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7-16 13:13:55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2

  刻舟求剑简介: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着,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一些死板不知变通的人,所以,刻舟求剑还具有相当高的社会意义。

  时代在变,那么人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变化,才是生存之道,不管是处在什么水准,什么行业,什么阶层的人,灵活的脑筋,行动派的风格,永远是一把利剑,它会帮助你去得到一把更锋利的剑。放眼周围,国家在改变,改革开放是最有利的证据;企业的公司制改革,盈利是最有利的证明;家乡在变,虽然再也找不到儿时的回忆;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发展、生存。为生存而改变,为竞争,改变才能发展。

  虽然我们不见得会去改变家乡、企业,甚至是国家,但是我们最起码可以改变自己,去适应国家的改变,企业的改变。总有一天,我们会毕业,会走向社会,去适应它,你才能有能力去驾驭它。空谈理想,只会让自己变的更可笑。所以,祖辈的睿智,不可不学,不可不用,不能丢了自己的根。

  一颗扎了根的小树,会成长,会迎风而立,经得起打击,才会成材,但愿我们心底的那棵树也一样会迎风而立。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文言文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3

  寓言原文

  刻舟求剑

  (战 国)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出自《 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

  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 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词语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jù):立即,匆忙。

  4、契(qì):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

  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14、坠:落。

  15、求:寻找。

  16、于:到。(其剑自舟中坠 于水)

  17.舟止,止:停止。 [1]

  作者简介

  《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 八览、 六论、 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不韦(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 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 濮阳县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 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 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 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 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 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译自《 史记·吕不韦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