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 百文网手机站

安徽元宵的习俗有哪些

时间:2023-02-18 08:34:59 志铠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安徽元宵的习俗有哪些

  习俗就是习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安徽元宵的习俗有哪些,欢迎阅览。

安徽元宵的习俗有哪些

  1、合肥 “试灯节”

  过去,合肥民间欢度元宵节,通常从正月十四就开始了,在四乡农村尤其热闹,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而庐州城里主要集中在鼓楼镇淮桥一带,也是灯笼高悬,人头攒动。以前,农村一年到头没有什么娱乐节目,所以把正月十五闹花灯看得十分重要,不玩过瘾不罢休。许多人家从正月十三晚上就点起了灯笼,手艺精湛的还会把灯笼扎成动物的形状,甚至让里面的画面动起来,俗称“走马灯”。“试灯粑粑”现在在肥东还有保留,是那里颇负盛名的传统小吃。过去“试灯节”,农村都做米面饼,用于检查家中扎制的纸花灯是否牢固,谓之“试灯粑粑”。直至今天,其本意已不复存在,但这一传统依然保存。在合肥庐江地区,元宵节又称“小年”,除了放鞭炮外,偶尔还会有戏班子唱戏,从街头走到街尾,而乡民们也会给一些烟酒作为回报。

  2、六安 “送灯”

  在六安,不同的地区习俗也有一点不一样,在金寨县山区元宵节人们会放鞭炮庆祝节日,这个习俗在很多地方都保留着,和安徽南边城市不一样,靠北边的地区在元宵节还有“送灯”的习俗,而送的灯是面灯,面灯是指用玉米面、荞麦面等做的灯。有些地方用白面做的叫“银灯”,用玉米面做的叫“金灯”,用养麦面做的叫“铁灯”。别放地区多有这种习俗,面灯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点,所谓的点灯就是这么来的。除了点灯外在金寨还有“送灯”的说法,如果家里当年有亲人去世,在元宵节家里就会点灯,不过这个灯是纸糊的灯,但如果是关系比较好的亲戚家有人去世,则送彩灯。

  3、宿州 “花灯节”

  在宿州,元宵节又称“花灯节”,因为这一天他们会点灯,而这个灯就是面灯。

  元宵节当天,在宿州乡下地区,家家户户都会蒸面灯,这个面灯不仅形状多样,用途也很多,既可以用来吃,也可以点。在宿州乡下有一个说法,女孩子在元宵节的时候一定要吃面灯,这样才不会青眼眶,不然出嫁的时候化妆不好看,因此,在这一天,大人们都会要求孩子吃面灯。在这里,每到过元宵,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所有的灯打开,灯火通明特别热闹,而大人们还会拿着面灯到桌子下、床底下以及猪圈等地方照一下,驱走黑暗。而且在这一天还会有“送灯”的习俗,如果村里某户人家有亲人去世,那么在元宵节那天就不能点灯,需要其他邻居送灯,而且送灯有个讲究,必须是双数。在宿州乡下过元宵最开心的莫过于小孩子了,不仅有可口的面灯可以吃,还可以跟着家人去给邻居送灯,更让他们开心的是在元宵节,小孩子晚上可以出门玩,家家户户的小孩一起排队点灯,并且绕村子走一圈,寓意着去除病虫害。

  4、池州、安庆 “舞龙”

  在池州和安庆这些靠南方的城市,在元宵节这天会有舞龙和舞狮子等表演,有民间组织自发组成团队,一般会先到政府部门去表演,而其他人家会用放鞭炮的形式“接龙”,而表演结束,村民也会给一点打赏钱。而在池州,还有放孔明灯的习俗,整个县城灯火通明,非常漂亮。

  有关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吃元宵代表着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耍龙灯

  舞龙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龙是中国古老的图腾,正月十五耍龙灯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个华人聚居的地方!

  舞狮子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送花灯

  送灯又称送花灯,汉族传统民俗,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踩高跷

  踩高跷亦作“ 踩高蹻 ”,一种民间杂技。表演者装扮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迎紫姑

  迎紫姑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汉族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汉族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