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百文网手机站

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时间:2022-04-14 16:01:02 生物 我要投稿

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风邪是中医基础术语。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百病之长,这是风邪的基本特点。

  ①轻扬开泄: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风邪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怕风、发热等表证。因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②善行数变: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均属风气盛的表现。“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

  ③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状,故称“风胜则动”。如外感热病中的。热极生风“,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等证,均有风邪动摇的表现。

  ④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如,与寒合为风寒之邪,与热合为风热之邪,与湿合为风湿之邪,与暑合则为暑风,与燥合则为风燥,与火合则为风火等。所以,临床上风邪为患较多,又易与六淫诸邪相合而为病。故称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风与肝相应。风为木气,通于肝。外感风邪可导致胃脘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等。这是风邪伤肝,木盛克土所致。

  综上所述,风为春令主气,与肝木相应。风邪为病,其病证范围较广,变化为快。其具体特点为:①遍及全身:无处不至,上至头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肤,内而脏腑,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受到风邪的侵袭。②媒介作用:能与寒、湿、暑、燥、火等相合为病。③其致病的特殊性,风病来去急速,病程不长,其特殊症状也易于认识,如汗出恶风、全身瘙痒、游走不定、麻木以及动摇不宁等症状。临证时,发病在春季与感受风邪明显有关者,均可考虑风邪的存在。

  风邪的致病特点

  在中医看来,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外乎三大类:一是外因,二是内因,三是不内外因。

  所谓外因,是指感受于外界(自然界)的某些致病因素,相当于现在所知道的寄生虫、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这些物质存在于自然界,由外入侵人体后产生疾病。这些外来的致病因素,中医又称为“外邪”(对人体有害的因素中医统称为“邪”)。

  所谓内因,是指产生于人体内部的某些致病因素,如不良的情绪、不当的饮食习惯、过度的劳累或安逸等。这些内生的致病因素,中医又称为“内邪”。

  所谓不内外因,主要是指房室不节、跌打损伤、创伤、烧伤、烫伤、冻伤、虫兽咬伤等病因很明显的一类疾病。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患病后继发的致病因素,如痰饮与瘀血,它们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损害人体,产生疾病。

  我们先来看看由外因引起的'疾病(又称“外感病”)。

  引起外感病的原因是外邪,中医将外邪分为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称为“六淫”。

  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热)这些正常的气候现象,古时称作“六气”。六淫,是对六气的异常变化的一种称谓。古人认为异常的气候变化可以使人产生疾病(现代科学也证明,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细菌与病毒的繁殖力与致病力是不一样的)。中医借用“风、寒、暑、湿、燥、热(火)”之名及其特性,来概括所有的由外界因素干扰人体所致的疾病原因。

  首先来看风邪致病的特点。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判断病人感受了风邪呢?

  因风为春季的主气,自然界的风有突发、上升、散开、来去无定、令物动摇等特性。中医将具有这些特点的病症的原因归结为风。风致病有以下四个特点:

  浮越:风有上浮外越的特性,故为阳邪,致病表现为病位在表在上、易于散泄的特点。所以通常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咽痒、咳嗽、恶风、发热、出汗等,属于感受了风邪。病初起可以用“姜枣汤”(生姜鸡蛋大1块,红枣5枚,水煎,温服)治疗;也可以用紫苏叶10克,或荆芥10克,桔梗6克,甘草3克,水煎,温服。方中的生姜、紫苏叶、荆芥都有散风作用,这些方剂对感冒早期表现为恶风、鼻塞、咽痒、微咳等症状者有很好的疗效。

  善行数变:善行,是说风邪导致的病症,表现为病位行无定处的特点,如表现为肌肉、关节的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的风湿性关节炎等。数变,谓风邪致病的表现变化多,如荨麻疹的皮肤瘙痒,疹块时隐时现,此起彼伏。中医常用白花蛇、乌蛇等蛇肉来治疗这些关节与皮肤疾病,因蛇肉有很好的祛风作用。

  善动:指风邪有摇动的特性,所以一切不自主的摇动,如突然晕倒、眩晕、手抖、抽搐、角弓反张、面肌痉挛等,都属于风邪致病。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脑血栓等,表现为发病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等“动摇”的特征,故称为“中风”。治疗时也要用祛风药。

  常兼邪致病:即风邪较少单独侵犯人体,常与其他外邪一起致病,如风与寒、风与湿、风与热、风与燥等,形成复合的致病因素,致病表现则兼有两种外邪的特点。因为风是外感病的主要病因,所以有“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甚至有时以风邪代指外邪。

  凡符合以上特点的,就是因风所致的疾病。而中药中就有相对应的散风、祛风、息风等治风的药物。

  风邪的分类

  分为内风和外风,一般所讲的风邪为外风。

  风邪是由风致病的一种致病因素,其致病的特点是发病快、变化多;疼痛呈现游走性并遇风加重;多伤于人体上部;外风具有发热、汗出、恶风等,内风多为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是泛指因风阳、火热、阴血亏虚所致,以肢体抽搐、眩晕、震颤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分为四型——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等,外风内风均伴有动的征象如震颤、抽搐和痉挛等。

  外风

  中医病因之一。风为春季主气。风邪致病多见于春季,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风邪为病有内、外风之别。外风由自然界风邪侵入而致。凡寒、湿、燥、热等邪多可依附于风而犯人,如风寒、风热、风湿等。风邪实为外感疾病的先导。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常伤人上部和肌表,而见汗出、恶风、头痛、面部浮肿等。风性善行数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位行走不定,症状变幻无常的特性。如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以及“中风”的卒然昏仆等症。《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致病多动摇不定。凡临床上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多属风的病变。内风则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生,如肝风内动的头目眩晕,四肢抽搐,甚则卒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内风

  分为: 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

  1.肝阳化风——肝阳上亢,亢逆无制,肝风内动。上实下虚症,主症,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摇肢颤,语言蹇涩,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兼症肝阳上亢,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肢麻项强。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有力。

  2.热极生风——邪热炽盛,热灼肝经,引动肝风。实热症。主症,高热,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兼症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3.阴虚动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主虚症。主症,手足蠕动,眩晕耳鸣。兼症肝阴虚证,头晕眼花,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4.血虚生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主虚症。主症,肢体震颤,关节拘急,肌肉润动。兼症肝血虚证,肢体麻木,皮肤瘙痒。舌淡,脉细或弱。

  风邪的解读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邪。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因此风邪为病,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风邪来去疾速,善动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不入。风邪侵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病证。风邪是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为“百病之长。”

  拓展:中医简介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春季养生还要注意防“风邪“

  春季养生还要注意防“风邪“。风是春天的主气,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多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中医认为,“风邪是外感病症的先导。所以,有“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

  “风邪是动的,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因此风是阳邪,且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如头面)和体表,可使皮毛、汗孔开泄,出现汗出、恶风等病态。如伤风感冒中常见头疼、鼻塞、多涕、咽喉痒痛等症状。

  由于风性轻扬、无处不到,所以风病症状,可表现于身体的任何部分。但初起一般多在上部、外部和体表,所以有“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的说法。

  另外,风邪致病,发病速、变化快、病位游走不定。如皮肤风疹,来势急剧,甚至数分钟内就可遍及全身,其痒难忍。但有时去得也迅速,说退就退,而且退后常不留任何痕迹。

  “风性主动、“风胜则动,动有动摇不定的含义,古人见到空气流动而成风,因此推论风邪致病,其证以动为特征,所以肢体运动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列为风病。破伤风的抽搐、面神经瘫痪所致的口眼歪斜等可为代表。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兼合并侵犯人体。如果与热结合,就成为风热;与寒结合,就是风寒。春季风大,要特别注意避风邪。民间讲的“春捂就是防“风邪的具体做法。

  “春捂既是顺应春季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防风邪的自我保健良方。具体来讲,它包含以下几个意思:

  1、春季宜慢慢地退减衣物,以助人体阳气生发,抗御外邪侵袭。婴幼儿、老人、孕产妇更要如此。

  2、不宜过早摘帽。老人,尤其头发稀疏者,不宜过早摘帽子、围巾,以免遭受风邪,出现头痛、感冒、伤风。

  3、有特殊病情的要加强保暖。患有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时,要注意保暖,围巾也要带好,以免病情加重。

  4、“春捂要重视下半身。寒多自下而起,由于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受风邪的侵袭,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不能把衣裤鞋袜穿得过于单薄。女性如果过早地换上裙装,容易导致关节炎与多种妇科病;老人下半身衣服穿得太少,会对膝关节不利。因此“春捂重点要放在下半身。

【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相关文章:

冰原气候的特点及其分布11-23

白茶的特点品质及其种类11-17

中药学中医基础辅导: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08-08

报检员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10-14

粤剧脸谱特点及其鉴赏11-18

考研数学性质与特点全面分析12-12

电动机的特点及其分类01-27

木雕的特点及其来源是什么11-25

票据的特点及其功能是什么11-17

真丝的特点及其洗涤保养方法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