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的生物重点知识

时间:2023-07-28 14:42:22 樱樱 生物 我要投稿

七年级必备的生物重点知识

  生物学科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七年级的学生想要提高生物成绩,书要看熟,掌握其中的重点,不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七年级必备的生物重点知识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

   被子植物的一生

  1、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的萌发 ,植株的 生长、开花和结果。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适宜的温度

  (2)一定的水分

  (3)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

  ①种子和胚是完整的

  ②胚是活的(在寿命期内)

  ③种子不在休眠期。

  保存种子、不让其萌发需要控制环境条件是:降低温度、环境干燥、减少氧气。

  3、种子萌发的过程:

  ①种子首先吸收水分膨胀

  ②同时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③胚根发育成根

  ④胚轴伸长,连接根和茎

  ⑤最后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

  4、根尖的结构和功能

  ①根冠:具有保护作用。

  ②分生区(分生组织):分裂产生新细胞,不断补充伸长区的细胞数量。

  ③ 伸长区(生长最快的部位):下部细胞较小,越往上细胞越大,最后成为成熟区细胞的一部分。

  ④ 成熟区: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5、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

  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6、芽的分类 ①顶芽②侧芽。

  芽的发育 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枝条由幼嫩茎、叶、和芽组成的,其上的芽还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7、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缺氮时,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含磷的(缺磷时,植株特别矮小,叶片呈暗绿色,并出现紫色。)、含钾的(缺钾时,植株的茎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

  8、可以进行无土栽培的原因: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仅是水分和无机盐。给植物打针输液:输入的液体中含有水分和无机盐,以促进植物的生长,针头应插入树木的输导组织中。“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这句农谚说的是对于庄稼来说,它的成活、生长和收获,在于浇水的方式、方法;而庄稼收获的多少,在于对它施肥的时间、方式和施肥量。这说明了水、肥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9、花的主要结构:

  (1)雌蕊 ①柱头 ②花柱 ③子房(内有胚珠含卵细胞)

  (2)雄蕊 ①花药(内有花粉含精子)②花丝。

  10、传 粉: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而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传粉的类型:

  ① 自花传粉(如 小麦、水稻、豌豆。)

  ② 异花传粉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异花传粉靠媒介主要是风和昆虫。花朵的色彩和香味可以把昆虫吸引过来,昆虫在采食花蜜或花粉时,帮助植物传粉。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原因是因为果树的传粉受到了影响。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玉米的果穗有缺粒的;吃瓜子时,子粒常有空瘪的原因是传粉不足,解决办法是人工辅助授粉。

  11、受精的概念: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的过程:

  (1)长出花粉管。

  (2)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

  (3)花粉管中的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1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珠被发育成为种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

  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纷纷凋落,惟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

   七年级生物知识归纳

   了解生物圈

  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性质等

  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讨论和交流。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

  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

  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5、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

  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

  寄生关系(蛔虫、猪肉绦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

  6、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7、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11、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1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总体看,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13、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如: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14、生物圈范围: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共2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七年级生物基础知识

   人体的能量供应

  1、食物的热价是指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单位是KJ/g 。食物中各成分贮存的能量的大小:脂肪38KJ/g, 蛋白质23KJ/g, 糖类17KJ/g。

  2、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空气)比较:氧气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3、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4、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肺两部分。其中呼吸道又可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呼吸道的作用是:

  1)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2)能温暖、湿润、清洁吸入的气体。

  肺的作用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痰的形成部位是在气管和支气管。

  5、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它具有的特点:

  ①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

  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 壁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等,所以很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6、消化和呼吸的共同器官是咽。咽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共同通道。呼吸时会厌软骨像抬起的盖子,使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又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为此,我们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否则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入口,食物进入气管,容易引起剧烈的咳嗽。

  7、呼吸运动是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胸廓是由脊柱、肋骨、胸骨及肋间肌组成,底部由膈封闭

  8、肋间外肌收缩 →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 →胸廓的横径加大→

  膈肌收缩 → 膈肌收缩→ 胸廓的纵径加长 →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新鲜空气由呼吸道进入肺,即吸气。

  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泡内部分气体排出提外,即呼气。

  因此,是胸廓的变化才引起吸气和呼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

  9、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主要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

  10、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人体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

  人的视觉和听觉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外膜:角膜:外膜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巩膜: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颜色,中央是瞳孔,通光

  中膜:睫状体:虹膜稍后部,内有平滑肌,能收缩舒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脉络膜:占中膜2/3的后部,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内膜:视网膜,内有大量感光细胞

  内容物:晶状体:双凸镜,依靠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玻璃体、房水。

  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泪腺、泪点、鼻泪管)

  2、视觉的形成:外界光线经反射在视网膜上成像,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眼的卫生保健:

  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戴凹透镜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戴凸透镜

  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眼睑内面的结膜

  生物显微镜知识点

  1.显微镜的构造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①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②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2.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收镜装箱

  3.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观察到数目就越少。

  4.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5.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制成玻片标本,常用的玻片标本:切片、涂片、装片(注意三者区别,分为临时和永久的)

  6.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初中生背生物的最快方法

  谐音串记法

  (1)细胞的结构中有关细胞膜的记忆:线叶双无心糖。

  即:线粒体、叶绿体有双层膜,没有膜结构的是中心体和核糖体。

  (2)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易混的单细胞生物区分记忆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蓝(蓝藻)

  子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

  口诀记忆

  将生物学知识编成“顺口溜”,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例如:判断遗传病的显性或隐性关系:

  无(病)中生有(病)为隐性(遗传病)

  有(病)中生无(病)为显性(遗传病)

【七年级的生物重点知识】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重点04-02

高中必备的生物知识重点集锦12-02

高中必备的生物知识重点框架12-02

高中必备的生物知识重点总结12-05

初中必备的生物知识重点总结12-06

七年级生物重点知识点总结04-25

七年级下册生物重点知识要点归纳01-27

生物高考必备重点知识手册12-05

高考生物必备的知识重点总结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