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教学实录

时间:2023-10-31 09:07:38 德燊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山海经》教学实录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海经》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海经》教学实录

  《山海经》教学实录 1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山海经》,可不要小看这本书啊,它素有“天下第一奇书”的美誉,书中有许多神秘奇异之图。(手持一本《山海经》向学生展示书中插图)有意思吧!想拥有一本吗?

  生:想!

  师:鲁迅小的时候和大家一样,也渴望能拥有一部《山海经》,那他的愿望是如何得到满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板书: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是谁?

  生:鲁迅(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对《山海经》这部书已是略知一二了,那阿长又是谁呢?请大家浏览课文并筛选出相关信息说一下阿长的真实姓名、外貌和家庭情况。当然了,大家还要注意掌握一下生字词。过一会,我们看谁能把阿长的情况介绍得全面准确,把生字词掌握得扎实牢固。开始!

  学生浏览课文,完成相关任务。

  师:先来看一下我的“非常7+1”,八个字词。

  (学生读卡片上的字词)

  师:掌握得非常好。那再来看一下阿长的基本情况,她的真实姓名是什么?

  生:叫做什么姑娘的,祖母叫她阿长,鲁迅叫她长妈妈,憎恶她时也叫她阿长。

  师:反正绕来绕去,她就没有一个真实的姓名。那我就有一个疑问,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为什么阿长在这个世界是走了一遭,连个真实的姓名都没留下?

  生思考后回答:没什么人记得她,普通卑微,不被人重视。

  师:其实,在鲁迅的作品里这是常见的现象。比如阿Q,一听我们就知道这不是一个真实的姓名;再比如孔乙己,听着倒像是个人名,但实际上这也仅仅是一个绰号而已。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普通得、卑微得连个名字都没有。阿长的外貌和家庭情况文中倒是有所体现,谁来说一下?

  生:有一个过继的儿子;青年守寡的孤孀。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了一下阿长的家庭,通过介绍我们知道阿长是一非常不幸的人。谁来说一下她的外貌?

  生:她生得黄胖而矮。

  生:生得不好看;颈子上有许多炙疮疤。

  师:由此,你可以推测到阿长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生:经过了战争年代。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颈子上有许多炙疮疤。

  师:炙疮疤是生病时留下来的,不是战争的伤痕。

  生:非常贫穷,靠当保姆来养家。

  师:对,若是很富有可能就雇保姆而不是当保姆了。推测得很有道理。文章开头说:“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那今天,大家也不妨“阔气”一把,假如你也要请一名保姆,你愿意聘请阿长吗?为什么?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依据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开始。

  生读课文

  师:愿意聘请阿长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相当多,看来阿长还是很有人缘的。不愿意的请举手。

  师:也有一部分同学不同意,那我们先来问问同意的同学吧,你为什么愿意?

  生:阿长给我讲故事,还给我买书,对我很关心,我觉得她很好。

  师:阿长买了什么书?

  生:三哼经

  师:也就是刚才我们看的《山海经》。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部分包含着深情,写得确实精彩。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19到29段,读完后,我找同学来回答一个问题,只有读得认真才能答出问题,只有读得仔细才能答得精彩。开始!

  生读

  师:谁能告诉我,阿长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能回答吗?

  生:不能,文中没写。

  师:那我们不妨再现一下阿长买书的过程,假如你是阿长,(指定一名学生)你走进了一家书店,售货员就要问你了:“请问你要买什么书呀?”

  生:我买“三哼经”。

  师:“三哼经”?稀奇,没听说过,你到别处去看看吧!于是你(指名学生)又走在了大街上,东找找西找找,终于又找到了一家,售货员还是要问呀,请问你要买什么书?

  生:三哼经。

  师:“三哼经”?我们这里只有《三字经》,没有“三哼经”,您到再到别处问问吧。(稍顿)看来,仅凭“三哼经”这三个字是买不到书的。于是阿长就得想办法,谁来给阿长出出主意?

  生:阿长对售货员说:“我要的书里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在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师:真聪明!通过书名买不到可以描述书中的内容。大家不要认为阿长什么都不知道,她对《山海经》还是有所了解的,不信请看第22段。注意听我读,听听我读得有没有问题。(师读,故意删掉“太”“连”“向来”“都”。)我读得有问题吗?

  生:没说“连”字。

  生:没说“太”“都”。

  生:没说“向来”。

  师:我觉得去掉这几字我觉得没什么影响啊,谁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我认为只有加上这几个字才能表现出鲁迅对《山海经》的渴望。

  师: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这一点?

  生:“太”字

  师:对,“太过于念念不忘了”。

  生:“向来”、“连”字能表现出阿长对我的关爱。

  师:对,阿长很热心。

  生:“都”字说明鲁迅对《山海经》很了解。

  师:很有道理。作者也是终于找到了一个倾诉的对象,把心里所有的心事都对她说了。阿长肯定也细细地记着迅哥的话,于是当她走进书店买书时她就可以向售货员描述书中的内容。售货员听后,可能会说:“有这么一本书吗?我找找看吧!”找来找去没有找到,(指一名学生)这本书到底有还是没有呢?

  生:有

  师:你不想难为阿长了,那就有吧!于是阿长终于得到了这部书,那阿长会有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于是阿长一见到迅哥儿,就将这书递给了他,高兴地说——

  生齐读: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师:我觉得,高兴之中还颇有些自豪啊!我们再尝试读一下。

  生读

  师:读得很有韵味!——这本书质量如何?

  生: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怀,眼睛是长方形的。

  师:那这样一本书,鲁迅为什么还称之为“最为心爱的宝书”?

  生:因为鲁迅太想得到这本书了。

  师:对,她满足了我的愿望!有道是“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书虽粗拙,但它饱含着阿长对我的爱。正是体会到了这种爱,所以当迅哥接过这本书的时候,引起了他心中极其强烈的反应。让我们齐读25、26段。

  生读

  师:大家读得很通顺,但我觉得大家还没有读出迅哥的惊喜和震憾,大家是否可以在第25段合适的位置加入一些语气词来表现那种惊喜?大家尝试一下。

  生: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哇!真得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师: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一个最不可能的人完成了我最大的心愿,于是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板书:新的敬意)既然有新的,那肯定就有旧的了,请大家浏览13—17段,说说幼年的鲁迅在什么时候还对阿长产生过敬意?

  生:阿长为我讲长毛的故事。

  师:大家对这一部分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听了长毛的故事就产生了敬意?

  师:阿长说,只要她站在城头上,炮火就放不出来了。这可能吗?同学们觉得,这表现了阿长怎样的特点?

  生:舍已为人

  师:是自愿去的吗?看来你对这个地方的理解还存在一点问题。

  生:阿长有些迷信。

  师:我们认为阿长的讲的长毛的故事不可思议,实际上,据一些文献记载,在中国的明清时期,无论是官方军队还是农民起义的军队,都曾有人相信,将妇女或将她们的尸体置于城墙上,以此可以产生魔力,防止攻城者的炮火!由此,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纷乱无序的、缺乏安全感的生活,更看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的屈辱与恐惧。当然,童年的鲁迅是认识不到这一点的,他反而认为阿长有“伟大的神力”,并对阿长有了“特别的敬意”。(板书:特别的敬意)但这种敬意后来就完全消失了,变成了“严重的诘问”,(板书:严重的诘问)这又是为何?

  生: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

  师:阿长做过一些我不喜欢的事,怪不得刚才还有一部分同学不愿意聘请阿长做自己的保姆。请大家浏览3—12段,说说阿长还有什么缺点。

  生:睡觉的时候会占很大的空。

  师:有一个很形象的.字

  生:“大”字。

  师:多么有表现力!对于睡相的问题,鲁迅的母亲是怎么说她的?

  生: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师:说得多委婉呀!什么意思?

  生:让阿长给我腾出点地方来。

  师:阿长改了吗?

  生:没有

  师:这实在是无法可想!(板书:无法可想)谁再来说?

  生:说话切切察察。

  生: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师:爱打小报告,这样不好。

  生:知道许多规矩

  师:最烦琐的是什么?

  生:吃福橘。

  师:这一部分写得很详细,作者把吃福橘称之为“元旦辟头的磨难”。我们浏览7—11段,来看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磨难。

  生浏览看课文

  师:有一个地方,我感到奇怪,“第二天(我)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为什么阿长能把时间拿捏得这么准?

  生:阿长认为这件事很重要。

  生:肯定是阿早已在我的床前等了很长时间了。

  师:有道理!阿长也不轻松啊,你看,她先是极其郑重地交待,而后又是惶急地等待,最后又欢喜地笑将起来并准确地将福橘塞到了我的嘴里。阿长信神,重运气,在那个年代,冥冥中的神灵或许是唯一的一种安慰,一种寄托。她的愿望是朴素而美好的,只不过是……

  生: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师:但是当时,作者是感到不耐烦的。(板书:不耐烦)至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批评阿长还是怀念阿长?

  生:是怀念。

  师:既然是怀念,为什么还写了她这么多的缺点?

  生:欲扬先抑的手法。

  师: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阿长无名无姓,无丈夫,无儿女,孤苦无依,但从本文来看阿长是善良的、朴实的,是有情有义的,是富有爱心的。我们不知道阿长在告别人世的时候是什么情形,但今天,我很想给阿长写一幅挽联,我想了一句上联,“无名无姓无家庭”(板书),大家能否对出一个下联?

  生:有爱有亲有真情(生鼓掌)

  生:有爱有情有关怀(生鼓掌)

  请两名同学把对联写在黑板上。

  师:我想,假如阿长泉下有知的话,她肯定会对我们的对联感到满意,因为我们写出阿长的特点;假如鲁迅先生泉下有知,他肯定也对我们写的对联感到满意,因为我们写出了鲁迅先生的心声。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先生不也是深情地呼告吗?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师: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长妈妈的魂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鲁迅先生的魂灵!下课!

  《山海经》教学实录 2

  多媒体展示《山海经》图片

  师: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师:假如是你,你有哪些想法?

  生:渴望

  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示一下

  生:渴慕

  师:文中的“我”如何渴慕?

  生: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生:念念不忘了

  师:自己能买到吗?

  生:好像没人关心

  生:家里书店远得很

  师:谁把这件事记在心里呢?

  生:阿长

  师:想像一下阿长是怎样买来《三哼经》的'呢?

  生:老板听不清她说些什么

  生:别人取笑她,遭遇白眼

  师:阿长买《山海经》的动机是什么?是巴结吗?

  生:不是巴结,而是源于对“我”的爱

  师:从阿长身上我们看到哪些闪光点?

  生:朴实 善良乐于助人

  师:儿时的我敬意她的行动,中年的我敬意她的品质。

  师:这朵(儿时的)朝花悄悄地开放了,大家想像一下这是一朵怎样的花

  生:不是大红大紫,但很朴实

  师:还是什么样的花?

  生:不引人注意,可一旦绽放,就让人喜欢

  生:有点像荷花

  师:阅读就是发现,就应有自己的感悟

  生:像白兰花

  生:薰衣草,香味特别浓

  师:像无花果

  师:现实的残酷,让中年的“我”回忆童年时的阿长,感到倍加温暖

  多媒体显示本文写作背景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老师示范朗读最后一段

  生: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多媒体重现板书

  阿长的由来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节

  讲故事

  种种规矩

  迷信善良

  伟大神力 无知淳朴

  谋害隐鼠

  给我买《山海经》

  师:总结全文,朗诵自创对联一副(多媒体显示):上联:琐琐碎碎一辈子下联:真真切切一世情 横批:可怜可敬

  师:布置作业

  《山海经》教学实录 3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事先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这篇课文,有一位同学阅读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文中作者对阿长的称呼为什么会有三种?先请大家找一找看看是哪三种。

  生1:“我的保姆”“长妈妈”还有直接称呼“阿长”

  师:很好。先让我们来休会一下叫“阿长”时的情形。谁来说说称阿长为“我的 保姆”时,文中的“我”是一种什么身份?

  生2:主人,或者说是一位少爷。

  师:不错,在儿时的“我”的最初印象中把她当保姆看待的时候,“我”对她的情感是怎样的?

  生3:那时“我”对阿长的情感是“实在不大佩服”她,甚至还有些讨厌。

  师:能说说原因吗?

  生3:书中说她喜欢切切察察,就是搬弄是非,睡相也不好,还要讲许多的规矩。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阿长呢?

  生4:我觉得她没有文化。

  生s:我觉得她粗俗,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

  师:面对这样一个粗俗、无文化的阿长,“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但是时阿长的情感一直是这样吗?有没有发生改变?请大家谈一谈。

  生6:“我”对她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在听到阿长讲长毛故事之后,“我”对阿长有了“敬意”。

  生7:当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我”对阿长也产生了“敬意”。

  师:这两处所表达的敬意一样吗?

  生8:应该是一样的。以前不佩服她,在听到阿长讲长毛故事后,看到阿长买来《山海经》后,就佩服阿长了。

  生9:不一样。在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文中说“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敲意”,这里的“新”宇说明和听长毛故事后的敬意是不一样的。

  生8:这个“新”宇可以理解为更深刻的意思,就是产生了更深的敬意,为什么不

  师: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出根据,而且还细心地找出关键词浯进行分析。我们先不下结论,再休会一下“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一句话的意思。大家看,这个“敬意”前面还有什么修怖词浯呢?这些修怖词浯有什么作用呢?

  生10:前面有“有一时”,还有“空前”。“空前”说明这种敬意“我”以前从

  未有过,而“有一时”是指这种敬意是一个阶段的,是暂时的。

  师:分析得太好了。文中有一处交代了这“一时敬意”的结局,谁能找出来?

  生u:“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生稍作停顿)哦,我知道了,这种“敬意”与阿长买《山海经》所产生的'“敬意”是不一样的,因为前面的那种“敬意”已经消失了,后面产生的“敬意”肯定是另外一层意思。

  师:你的思维很敏捷。在阿长讲了长毛故事后,作为小孩的“我”惊异于她有这样伟大的神力是很自然的,但这种“敬意”是小孩因为无知好奇而产生的惊砑,因此作者说这种“敬意”是“特别”的。在后来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我”产生了“新的敬意”,这种“敬意”才是一种真正的敬佩之惜。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12: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辜,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师:买一本书就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大家会不会觉得有些夸张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在“我”的眼里《山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吧,《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小孩子肯定喜欢看

  生14:《山海经》不但有趣,给我买来的《山海经》尤其珍贵。

  师:请大家根据课文再想象—切。(学生思考了片刻)

  还非常难得,“我”到处搜寻也没得到,所以阿长

  生15:阿长走了许多路,跑了几家店都没结果。最后她来到一家店,问:“店家,有‘三哼经’卖吗?”店家一听莫名其妙,“‘三哼经’?没听说过。”阿长恳求道:“再看看,有许多画儿的。”店家找了一通,“给,只有《山海经》,没有你说的‘三哼经’,买不买?”阿长想了想,先买来再说吧。于是,阿长买下了《山海经》。

  师:老师为你丰富的想象所折服。我想你确实体会到了阿长所经历的艰辛。她的确有别人做不到她却能做到的神力。这种神力的产生只可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她对哥儿的一一

  (学生异口同声:爱!)

  师:是的,这就是爱的力量,只有如此休会,我们才明白面对《山海经》“我”会有如此的震撼一一“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才会知道“我”为什么会全身震惊,那是因高兴而颤抖。文中的“我”深刻感受到了阿长对自己的爱,到此“我”对阿长的情感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很显然,阿长买回《山海经》是使“我”情感发生变化的关键。那本文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山海经)》呢?

  生16:在这件辜之前还写了阿长的许多事情,这样拟题概括不了文章的内容。

  师:不错。但理由还不充分。请注意,把这个“与”宇放在阿长和《山海经》间作者有什么用意呢?

  (学生思考,稍后,有人回答)生17:好僳说阿长和《山海经》有些相同的地方。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请继续思考:阿长和《山海经》对于“我”来讲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18:(顿悟)对“我”来说阿长和《山海经》在“我”人生路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师:作用相同吗?

  生18:应该不相同,要是相同就可以把题目直撸叫《pq长》或者叫《山海经》了。

  师:确实《山海经》对“我”的帮助大家一目了然,但是要想知道阿长在“我”人生中的影响,我们先要来看看阿长的真正为人。大家能不能根据她所做的其他事情,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对她做个评价呢?可以相互交流一7

  (学生讨论)

  生19:吃福橘这个片段中写阿长神情很郑重,还有惶急,实际上是表现了阿长为我们大家祝福的真诚,体现了阿长很爱“我”。

  生20:阿长教“我”一些规矩,好僳是在教育“我”吧。

  师:那阿长给“我”讲荒诞的长毛故事也是在教育“我”吗?(停顿)她为什么不给“我”讲一讲太平天国的历史呢?如果这样那该多好啊!

  生21:阿长没有文化,她不懂这些。

  师:是啊,她见识有限,头脑中只有这些道听途说的故事。不用多说,叫“我”吃福橘、守规矩,不正像一位爱子之深的慈母的唠叨吗?讲长毛的故事和儿时听妈妈讲“狼外婆”的故事有什么两样呢?看来阿长不但照顾“我”,还自动承担了一份教育“我”的职责,虽然她做得不太好,但是那样的尽心尽力。再看看“睡相不好”个片段仅是为了表现阿长的粗俗吗?(稍停顿)请大家看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当“我”的母亲委婉地指出阿长睡相不好,影响了“我”的睡眠时,阿长的反应是“她不开口”,大家想过没有,她为什么不开口?

  (学生没想到老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时部沉默了)

  师:没关系,我们来帮阿长回答好吗?想想可以有哪些回答?

  生22:可以这样说:太太,我没有影响哥儿的睡觉。也可以这样说:太太,我一定记住您的话,下汝不敢了。

  师:分析一下这样说话的人可能有什么特点?

  生24:第一种在狡辩,很无赖,第二种显得很世故、圆滑。

  师:是呀,可是阿长不是这样的人,所以她不开口。她为什么不说这些话呢?

  生25:因为她知道自己改不掉这个毛病。这是一个很实在很朴实的阿长。

  师:是的,就是这样一位实在、毫不做作的阿长给了“我”最真挚的爱。当“我”感受到这份爱的时候,是以怎样的身份称阿长为“长妈妈”?这个称呼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26:是以儿子的身份这样称呼,包含了对长妈妈的敬爱之情。

  师:可见阿长以她的淳朴善良、真诚的爱影响着“我”,也可以说教育着“我”,所以说她在“我”人生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位多么淳朴善良的阿长啊!当然结尾处还写到她的孤寡穷苦。一生穷苦、善良淳朴,这实在是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带着这种理解,哪位同学说说结尾处作者为什么直呼长妈妈为“阿长”?

  生27:这是把长妈妈当做普通的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师:不错,作者看到了阿长身上所具有的劳动人民最本质的品质:淳朴善良,并且对她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让我们带着无比的怀念来吟咏文章的最后两段吧。

  (学生深情地读着)

  师:能不能告诉老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

  生28:我感觉到作者在文章中包含的情感很丰富,有时像慈母一样的阿长的敬爱、怀念之情,还有时间长这样的劳动人民的熟爱和同情。

  生29:开始读课文觉得阿长粗俗,没有文化,后来知道了阿长原来是那样的淳善良,那样爱“我”,这篇文章的表达不是直播的,好像拐了弯。

  师:对,不是平铺直叙的,是曲折的。行文一波三折,作者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把本文丰富的内容串联起来,又运用了韵味无穷的浯言,使得这篇散文平实而又深刻,凝练而又丰富。同学们,当你们再面对散文的时候,是否也尝试着从浯言、情感、结构这三点去加以揣摩和欣赏呢?这节澡就上到这里,下课。

  《山海经》教学实录 4

  师:有人曾这样评价过一位作家:“人们只看到他横眉冷对的斗士模样,可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涌动着一股爱的热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说的是谁吗?

  生(齐):鲁迅先生!

  师:没错。当鲁迅先生回忆起自己童年的保姆阿长时,胸中炽热浓厚的真情便顺着笔尖流淌而出,凝聚成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

  (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归纳:鲁迅先生回忆了哪些与阿长有关的事情?

  (生标注自然段,开始默读课文。用时约5分钟。)

  师:好,大家都已经通览了全篇。哪位同学想成为这堂课的第一个发言者?

  (生左顾右盼,有几位学生举起手来。)

  师(微笑鼓励):好,有请这位“开创者”。

  生1:我觉得这样归纳比较好:介绍了阿长名称的来历、喜欢切切察察、“大”字型的睡姿、元旦的古怪仪式、讲长毛的故事和送“我”《山海经》。

  师:好的。请坐。大家觉得他回答得怎么样?

  生(杂):好!挺好的!

  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老师也和大家看法一致。

  (屏显。)

  回忆长妈妈:名称的来历、絮说的毛病、占地的睡姿、繁琐的规矩、长毛的故事、买书的经过。

  师:大家认为最让鲁迅先生难忘的是哪件事?

  生(齐):买《山海经》!

  师:请同学们自读19—26自然段买《山海经》的部分。让文字重现那难忘的一幕。

  (生自读。用时约2分钟。)

  师:嗯,大家读得很投入,应该能与文中的小鲁迅感同身受了。那么,在买《山海经》前后,“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生纷纷举手。)

  师:好,请你来说。

  生1:“我”听远房叔祖提到《山海经》,就念念不忘。很“渴慕”,阿长为“我”买到了《山海经》之后,“我”感到“全体都震悚起来”,特别惊讶。

  师:你能抓住课文中描写心情的关键词句,很好!请坐。绘着奇异图画的《山海经》在“我”的心里埋下一颗渴慕的种子,而阿长则奇迹般地将惊喜带到了“我”的面前。

  (屏显。)

  得书之前:渴慕;得书之时:惊喜。

  师:鲁迅先生最擅长用精炼的文字来传情达意。请同学们找出能体现“我”对书的渴慕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勾画语句并朗读。用时约1分钟。)

  (屏显。)

  读出渴慕。

  师:好。让老师欣赏一下你们优美的朗读吧。请你来试试。

  生1:“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师:书的内容有趣吗?

  生1:都是些奇人怪兽,有趣。

  师:谁来点评一下她的朗读?

  生2:她重读了几个副词,表达了“我”没有办法买到书的那种无奈和失落。

  师:朗读和点评得都很出色啊。请坐。

  生3:“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师:能用一两个成语来形容这种感受吗?

  生3(略思索后):寝食难忘、日思夜想。

  师:很好。请坐。我从大家的朗读中,听出了小鲁迅对《山海经》的浓厚兴趣、寻书无果的沮丧、念念不忘的渴慕——真可谓“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啊。

  (板书:书——渴慕 惦念。)

  师:当这本令“我”朝思暮想的书终于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又惊又喜。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25自然段,去体会那瞬间的震撼。

  (屏显。)

  品出惊喜。

  (生齐读课文。)

  师:嗯,有些喜悦的味道,但还不够强烈。大家再试一次,好吗?

  (生再读,有显著进步。)

  师:很好,很好。得书之喜,溢于言表。那么,“震悚”之“惊”,又来源于何处呢?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

  (生热烈讨论。用时约2分钟。)

  师:好,请各小组派出代表交流和切磋。

  生1:“我”之所以会那么震惊,是因为“我”原先认为没有机会买到《山海经》,几乎放弃了。现在忽然得到了,有点难以置信。

  师:嗯,有道理。请坐。

  生2:我们小组认为,不仅是因为书,更是因为人。“我”根本没想到阿长能买到《山海经》。她不识字,连书名都错念成“三哼经”了。然而,“我”翻了翻,果然是那本书。阿长竟然买对了,所以很惊讶。

  师:嗯,这个小组书读得很细致,发现阿长居然凭借“三哼经”这样一个模糊的读音,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生笑。)

  生3:我们小组同意第2小组的看法,但还有些补充。课文第26自然段写道:“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也使“我”震惊。

  师:别人和阿长一样为“我”尽心尽力找书了吗?

  生3:没有。“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师:那个称我们为“小友”的老人肯帮忙吗?

  生3:“他是很疏懒的。”

  师:在所有人都毫不在意之时,阿长却实现了“我”的愿望,可见她对“我”是多么关注和关心。然而,“我”之前对待她的态度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第22段。老师先来示范读给大家听。

  (师范读第22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从重读的几个副词中,我们读出了“我”对阿长的——

  生(杂):轻视、厌恶、冷淡、不以为然……

  师:果然“团结就是力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探究出了“我”震悚的原因:“我”一直厌烦、憎恶阿长,却忽然发现阿长是全心全意关爱着“我”的,“我”能不受到震撼吗?让我们齐读23—26自然段,感受阿长对“我”朴实真挚的爱,以及“我”对阿长的肃然起敬。

  (生齐读。)

  师:我想,不仅是小鲁迅发生了转变,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应该也受到了感染。我们配合起来,再读一遍,好吗?

  (生齐读。)

  师:那伟大的神力,其实并不玄妙,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内心最朴素的情感,但这爱确实是伟大的,它让鲁迅先生铭刻一生,以至在46岁那年还要写文纪念。

  (板书:人——关爱 难忘。)

  师:下面,我们推荐一位同学,再次朗读这篇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

  (学生们很快达成一致,推举出了一位女生。)

  师:让我们在她优美的朗读声中,融入那段人间真情。

  (该生朗读第23—26自然段,音色清亮,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生鼓掌。)

  师:回忆着阿长与“我”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她买来书时慈爱的笑脸又浮现眼前,那熟悉的声音“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还回响在耳边……但,阿长却已不能再陪伴“我”的左右了!

  (屏显。)

  诵出感念。

  (板书:情——感激怀念。)

  (师范读第30、31自然段后,生齐读该段。)

  师(如泣如诉地):一个不幸的孤孀,把她的爱无私地传递给了“我”。如今,我遥望着她的坟头,抒发出最深情的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师生共同朗读,将结尾抒情反复强调,将感情推至最高潮。)

  师:一本小小的《山海经》,让“我”感受到了长妈妈爱的温暖。其实爱很简单,它就在我们身边。大家能说说你亲身经历的真情小事吗?

  生1:记得一个周日的早晨,妈妈骑车送我去辅导班上课。那天风很大,妈妈骑得很艰难。骑着骑着,她忽然停下来,去为我买早点。我原本还在为周日不能睡懒觉而抱怨,但在那一刻却开始自责,觉得妈妈真的为我付出了很多。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是个懂事的孩子。

  生2:有一次我坐公交车,看到一位衣衫破旧、身上还散发着汗酸味的民工模样的人。当车上上来一位盲人时,其他衣冠齐整的年轻人都没有任何反应,那位民工模样的人却立即把位子让给了盲人。他的行为让我很感动。

  师:是的。他和阿长一样,是卑微、平凡却值得我们尊重的人。爱,需要去发现。这样动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等待着我们去寻觅和倾听。最后,老师以自己写的一首小诗来结束本课。

  (屏显。)

  爱,是妈妈手中的红雨伞,为我撑起一片漫步的晴空。

  爱,是老师指间的白粉笔,为我画下一道奔跑的轨迹。

  爱,是同学肩上的黑风琴,为我谱出一支跳跃的歌曲。

  师:爱,是不能忘记的。让它汇成一股清泉,荡涤误解和隔膜,滋润你我心田。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