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 百文网手机站

我眼中的苏东坡作文

时间:2022-03-07 18:48:27 好文 我要投稿

我眼中的苏东坡作文

  导语: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苏东坡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眼中的苏东坡作文

  我眼中的苏东坡作文篇1

  若有人问我,最欣赏最喜欢的古代诗人是谁?我必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北宋苏东坡是也!”苏东坡放在今天,一定会有许多微博帐号吧:画家、诗人、美食家、服装设计师、佛学研究者。

  我爱苏东坡,是因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是因为“遂令冷看世间人,昭我湛愁心不起”的坦荡;是因为“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的不附权贵;是因为“老夫作罢得甘寝,卧听墙东人响屐”的随遇而安。

  我爱苏东坡,是因为我垂涎于他的自创美食“东坡肘子”、“东坡肉”、“青菜东坡汤”……那道“东坡肉”一定是当年杭州西湖酒店的招牌菜式吧?在那个年代,因为猪肉极贱,“富者不屑吃,贫者不解煮”,苏东坡一直引为憾事。于是乎,他用水煮过四方块的五花肉,砂锅文火煮上数小时,配上姜片,撒上花椒,淋上绍酒,佐以酱料,几道工序下来,浓香四溢,引人驻足。杭州人趋之若鹜地效仿,“东坡肉”随之广泛流传。相比之下,他最得意的那道“东坡鲤鱼”做工就考究多了!两斤多的鲤鱼,剖后,洗净,擦盐,肚里塞上刚采摘的新鲜菜心,然后下油锅炸至外焦里嫩,再放上几根葱白,五分熟后加高汤煮上,放作文入姜片,出锅时再浇上萝卜汁,黄酒。他还想出桔皮煮鱼以去腥味的方法。这道“东坡鲤鱼”荤素搭配,老少咸宜,真是又养胃又健身。如此,他又成为美食界的泰斗人物。

  我爱苏东坡,是因为他不仅仅有能屈能伸的品质和笑看艰难坎坷的精神,更因为他心怀慈悲,不吝施舍。弃官归隐,寄居农村乡下,苏东坡一家老小仅靠几亩薄田耕作度日。他依旧发起成立了“救儿会”。捐款买米、买布、买棉被送给村里贫困的孕妇,让他们可以平安生产,生活。流放平瘠的海南岛,他又开始研制草药。他寻找到荨麻治疗风湿关节疼痛的方法,免费给当地因湿热生出病症的穷人。他还顺手研制了“土药膏”,让那儿的农民不再因气候导致皮肤皲裂。这款物廉价美的药膏至今仍是不用广告,但热销海外的美容佳品。

  一千多年以来,苏东坡呈立体状的呈现在各个史料记载中,对他的描述也众说纷纭。但他的幽默、睿智,他的天真、淳朴,赤子之心,是没有人可以否定的。他的一切似乎都顺乎自然,亦庄亦谐,不加隐晦。尤如他自己的诗作“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我想,风光霁月如他,总是会让后人敬仰观看,细细体会和琢磨吧!

  我眼中的苏东坡作文篇2

  梦回北宋。道中遇雨,但见一人,目光深邃,丰神俊朗,竹杖芒鞋,不觉风雨,谈笑自若。诧异间,恍然大悟,他就是苏轼!

  在我眼中,苏轼是天资聪颖的,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他21岁随父进京赶考,他的文章令大文豪欧阳修称赞。继而金榜题名,步入仕途。想想看,刚过弱冠的他能一举成名,这是何等的聪慧啊!

  我眼中,苏轼是文采飞扬,豪放不羁的'。初入仕途,年轻气盛的苏轼锋芒毕露,因为与当时主张变法的朝廷重臣王安石政见不同,先后被迫流放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知州。当时苏轼虽遭贬,但也不忘远大抱负,每到一处,就为当地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可是拥有济世之才的苏轼怎甘于做一个小小的知州。在一次醉酒之后,挥毫宣泄,却因此卷入“乌台诗案”。虽然死里逃生,但又一次被贬到黄州。这时的苏轼开始反思了,他抛开官场,抛开世俗,将自己放逐于山水之间,从而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篇章,而他面对困难时的乐观豁达,从容潇洒更是给世人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在我眼中,苏轼是一生沉浮却有坦然从之的。元祐元年,久经坎坷的苏轼再次回到朝廷,性情刚直的他却耐不住官场的禁锢,毅然辞官,请求外放。他拿得起,放得下,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他也能潇洒的吟唱“大江东去”。

  只可惜天妒英才,新党又重新执政,对早已不问政事的苏轼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这无辜的文人知道数年之后才得以昭雪,却不幸病逝在回朝途中,这个旷世奇才永远闭上了眼睛,不必再理会世俗的纷争。

  苏轼在政治道路上一世坎坷,在情感路途中也不尽人意。

  一贯豪放豁达的苏轼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他一生有三个女人为伴,他的第一任妻子名叫王弗,15岁时嫁给苏轼,她的善良与聪明能干,伴苏轼顺利的步入仕途,可却在11年后,带着苏轼的爱与牵挂离开了人世。四年之后,苏轼才续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她温柔贤淑,伴他经历了26年的风风雨雨,最后也离他而去。无依无靠的苏轼在人生最低落的时候,遇到了出身卑微却善解人意的舞女王朝云。她成了苏轼孤独失意岁月里的解语花。然而34岁的朝云也是先他而去了。从此,这人世间的一切都化为了孤独,多情的苏轼只能与凄冷的月儿为伴了……

  苏轼的一生可谓曲折多难,但他本人却并不消极。即使官场乌烟瘴气,也掩不住苏轼的光芒万丈;即使世俗再浑浊不堪,也污染不了苏轼的白衣胜雪;即使人生再坎坷艰难,也打不垮苏轼挺直的脊梁;即使死神再无情,也带不走苏轼情深似海。

  我喜欢苏轼的词,更喜欢他融于词中的气度品格。他既有柳永的柔情委婉,也有辛弃疾的豪迈直爽;他既有李白的豁达潇洒,也有杜甫的济世情怀;他既有陶渊明的冲淡自然,也有范仲淹的远大抱负。

  我想,苏轼这落寞的文人,其实并不落寞,因为他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我眼中的苏东坡作文篇3

  从小就读苏轼的诗篇,但自以为了解还是甚少。

  在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还是觉得很不了解,人无完人,但所有材料都一致指明,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优秀得让人产生敬意,直至有些畏惧。我固然可以用很多很多华而不实的词来装扮他,使人更不理解他,但这是很没有意义的,在搜索了许久后,我决定读一读别人眼中的东坡,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苏轼——一个人。

  其实“苏轼”这个名字我就很喜欢。总是有一种大家风范的味道。

  他是一位诗人,终其一生,他写的最多的也是诗。他的诗随着年龄的增大有变化,从豪放到婉约,再从婉约到豪放。但他终究,从他的本心来看,是一个率兴而为的人,比如我还不识几个字时就会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那种波澜壮阔的豪情,显现出了苏轼的一种奇才,这并不代表他不努力,小时侯由于父亲苏洵的刻苦努力,使苏轼耳濡目染,只有二十一岁的他便考取了进士第二名,他本是应考得第一的。他的诗词与同一朝代的李清照形成鲜明的对比,何尝不可以说此二人性格也是如此,苏轼牢记着忧郁不可以当饭吃,抑郁多了,会把自己逼疯的警句,成为宋朝,特别是后期,少有的乐天派。

  在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不禁感叹北宋神宗年间朝廷的混乱,黑暗。其实主要是王安石不停在变法惹的乱。看着这些尔虞我诈就足以让人头痛了,苏轼竟还写了一些反对新党的诗,结果很自然地就被找个借口捉进监狱了。后来又被不停地谪迁,来到了杭州。从此我对王安石感觉极坏。

  不过人家毕竟是苏轼,被贬到哪就玩到哪。在杭州为官的时候,不但疏浚西湖,把挖出的土建造了“苏堤”,还经常泛舟西湖,享尽欣赏美景之乐。常与黄庭坚,佛印和尚开玩笑,先不断其真假。其中实有一例另人捧腹,摘录如下:

  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

  苏轼有时候开玩笑也会开得过头,也会刺到某些人的痛处,但大部分人还是真心钦佩他的,以至于他被谪迁到哪,哪里的官员百姓会尽可能地帮助他。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李定等人如何对待苏轼,苏东坡从未恨过一个人,最多只是不喜爱而已。在他看来,恨一个人代表自己的无能与懦弱。在他的这种观点下,一些“坏人”试着改变自己“坏”的身份。当然这也使他自己少受一些苦。可谓是利人利己了。

  很有意思的是苏轼与高俅的关系。高俅是《水浒》里最大的反面角色,差不多有点“恶贯满盈”的意味了。而实际上是苏轼向当时还是太子的宋徽宗推荐的高俅,使得高俅平步青云,官升的非常快。且不说这对梁山起义有什么后果。后来苏轼去世后,高俅对苏轼的子孙可算是报恩了,这一点高俅做的还是不错的。苏轼是爱才如命,但他接触,推举的人中,很少有人会不去害他,更不要提回报了,可苏轼依然过他安安稳稳的日子,后被贬到海南,仍旧是陶潜一般的田园生活。有言道“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尽管如此,他仍宽以待人,让人实在佩服。

  匆匆几行。似不可述尽我心中东坡形象,他既才华横溢,又很幽默,很豪放。更多的是他一种处世不惊的宽阔心胸。不管他被贬到哪里,他还会用他微笑风趣的心看着一切。

  我眼中的苏东坡作文篇4

  苏东坡何许人也?不说国人对他的评价,法国《世界报》评选全球范围内的“千年英雄”,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诸领域,选出二十位,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个有才华的乐观的人。

  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全能文艺家,诗、文 词、书、画 都有杰出成就,在文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仁宗至和二年,弱冠之年的苏东坡进京应考,顺利地通过了初试。最为关键的殿试,当时才二十岁的苏东坡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因主考官欧阳修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将其改作了第二名。苏东坡的惊世美文获得众人一致击节叫好。欧阳修曾当众对同僚高声叫道:“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并对自己的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因为我就读的苏坡小学是因苏东坡而得名,所以老师教给我们很多苏东坡的诗句。除了课本上的《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等,我还读过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诗句,更有他留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等等等……这些作品流传千年,照亮了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夜空!苏东坡的书法和绘画也是造诣颇深,他的《枯木怪石图》曾受到米蒂的称赞:“子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不仅如此,苏东坡的乐观也是令世人惊叹。

  公元一零八四年到一零九九年的十年里,苏东坡的官宦生涯极不安定,四处奔波。最终被以“讽斥先朝”的罪名,将苏东坡贬至英州。在苏东坡还未到达贬所之时,又下调令,贬至更为遥远的惠州。一千五百里的路途,从中原走到岭南,实在是未卜之旅。他把家属交给弟弟子由,只与朝云和两个小儿子一同前往。

  惠州的生活十分艰苦,苏东坡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竟悠然自得,酣然入梦,一觉睡到大天亮。惠州这地方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每日来拜访苏东坡的朋友络绎不绝,大家真心相待,其乐融融,甚至苏东坡在此还学起了酿酒。

  他的这种状态令那些迫害他的小人们大感意外,恐慌不已。他们决定变本加厉,将苏东坡贬至海南岛上的儋州……

  儋州是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对于六十四岁的苏东坡来讲,是非常难挨的。夏天炎热潮湿,秋天又多狂风暴雨,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面对无医无药的处境,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随遇而安的苏东坡又找到了新的乐趣,他开始采摘草药,研究起医学来。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有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无论在黄州还是惠州、儋州,在庄稼已然种上,无金钱财务的烦心,他开始享受每一个

  日子给他的快乐。所以在多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没有被忧戚悲惨所压倒,也没有沉溺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他既不像柳宗元那样在贬地抑郁而死,更不像韩愈在贬逐的重压下希求宽恕。他在艰难中乐观的活下来,安土忘迁,把贬地当作第二个故乡。

  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乐观开朗的苏东坡,真是千古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