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百文网手机站

如何运用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

时间:2021-05-22 19:58:44 数学 我要投稿

如何运用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

  运用情境教学一

如何运用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认识

  小学生学习知识以形象认识为主,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等知识不易理解,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在遇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时,应该借助情境创设,给学生创建一种直观、形象的认识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学习“圆的周长”时,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比较模糊,此时我拿出一根细绳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才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

  随后我又要求学生用纸片自己制作一个圆,然后找出更多计算圆周长的方法,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学生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这样,学生在一种形象、直观的认知中慢慢掌握了关于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利用多媒体创建情境,吸引学生注意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若是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寓于一种故事氛围中,学生就会非常喜爱听,喜爱学习。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声音、图像、色彩以及动态的显示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我利用多媒体创建了学生们都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我给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西天取经的途中,一回,师傅唐僧派徒弟猪八戒去化斋。谁知,这猪八戒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师傅唐僧只得另派徒弟孙悟空前去看个究竟。

  原来这猪八戒在半路上得了个西瓜,正准备美滋滋地吃西瓜呢!这时,孙悟空从天而降,悟空大喊道:“好你个八戒,竟躲在这儿吃西瓜!我告诉师傅去,看他怎么罚你!”八戒忙说:“师兄,师兄,别!我这不正准备和你分西瓜嘛!”悟空说:“那好,我要吃二分之一西瓜。”八戒一心想要多吃点,听悟空这么一说,挺高兴的,脱口而出:“好,那我可要吃八分之一西瓜,剩下的就全归你啦!”悟空一听,大笑:“傻八戒,今天怎么这么谦让啊,那我就不客气了!”到底是谁吃的西瓜多呢?原来,分母相同的情况下比大小,分子大就是大;而分子相同的情况下比大小,分母大就是小了。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运用情境教学二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自己买过东西吗?

  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加强直观,创设情境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

  学生发现,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运用情境教学三

  引入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教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数学知识。

  引入操作情境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对小学生学习数学来说,确实是这样。“动手做”理念指出: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理解。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实物、学具等摆一摆、移一移、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增强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堆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如何运用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相关文章:

如何利用小学数学教学情境06-1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01-20

数学教学如何创设情境06-16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课件06-2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评价11-06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算理05-26

数学如何运用建构教学11-02

小学数学课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10-31

数学的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