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百文网手机站

数学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时间:2021-04-01 15:37:16 数学 我要投稿

数学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一

数学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一、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过程,正确的概念是科学抽象的结果。要使学生形成一个新概念,必须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理解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在讲每一个新概念时,老师应首先讲清楚这个新概念的背景,它以哪些旧概念为基础?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发矛盾的根源在哪里?其次可为讲授概念扫清障碍,讲到后面概念所要用的某个概念时,可作些伏笔,在本概念需要用到前面概念时可作些复习,然后掌握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讲“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概念时,可先从学生熟悉的数轴出发,复习点在数轴上的坐标定义和确定点在直线上的位置的方法,然后向学习提出如下问题:在电影院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在海洋上行驶的一艘轮船在地图上怎样标出位置?学生会发现单用数轴上的点坐标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于是,引发出新旧知识的冲突。通过探讨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很自然地引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教学时要紧密结合图形,讲清形(点)和数(实数对)互相表示、互相转化、互相对应的关系,使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是什么样的。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通常说的概念的适用范围就是指概念的外延,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两个密切联系,互相依赖的因素。每一概念既有其确定的内涵,也有其确定的外延。因此,讲清概念,必须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时,让学生熟读或背诵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条文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譬如“一元二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ax2+bx+c=0后面要加上“a≠0”az2+bz+c=0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3t2-2t=0呢?

  在学习全等三角形一节时,可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对折后剪成两个全等三角形。把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如果将其中一个三角形作平移、翻折、旋转等运动,可变换出多种多样的图形(如下图)。如果用电脑显示会更加形象。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认识全等三角形的本质,为以后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提供方便。

  教学方法二

  1 把游戏引入数学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象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像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

  再如: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规则如下:

  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试想象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定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2 在数学课上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笔者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教学方法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讨论、敢于提问、勇于表现,课后他们潜心钻研、迎难而上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什么这些学生如此喜欢数学?发现这些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努力的价值得到肯定,所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参加数学活动。通过我六年的教学经验,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愿学、爱学、乐学数学。而且会学得活、学得好、获得较大的成功。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一个人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就差,甚至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热情高涨呢?

  1、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又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表现自己。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这里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2、掌握扎实、完整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学习技能是学生获得成功和保持兴趣的重要条件。这一阶段许多原来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更多的同学喜欢学习数学。这些现象启发我们,如果学生掌握比较完整和扎实的数学知识,必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充分发挥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及其相结合的优点,利用新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成功的体验和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是创新的起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但新课改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课堂上主要的核心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初中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来自教材、教师和其他方面的数学信息,而是在一定的数学情境下,根据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对外部数学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认识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的过程。因此,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教师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这个应该使学生心里放松、精力集中,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只有这样的课堂,老师才能教的得心应手,学生们才能学得轻松愉快。

  创新是教育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自主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机会。首先可以从数与计算这一类学习难度较低、前后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开始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

  2、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刚开始尝试自主学习时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探索。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积累方法、获得启发。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迁移、类推、、实验、分析、归纳等学习能力。

【数学如何选择教学方法】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如何选择有效教学06-07

考研数学资料应该如何选择05-07

如何选择壁纸如何选择墙纸05-07

如何选择适宜的幼儿数学操作材料08-24

如何选择姓氏数学智力题06-25

数学如何解好选择题06-17

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05-31

中学数学如何创新教学方法论文01-21

数学教学方法的论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