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握好的对孩子惩罚的度

时间:2023-06-12 13:26:03 泽彪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怎么把握好的对孩子惩罚的度

  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棍棒教育”在中国的教育方式中占据了很大的席位。专家表示,在对孩子的惩罚中要把握好“度”,适当的惩罚既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对孩子心理不造成伤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怎么把握好的对孩子惩罚的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怎么把握好的对孩子惩罚的度

  怎么把握好的对孩子惩罚的度

  在社会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谈家庭教育中的惩罚多少有点不合时宜。然而,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在孩子长长的成长道路上,却又实实在在难以避免。当代著名儿童教育家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由此看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适当惩罚孩子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那么,怎样惩罚孩子,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被罚。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有效的时间较短,不能持久。很多时候,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却没有明白事理,所以今后还有再犯的可能。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在惩罚孩子前,家长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惩罚他。惩罚后,最好强化一次,确认一下孩子是否记住了自己错在哪里。 其次,合理把握惩罚的“度”。因为家长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所以,合理掌握惩罚的“度”就显得尤为必要。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再次,惩罚要“循规”。为了让惩罚“有规可依”,家长应事先跟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还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最后,家长在批评孩子错误的同时,还要给孩子指明“出路”。由于孩子小经验少,当孩子做错事情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给孩子指明“出路”,让孩子改错有明确的目标,效果才更明显。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孩子经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思之后,通过改错重新恢复原来的自信,当孩子以后再犯错误时做了后悔的事情,他就会想办法把过失弥补回来,而不会一味谴责自己“我真没用。”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同时,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此外,惩罚一定要兑现。一旦家长说了不做,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雷声大雨点小”,孩子的负罪心理也会随着父母的不重视而消弱,收不到任何教育效果。 总之,“爱”是家教的惟一线索,合理的惩罚要从爱出发,以爱结束,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事为基准,以养成孩子良好习惯为目标。

  如何科学把控惩罚孩子的“度”?

  为了避免悲剧发生,我们有必要掌握对孩子惩罚的方法,适当把握惩罚的“度”。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多用剥夺式惩罚,少用施予性惩罚。

  什么是施予性惩罚?指孩子做出某种不良行为之后,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施予某种厌恶刺激或施加某些痛苦。比如体罚,批评,挖苦等等。

  什么是剥夺性惩罚?指孩子做出某种不良行为之后,家长和老师剥夺其喜爱的刺激,以减少受惩罚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举个例子,若孩子没有及时完成作业,就不给他上网玩游戏。

  使用剥夺性惩罚的好处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用吊胃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不会发生伤害。

  其次,要做到先教后罚。

  小孩判断是非的标准往往不太成熟,带有一定功利性和自私性。家长必须给予正确引导。在惩罚之前进行循循善诱的教导,有利于舒展学生的情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惩罚。

  即便当时小孩似乎表现出对说教的不耐烦,但是小孩或许只是碍于面子或者情绪,事后冷静下来,还是会有所改过的。不要担心小孩不会把你说的话放在心上,只要言之有理,久而久之,他就会接受你的说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千万不要小看循循善诱的教导。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相信你的教导定会如潺潺流水,最终汇聚大海,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

  再次,要及时惩罚,言出必行。

  很多父母经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

  “你要是再玩游戏,我就要打你了。”

  “再不听话我就要动手了。”

  “还敢顶嘴,小心我抽你!”

  “再玩半个小时,就关掉,否则再也别玩了!”

  每次说完这些话,有多少家长真正实施了惩罚。

  最后小孩就认为,你就是说说而已,不会打我,便更加肆无忌惮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看,惩罚的心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条件反射。

  在条件反射中,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匹配,其间隔时间越短,往往效果越好,立即给予相应的惩罚,因为此时此地此事的行为得到的惩罚,往往给孩子最强烈的印象。

  最后,父母对孩子要严爱并重。

  严能升威,爱能亲人。严和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父母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孩子才会对父母产生足够的信任感和敬重感,才会乐意接纳父母的教导。

  父母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问题,不能过分苛责,更不能把自己儿时未达成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希望自己的闪光点被老师或家长看见。有些在学校或是家里表现调皮的孩子,或多或少是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不要过多得强调邻居家的孩子怎样怎样,这只会大大地挑起孩子的嫉妒心。

  教育孩子,任重而道远。惩罚可以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鞭子,但切不可成为伤害孩子心灵的利剑。掌握科学的惩罚方式,适当把控惩罚的度,这是亲子关系至关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