,一盏灯一杆笔,用的是最质朴纯净的语言,讲的是最平淡温暖的故事。而这一切,是他沅水边看尽自然风光,北上之路看尽是世事纷乱后积淀出的安静。这种安静带给人的,是对灵魂深处对原始的美的呼唤,是对人性的赞美与发掘。

  安静,也并非因紧张而产生的惶恐。相反,安静是冷静的、娓娓道来的。它的温和恰是令人信服的力量所在。赵雷的民谣仅用一把吉他,一曲简单的歌,仿佛在讲一个用阳光和微风沉淀多年的故事,这样的安静让观众沉下心来,带着某种虔诚去领会曲词中的深意。安静便有这种使人信服、引人深究的力量。恰如中国的'传统艺术,民乐,从不见西方鼓乐齐鸣的宏大,一把简单的琵琶、二胡或扬琴,演尽人生悲欢离合;泼墨山水画,满纸只见黑白二色,然而其中意蕴之深远,值得人燃香而品;围棋,落子不语,却如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上演杀伐决断。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安静变得难能可贵如斯。但正是安静的难得,给了它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于人声鼎沸处的一曲清歌,于步履匆匆处的一个从容微笑,莫不展现着令人心旷神怡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更使安静变得重要。它让我们深思,或许该在忙乱的生活中静一静,想想初心,想想远方,再继续上路。

  莫因急功近利而失却一颗安静的心,须知若要惊雷震耳,必要此处无杂声。

  于无声处作文 篇5

  于平淡中见波澜,于细微处见真章。——题记

  人生于世,不甘平庸是常态,向往轰轰烈烈是自然。总有人希望一生跌宕起伏,享尽大起大落的荡气回肠,惟其如此,方可不枉于世间行一遭。

  殊不知,平平淡淡是生活的常态。开疆拓土、战功赫赫的霍去病,远没有于敌营直取敌首的惊险刺激,更无战局危难之际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豪情满怀,他终日凝望黄沙漫漫,心中考量着军需供给,做下每一一念之差即满盘皆输的决定,想来,追慕之人难免感到失望,毕竟他也不曾想到大将的生活竟然不是日日刀光剑影。

  此外,再苦涩难忍的苦难折磨,人若受住,其实也不过平平淡淡。阳明先生怒斥刘瑾为权奸,被贬龙场。身处蛮荒未开化之地,瘴气笼罩,也曾有京官来此失足坠崖却无人敛尸。但是再苦再难,生活也要继续。阳明先生躬耕于田,以当地风俗教化百姓,并得悟大道。看似酸涩苦楚的浓烈背后是平平淡淡的日常琐屑。想来,向往之人难免泄气,毕竟阳明先生的日常必然是琐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但是,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着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一切平平淡淡的背后,却有着历久弥新的轰轰烈烈,只不过此等浓烈不再是生活状态上,而是心灵层面的`丰富自足。

  哪怕在看似索然无味的千篇一律生活中也能看出大人格、大光辉。从胡适先生深夜里不愿惊扰他人而少洗一次热水澡,到沈从文在下放期间给表侄的信中写道的“风雨中水淹了屋,我在屋里打个伞,很好玩啊”,这寻常中却让人感到了不寻常之处。诚如是,一个怀有赤子之心的人,即使生活波澜不惊,也能活得别有韵味。

  生活是无声静默的,但是人心是其殷如雷、自有回音的。于无声处听惊雷,是两颗心的挨近,是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

  在如今嘈杂纷扰的信息爆炸时代,具有导向性的节奏指引,容易让人迷失在言论的漩涡中。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学着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不过,不是用于倾听生活的浅层杂音,诸如追求刺激的极限运动、为求新奇的解压大法,不是反对什么,而是这些远远不能填补你内心因失语而起的空洞。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还在修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