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百文网手机站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课标

时间:2021-05-26 15:46:36 数学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课标

  数学课标理念落实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课标

  教材的使用(整合化、弹性化)。

  我们除了用心去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内涵,还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整合教材。有些教材远远落后于教学改革的形式,以前教材编写是以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其内容是按照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编写的,而课标中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的双边活动,既是教师的教,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我们所要做的是怎样用活我们手中的教材,使静态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生活情境,转变成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材料。

  一是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二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心理特征。①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改变教材顺序:教材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要做到教材为我所用,不是照搬、照抄教材,不做教材的奴隶,做教材的化身,这样才能“得心应手”的使用教材,才会有说服力,才有吸引力,才会体现“教必有法,教无定法”。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预设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既有教师的教法,更应关注学生的学法。学法研究解决如何学的问题,我们的教法不一定适应学生的学法,应“以内容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

  教学过程(生活化、人性化)。

  我认为既然有“教材弹性化”,教学过程也可以“弹性化”。由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方式不同,有时可能会出现与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不相符合,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是因为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而预设的,没有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我们预设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未必能适应。这时我们也不一定要把计划的内容塞给学生。另外内容的呈现也不一定要按着预设的顺序呈现,可以随着学生思维的生成来呈现。

  比如我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设计的是先把两个异分母分数通分,再按着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比较,但一位学生按着他的思维方式把分子通分,一下就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因为我还要解译“通分”,只有化成同分母分数才叫通分,这里只能说是把两个异分母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这样我又要让学生说说什么是通分?又如,我在教学“圆面积”时,渗透“极限思想”是放在后面一个环节呈现的,谁知在探讨“公式”时,学生就提出来了。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按着我们预设的顺序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这时,我们老师是否能按着学生的思维过程、顺着学生的思路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向下进行。这也是尊重学生想法,人性化的一种表示方式。因为小学生有一种表现的欲望,他一想到什么、发现什么马上就要说出来,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做到充分预设,同时也要根据课堂上的生成随时改变教学计划。

  课堂落实新课理念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为此,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先取出一盒橡皮泥,底部留下一个小孔,在橡皮泥上放一个长方体小木块,用力压下,就从小孔里挤出一些橡皮泥,随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把看到的情况总结为小长方体把橡皮泥压出来,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这时,我不急于总结,继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当学生说得恰到好处时给予表扬,并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如“占空间”等,再通过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供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第五条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有圆的物体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并把圆剪下来,通过对比,体会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接着,我让学生用尺子量、用铅笔画直径、半径,发现直径和半径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关系。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再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汇报,一个说不完全下一个补充,组与组之间还可以互相质疑。然后,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用一支粉笔和一根绳子在空地上画一个圆。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生一次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的学生还站在自己画的圆里自我陶醉:“长大了我一定能成为一名工程师。”

  数学建模思想渗透课标

  在概念引入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分析中很多概念,如导数、定积分等都是从客观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从数学史的角度而言,17世纪牛顿、莱布尼兹分别通过对物理、几何问题的研究而创立微积分的,(比如导数是研究瞬时速度,切线斜率而产生的;定积分的来源是变力做功和曲边梯形)只是之后的二百年间,才有柯西、魏尔斯特拉斯等人将微积分严格化。比如数学分析教科书呈现出的.极限的概念就是维尔斯特拉斯给出的定义了,从数学的逻辑严密性角度来讲,教科书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将微积分的来源简化了,学生将很难理解这些概念与实际问题的关系,更谈不上数学建模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再现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相应的概念。而且李大潜院士曾经指出,数学是玩概念的[1]。概念掌握透彻之后学生才能更好的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也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这也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 一般来说,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学学习了导数、定积分的概念,并且高中课程标注也是要求从世界问题引入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对这些概念还是较易理解的。但是多元微积分学中的概念,如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解释其来源的话,那么学生在以后做相关题目时,往往无从入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这些概念的现实来源与背景。另外多元微积分的概念往往作图复杂,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既花费大量时间,也不一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matlab,mathematica,超级画板等,则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定理证明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概念多是数学分析难教难学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定理多。查看中学数学教科书,可以发现中学里没有太多的数学定理。因此大学生刚学习数学分析时对于定理教学不太适应,尤其是很多显而易见的定理都要证明,学生在心理上往往不能接受这一点。其实同概念的来源一样,这些定理很多也都是有现实背景的,因此可以将这些定理看做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模型。

  在定理教学中,教师应当找些背景素材,不要按照教科书那样,一开始就给出定理,然后便是证明。先借助数学软件,借助几何直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最后提出猜想。虽然由学生提出的猜想可能是用自然语言描述的,和书中由数学语言刻画的定理还有一定差距。这时教师则应对能提出猜想的学生给予鼓励,然后再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进一步精致自己的猜想,最后再由教师概括为定理。之后才是证明。这样学生才不会陷于抽象的理论证明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感,另外则是不明就里,不知道学这些定理有什么用处。使学生不当学到知识,还体会到自己发现数学、创造数学的过程,进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才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课标】相关文章: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教育11-07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06-22

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01-20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论文08-29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11-07

小学数学如何渗透概念教学11-11

美育在小学数学中如何进行渗透03-29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论文08-29

数学教学中是该如何使用微课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