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 百文网手机站

文言文中的审美教学

时间:2022-02-18 08:35:02 好文 我要投稿

关于文言文中的审美教学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文言文中的审美教学。

关于文言文中的审美教学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这里,有三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正因为这样,学生也许精于词性活用的分析而拙于优美语言的鉴赏品味,也许熟记段落层次的已有分析而对思想内容的深度难于把握,也许搬来了人物形象的现成定位而流失了自己充分的理解感动。鉴于上述种种实际存在的情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一、要使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审美愉悦

  文言文教学从其历史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白话文兴起之前,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教学形式主要是官学制、私塾制、书院制,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读法、吟诵法、讨论法、讲座法等。二是从五四到1949年全国解放之前,教学形式转为以班级授课为主,教学方法在较大程度上延续了前人的做法,虽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冲击,但对文言文精华佳作的教学还是处在较高水平,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和现代文学巨匠们(例如鲁迅、胡适、郭沫若、朱自清、闻一多、郁达夫、老舍、冰心等)大都有着十分扎实的文言文功底,有许多人在古代文化、古典文学方面还独有专攻成就不俗。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文言文的教学时而完全淡化,时而点缀一二,且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干预过多,文言文的教学,从篇目入选到形式的分析,到内容的定评、人物的定位,均处在一种大一统的格局之下,尤其是文革期间的批孔反儒倡法,不仅使文言文教学面目全非,而且给文革后的文言文教学留下了很坏的影响,遗毒至今,没有根除。

  综观当今的文言文教学,那种只重灌输不重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作法还普遍存在,令人深恶痛绝。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即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审美愉悦很神秘吗?不,它不是水中月,雾中花,因为文言名篇中多有审美的因素在,这些因素,沉积千年,历久弥笃,它们正在散发着深沉的光彩,正在期待着更多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二、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的美的因素

  任何一种美的存在,都不会是空洞的、虚无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总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惟其如此,真正的美才经得起时间大河的冲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篇章。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采撷形式美的花朵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步入其间,令人恍如置身至境,目其迷也。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在总共140篇课文中让文言文占据了40%的分量,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第一册就有三个单元,分别是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两汉魏晋散文,第二册有三个单元,分别是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这些入选篇目,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学中,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文中三味。

  2、进入人物美的长廊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尤其是历史散文中,多有这样的人物形象。例如:《鸿门宴》中的刘邦、项羽的形象,就很值得细细品味。通过在紧急关头这两人的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情感得到陶冶,审美得到提高。在这种分析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因而也是生动的、有趣的。过去,我们很多人在教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更有甚者,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变教学为搬教参,根本没有自己的见地。文言文的教学,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我们必须做的是引领者,而决不是搬运工。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智勇兼备,廉颇的忠勇不二知错善改,信陵君的礼贤下士顾全大局,侯生的足智多谋重义轻生,周瑜的`多谋善断儒将风度,曹操的自负谋略奸诈多疑……所有这些,无不充满着浓墨重彩的人文气息,无不让人心往神驰。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

  3、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文化遗产需要继承。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当然,这种美依靠的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主动的阅读,即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魏征直谏太宗十思,只为求得为上者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构思《阿房宫赋》,为的是告诫后来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张溥写就《五人墓碑记》,五人之从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

  4、感悟思想美的光华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我们的学生,处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的环境,他们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他们要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语文教学思想中,不论是持工具说,还是持人文说,其思想教育的责任是不容回避的。而且,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决不会拒绝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历史重任。

  三、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因为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如何引导,这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有说、读、论、评等方法。

  说:即说背景、说生平、说相关材料、说自己的感受等。说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它因事生情,能生动导入,能激发情感,能深入内在。

  读:即阅读、朗读、诵读。读是文言文神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思情并茂的朗朗诵读,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论:即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讨论或辩论、进行师生讨论。问题是在讨论中愈来愈分明的,认识是在讨论中得到提高的。对于培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是大有裨益的。

  评:即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评讲评点,或学生之间互相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这些方法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但要明确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活动,必须是主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我们进行文言文审美教学活动,采用哪些方法,就必须在这个前提下去选择。只要这样做了,就一定能让学生动起来,就一定能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