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百文网手机站

微生物知识点详解

时间:2021-06-19 14:35:11 生物 我要投稿

微生物知识点详解

  学微生物篇一: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知识点详解

  微生物学知识点

  1、微生物的概念: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

  (1)动物界

  (2)植物界

  (3)原生生物界:原生动物、大部分藻类及黏菌

  (4)真菌界:酵母、霉菌

  (5)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藻菌等

  (6)病毒界

  3、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代谢活力强;繁殖快;种类多、分布广;适应性强、易变异

  4、微生物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生物学家的贡献:

  巴斯德:(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2)免疫学——预防接种;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4)巴斯德消毒法

  柯赫:(1)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2)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3)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

  5、细菌的个体形态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6、细菌个体的大小:细菌细胞一般都很小,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因此测量细菌的大小通常要使用放在显微镜中的显微测微尺来测量。细菌的长度单位为微米(um)。球菌的大小以其直径表示,杆菌,螺旋菌的大小以宽度×长度来表示。

  7、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壁、细胞质及细胞核4部分,有些细菌还有荚膜,鞭毛和芽孢等特殊结构。

  细胞壁的结构:构成细胞壁的基本骨架是肽聚糖层,由氨基酸和氨基酸组成,它含有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种氨基酸,这两种氨基酸或直接或通过甘氨酸间桥交替相连形成长链。

  细胞壁的功能:(1)具有保护细胞及维持细胞外形的功能;

  (2)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屏障;

  (3)为正常细胞生长,分裂所必需;

  (4)与革兰氏染色法密切相关

  8、革兰氏染色法

  原理:细胞壁对乙醇的通透性和抗脱色能力的差异,主要是由肽聚糖层厚度和结构决定的。

  结果:在初染和媒染剂前两个阶段,G+和G-都为紫色,经过95%乙醇脱色之后,G+仍为紫色,而G-则脱去紫色,用蕃红复染后,G+仍然是紫色,G-则变为红色。

  9、细胞膜的功能:(1)使细胞具有选择吸收性能;(2)控制物质的吸收与排放;

  (3)与呼吸作用和磷酸化作用的细胞能量平衡是相联系的。

  10、原核细胞膜不含固醇,但有些原核细胞膜中含有五环类固醇,其结构类似于真核细胞膜中的固醇,可能有加固细胞膜的作用。

  11、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1)鞭毛:从体内长出纤细呈波状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荚膜:有些细菌在生命过程中在其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的粘液物质,具有一定的外形,相对稳定地附于细胞壁外面。使细菌具有比较强的抗干燥作用。

  (3)芽孢:有些细菌当生长到一定时期繁殖速度下降,菌体的细胞原生质浓缩,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孢子,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抗性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

  4)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的突起。纤毛具有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的能力。

  (5)性菌毛:

  12、细菌繁殖主要是简单的无性的二均裂殖。

  13、放线菌:

  基质菌丝:紧贴固体培养基表面并向培养基里面生长的菌丝,也称营养菌丝。气生菌丝:是自培养基表面向空气中生长的菌丝,有波形、螺旋、轮生等各种形态。

  孢子:有球形、椭圆形或瓜子形等各种形态。

  14、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一类是以链霉素为代表,其早期菌落类似细菌,后期由于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成而变成表面干燥、粉粒状并常有辐射皱折。菌落一般小,质地较密,不易挑起并常有各种不同的颜色;

  另一类中以诺卡氏菌为代表,菌落一般只有基质菌丝,结构松散,黏着力差,易于挑起,也有特征性的颜色。

  15、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主要是:外层甘露糖,内层为葡聚糖,其间夹有一层蛋白质分子。

  16、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由蛋白质、类脂和糖类组成。酵母细胞膜经紫外线照射后,可形成一种维生素D2。

  17、细胞核:多孔核膜包起来,酵母的线粒体和环状的“2um质粒”中也含有DNA。

  18、酵母菌的菌落比细胞大。

  19、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1)无性繁殖:芽殖;裂殖;产生无性孢子(芽孢子、掷孢子、厚垣孢子)

  (2)有性繁殖(子囊孢子)

  20、霉菌的菌丝分有隔膜菌丝和无隔膜菌丝两种类型。

  21、霉菌菌丝的特异性:

  (1)假根:是根霉属真菌的匍匐枝与基质接触处分化形成的根状菌丝,在显微镜下假根的颜色比其他菌丝要深,起固着和吸收营养的作用。

  (2)吸器:是某些寄生性真菌从菌丝上产生出来的旁枝,侵入寄主细胞内形成指状、球状或丛枝状结构,用以吸收寄主细胞中的养料。

  (3)菌核:是由菌丝团组成的一种硬的休眠体,一般有暗色的外皮,在条件适宜时可以生出分生孢子梗、菌丝子实体等。

  (4)子实体:是由真菌的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缠结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产孢结构,如伞菌的子实体呈伞状。

  22、霉菌无性繁殖的孢子有:芽孢子、游动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

  23、霉菌有性繁殖的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24、病毒是一类比细菌更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只含一种类型的核酸,仅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25、病毒的基本特点:它是由蛋白质围绕着核酸组成的复合分子构成的,为非细胞结构型,而且只有一种核酸,核酸构成病毒的基因组,病毒没有完整的酶系统。病毒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依靠寄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组分,以核酸和蛋白质等“文件”装配成新的病毒粒子。某些病毒的基因片段,也可以整合到寄主细胞核染色体的基因组中,并随细胞DNA的复制而复制,引起潜伏感染。在活细胞内生活的病毒,对于能干扰细胞代谢的各种因素具有明显的抵抗力。如对甘油有耐受作用,不像细菌等微生物那样可被甘油脱水而死亡,也能抵抗多种抗生素的作用,但对干扰素敏感。

  26、病毒个体用纳米(nm)来量度。

  27、病毒粒子的结构:病毒主要由壳体和核酸两部分构成。壳体和核酸统称为核壳。有些病毒在核壳外还有一层外套称包膜,有的包膜上还有刺突。包膜有脂肪或蛋白组成。

  28、噬菌体:是侵染细菌的微生物病毒。

  29、微生物的分类:依次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30、微生物分类的依据:微生物的分类,除了形态特征以外,还要结合生理特性及生化反应和遗传性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再根据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生态,将微生物进行鉴定,从而归纳成一个分类的系统。

  3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1)水分:参与部分生化反应;调节和控制细胞温度;微生物进行代谢活动的介质;细胞的重要组分。

  (2)碳源物质:凡是可以被微生物利用,为细胞代谢产物提供碳元素的营养物质,统称为碳源物质。有机碳源物质及提供碳素营养,同时又是能源物质。

  (3)氮源物质:凡是可以被微生物利用,为细胞代谢产物提供氮元素的营养物质,统称为氮源物质。微生物利用氮元素在细胞内合成氨基酸和碱基,进而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细胞成分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

  (4)无机元素:许多无机元素构成酶的活性基因或酶的激活剂,并且具有调节细胞渗透压、调节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以及能量的转移等作用。

  (5)生长因子:是某些微生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微凉的特殊有机营

  养物质,这些物质在某些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主要是指一些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特殊有机营养物。

  (6)能量:

  32、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1)简单扩散:特点是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不需要消耗细胞生物能。

  (2)促进扩散:特点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需要酶的参与,不需要消耗细胞能量。

  (3)主动运输:特点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不仅需要酶的参与,还需要消耗细胞能量。

  (4)基因转位:除了具有主动运输的特点外,主要是被转运的物质改变了本身的性质,有化学基因转移到被转运的营养物质上面去。

  3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根据微生物对碳源的要求是无机碳化合物还是有机碳化合物可以把微生物分成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两大类。此外根据微生物生命活动中能量的来源不同,将微生物分为两种能量代谢类型,一种是利用营养物质降解产物的化学能,称为化能型微生物;另一种是吸收光能来维持其生命活动,称为光能型微生物。

  34、微生物的呼吸(生物氧化)类型:好氧呼吸;厌氧呼吸;发酵呼吸

  35、微生物的糖代谢途径主要有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PK途径

  (1)EMP途径也称己糖双磷酸降解途径或糖酵解途径。如乳酸细菌。

  (2)HMP途径也称已糖单磷酸降解途径或磷酸戊糖循环。如亚氧化醋酸杆菌。

  (3)ED途径也称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途径。ED途径是糖类的一个厌氧降解途径,它在细菌中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中分布很广,在好养菌种分布不普遍。

  (4)PK途径也称磷酸酮酶途径。如异型乳酸发酵的微生物。

  37、微生物发酵的代谢途径:

  (1)醋酸发酵:参与醋酸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统称为醋酸细菌。它们之中既有好氧性的醋酸细菌,例如纹膜醋酸杆菌、氧化醋酸杆菌、巴氏醋酸杆菌、氧化醋酸单胞菌,也有厌氧性的醋酸细菌,例如热醋酸梭菌、胶醋酸杆菌等。

  (2)乙醇发酵:参与乙醇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例如啤酒酵母等,此外还有少数细菌如发酵单胞菌等。乙醇发酵是酵母菌正常的发酵形式,又称第一型发酵,如果改变正常的发酵条件,可使酵母进行第二型和第三型发酵而产生甘油。

  (3)乳酸发酵:在乳酸发酵过程中,发酵产物中只有乳酸的称为同型乳酸发酵;发酵产物中除乳酸外,还有乙醇、乙酸及CO2等其他产物的,称为异型乳酸发酵。同型乳酸发酵菌发酵已糖是通过EMP或EK途径产生乳酸的;异型乳酸发酵是通过磷酸解酮酶途径(PK途径)进行的。

  (4)柠檬酸发酵:

  39、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

  (1)测生长量

  (2)计数法

  40、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1)延滞期:细胞的体积增大,DNA、RNA含量增多,为分裂做准备;合成代谢旺盛,易产生诱导酶。

  (2)对数期:生长常数R最大,因此细胞每分裂一次所需时间最短;酶系活跃,代谢旺盛;细胞群体的形态与生理特征最一致;微生物细胞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最强。

  (3)稳定期: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细胞数几乎相等,此时生长速度逐渐趋于零。稳定期是以生产菌体或与菌体生长相平行的代谢产物(如单细胞蛋白、乳酸等)为目的的一些发酵生产的最佳收获时期,也是对某些生长因子(如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进行生物测定的必要前提。

  (4)衰亡期:群体中的活细菌数急剧下降,出现了“负生长”。有的微生物在此时产生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对于芽孢杆菌,芽孢释放往往也发生在这一时期。

  41、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温度、干燥、渗透压、辐射、PH值、氧气、超声波、氧化剂、重金属盐类、有机化合物

  (1)防腐:是一种抑菌措施,利用一些理化因素使物体内外的微生物暂时处于不生长繁殖但又未死亡的状态。

  (2)消毒:是指杀死所有病原微生物的措施,可达到防止传染病的目的。

  (3)灭菌: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因子,使存在于物体中所有的微生物永久性地丧失其生命活力,包括耐热的细菌芽孢。

  (4)商业灭菌:是从商品角度对某些食品进行灭菌的方法。

  (5)无菌: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

  (6)死亡:是指微生物不可逆的丧失了生长繁殖的能力,即使再放到合适的环境中也不再繁殖。

  42、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三个著名的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2)噬菌体的感染实验

  (3)烟草花叶病毒的拆开与重建实验

  43、从突变涉及的范围,可以把突变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基因突变又称点突变,是发生于一个基因座位内部的遗传物质结构变异,往往只涉及一对碱基或少数几个碱基对。

  学微生物篇二:病原微生物学重点完整版

  病原微生物学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上千的倍数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分类:1非细胞型(病毒)2原核细胞型(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3真核细胞型(真菌)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大小以微米为单位,用显微镜放大。

  二: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

  球菌:1双球菌(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2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3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此外还有四联球菌和八连球菌。

  杆菌:棒状、球杆菌、分枝杆菌、链杆菌。

  螺形菌:弧菌、螺菌。

  三: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糖体、质粒。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细胞壁:功能维持细菌固有形态、参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保护细菌抵抗..

  渗透压环境、决定菌体抗原。

  成分: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肽聚糖:聚糖股架、四肽侧链和五...

  肽交联桥组成。磷壁酸:壁磷壁酸(抗原强)、膜磷壁酸。(磷壁酸有粘附主细胞的功能、...

  抗原性强)

  革兰阴性菌:由肽聚糖和外膜组成。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组成。

  选择性渗透和外膜包括脂蛋白、脂多糖、脂质双层。细胞膜:(不含胆固醇是与真核细胞的区别点)功能:1

  物质转运作用2生物合成作用3呼吸作用4形成中介体

  细胞质:无色透明胶状物,基本成分是水、蛋白质、脂类、少量糖和无机盐。核酸主要是RNA、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成分:质粒、核糖体、胞质颗粒。

  质粒:非细菌生长所必须、控制细菌某些遗传性状、自我复制、传给子代等特性。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胞质颗粒:细菌鉴别依据。

  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没有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由一条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反复回旋盘绕成松散的网状结构、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特殊结构:

  荚膜:在动物体内或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成长化学成分:1多糖(肺炎链球菌)2多肽(炭疽芽孢杆菌)3透明质酸作用:1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2抗有害物质损伤3粘附作用4贮藏物质,贮水干燥5抗原

  鞭毛:分类1单毛菌(霍乱弧菌)2双毛菌(空肠弯曲菌)3丛毛菌(铜绿假单胞菌)4周毛菌(寒沙门菌)化学成分:蛋白质、抗原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菌毛: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化学成分:蛋白质,抗原强。

  普通菌毛:粘附性、数目可达数百根、与细菌致病力有关。

  性菌毛:1-4根,比普通菌毛长而粗、

  芽胞:形成能力取决于菌体内是否存在芽胞基因、是细菌的休眠形态、芽胞形成细菌无繁殖能力、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及辐射有大的抵抗力、高压蒸汽灭菌法除去芽胞。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第一节:细菌的生长繁殖

  1细菌的化学成分:1化学组成: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水最重要蛋白质以核蛋白、糖蛋白、脂蛋主。核酸包括RNA(胞质)和DNA(染色体、质粒)

  2物理性状:带点现象、表面积(利于细菌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光学性质、半透性、渗透压。

  3营养物质:作用;组成细菌各种成分、供给细菌新陈代谢能量:

  营养物质:水(媒介)2碳源(主要能量来源)3氮源(合成菌体胞质及其他结构)4无机盐(构成菌体成分、调节渗透压、促进酶的活或作为某些辅酶成分、维持酸碱平衡、参与细菌生长繁殖和致病性。)5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脂类、嘧啶等)4生长繁殖:条件、方式、速度

  条件:充足营养适宜温度(37)合适的酸碱度(7.2-7.6)

  必要的气体环境:氧气、二氧化碳——1专性需氧菌(结核分枝杆菌)2微需氧菌(幽门螺杆菌、空肠埃希菌)3专性厌氧菌(破伤风杆菌、脆弱类杆菌)4兼性厌氧菌(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5需高浓度二氧化碳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方式:二分裂法无性繁殖、分枝繁殖

  生长曲线:1迟缓期2对数期(研究细菌性状的最好时期、抗生素此时最有效。)3稳定期4衰亡期

  第二节细菌的培养

  培养基:

  1按成分:合成培养基、天然、半合成

  2按培养基物理性状:液体、半固体、固体

  3按用途;基础、营养、选择、鉴别、厌氧

  细菌在不同物理性状的培养基中生长现象

  液体:1浑浊生长2沉淀生长3菌膜生长半固体:1有鞭毛2没有鞭毛

  固体: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菌苔(多个菌落融合成片)细菌人工培养的意义

  1应用于医学——传染性疾病的病院诊断、细菌的鉴定与研究、生物制品的制备、细菌毒力分析及细菌学指标检测。

  2工农业生产3基因工程应用

  第三节

  第三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感染:细菌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和较量,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过程

  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细菌致病性强弱的程度物质基础是侵袭力和毒素

  1侵袭力:病原菌突破细菌防御功能,在宿主体内定值、繁殖和及扩散的能力。与细菌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物质有关

  菌体表面结构:粘附素、荚膜、侵袭性物质

  2毒素;细菌在生长繁殖中产生和释放的毒性成分可直接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组织、器官,干扰其生理功能内毒素、外毒素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成分当细菌裂解后才释放出来化学成分是脂多糖,由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脂质A三部分组成。理化因素稳定、抗热、抗原弱。主要毒性成分是脂质A,对组织无选择性。生物作用:1发热反应、2白细胞反应、3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第三节感染的种类与类型

  1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病原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传染源:患者、带菌者、病畜、带菌动物途

  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血液、医学节肢动物、性传播。

  内源性感染: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及某些曾感染过而潜伏下来的病原体再次感染。病群:老年人、晚期癌症患者、AIDS患者、器官移植使用免疫抑制者。

  2社会感染与医院感染

  社会感染:医院外发生的一切感染防御:改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开展防病治病等卫生活动、计划免疫、建立医保制度。

  医院感染:各类人群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发生或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常见微生物种类: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真菌。控制:1健全和完善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2消毒灭菌3隔离预防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5对医院重点部门密切监测和预报6对一次性使用的器材规范管理或销毁处理。

  3感染类型

  1不感染2隐性感染3潜伏感染

  4显性感染①急性感染(肺炎链球菌、霍乱弧菌)②慢性感染(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支杆菌)③局部感染(化脓性球菌引起的)④全身感染(a毒血症-白喉、破伤风b内毒素血症c菌血症d败血症-高热、皮肤黏膜淤血、肝脾肿大、肾衰竭e脓毒血症)5带菌状态

  第六章:球菌

  第一节;葡萄球菌属

  1生物学特性:革兰阳性菌、0.4~1.2μm,葡萄状排列,在脓汁中常呈散在或短链状排列。2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营养要求不高,可产生脂溶性色素,血平板上可形成溶血环。3分类:1、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强,产生金黄色色素,血浆凝固酶阳性,有SPA和α-溶血素。2、表皮葡萄球菌:致病力弱,产生白色色素,无血浆凝固酶、SPA和α-溶血素。

  3、腐生葡萄球菌:白色或柠檬色色素,一般不致病

  4抵抗力:强,为无芽胞细菌中最强的。

  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因素:

  1、血浆凝固酶:由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能使人或家兔的新鲜血浆凝固。(2)作用:①保护细菌,②利细菌繁殖,③血栓、病灶局限性。

  2、溶血素:为外毒素,分为α、β、γ、δ、ε五型,α对红细胞具有溶血作用,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3、杀白细胞素:能杀死多种动物白细胞

  4、肠毒素:分为A、B、C1、C2、C3、D、E、F型;耐热100℃30分钟,除F型外均可引起急性肠炎,即食物中毒。

  5、表皮剥脱毒素:又称表皮溶血毒素,能使皮肤表皮与真皮脱离。

  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引起机体发热,增加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可引起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2所致疾病

  1、化脓性感染:

  (1)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毛囊炎、疖、痈、伤口化脓等。

  感染特点:―病灶局限,脓液粘稠,黄色‖。

  (2)内脏器官感染:肺炎、胸膜炎等。

  (3)全身性感染:外力挤压疖、痈,切开未成熟脓肿,导致细菌扩散,引起脓毒血症。

  2、毒素性疾病:

  (1)食物中毒:进食含污染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引起。

  (2)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由能产生表皮剥脱毒素的金葡菌引起,多见于幼儿和免疫功能低下者。

  (3)毒性休克综合征:由产生TSST1的金葡菌引起,高热,皮疹。

  (4)假膜性肠炎:是一种菌群失调症。肠粘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

  (三)免疫性:

  有一定天然免疫力,易重复感染。

  三、微生物检查:

  1、直接镜检:

  2、分离培养鉴定:

  (1)金黄色色素。(2)溶血环。(3)凝固酶试验阳性。(4)耐热核酸酶。(5)发酵甘露醇。

  四、防治原则:1、个人卫生、医院管理、灭菌操作。2、药敏试验3、自身菌苗疗法。

  第二节链球菌属

  一A群链球菌

  生物学特性:(一)形态染色:

  G+菌,0.5~1.0μm,链状排列。

  (二)培养特性和生化发应:

  营养要求高,在血平板上形成微小菌落,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

  (三)抵抗力:不强,对青霉素极为敏感。

  二、致病力和免疫性:

  (一)致病因素:

  1、链球菌溶血素:

  2、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有致热和细胞毒作用,引起发热和皮疹。

  3、M蛋白:有抗吞噬作用,有抗原性,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致超敏反应性疾病,比如急性肾小球肾炎。

  4、胞外酶:

  (1)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有利扩散。

  (2)链激酶(SK):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转化成纤维蛋白酶,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扩散。

  (3)链道酶(SD):亦称链球菌DNA酶,能分解脓汁中的DNA,使脓汁稀薄,带血色,促进细菌扩散,化脓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二)所致疾病:

  1、急性化脓性炎症:丹毒、脓疱疮、蜂窝织炎、产褥热、淋巴管炎。

  感染特点:―病灶扩散,脓液稀薄,带血色‖

  2、猩红热3、变态反应性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

  三、微生物学检查:1、直接镜检:2、分离培养鉴定: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试验

  四、防治原则:

  学微生物篇三: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指所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细菌质粒:一般是指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一类能自我复制的小型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失去质粒一般不影响细胞存活,但会失去质粒携带的遗传信息。目前在真核微生物中也有发现,也发现有RNA质粒。

  间体:是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

  荚膜:细菌的特殊结构。是指覆盖在某些细菌细胞壁外、有明显界限的一层胶状物质,主要成分为水以及多糖或多肽。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所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菱形或双椎形碱溶性蛋白晶体。伴胞晶体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迅速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集团,称为菌落。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菌落”相互联接成一片,即为菌苔。

  L型细菌:一种自发突变形成的细胞壁缺损细菌。它的细胞膨大,对渗透压敏感,在固体表面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

  原生质体:用人工方法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完全缺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球状体:用人工方法部分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疵壁菌:嗜盐菌、产甲烷菌等古生菌的细胞壁中不含有典型的肽聚糖成分,被称为疵壁菌。菌胶团:有的细菌,它们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一团胶状物,其内常包含有多个菌体,称菌胶团。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

  趋性:是指生物体对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因子作有方向性的应答运动。

  菌毛:又称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上的功能。

  性菌毛:是指长在某些G-细菌雄性菌株表面的、作为细菌接合时传递遗传物质通道的蛋白质附着物。

  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地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能量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芽痕和芽蒂:芽痕是出芽繁殖的酵母菌,芽体脱落后在母细胞壁上留下的痕迹;蒂痕是出芽繁殖的酵母菌,芽体脱落后在子细胞壁上留下的痕迹。

  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密布在固体培养基质内部,主要执行吸取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称营养菌丝体;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则称气生菌丝体。

  2μm质粒:存在于酵母菌细胞核内但不与核DNA整合的小型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其长度约2μm。

  真酵母与假酵母:真酵母指能进行有性繁殖的酵母菌,假酵母指尚未发现有性繁殖的酵母菌。

  假丝酵母:能形成假菌丝、不产生子囊孢子的酵母称为假丝酵母。

  真菌丝与假菌丝:真菌丝是指细胞间直接相连形成的竹节状细胞串;假菌丝是指酵母菌芽殖后,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而是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形成的藕节状细胞串。

  酵母菌与霉菌:酵母菌是指一类无分枝状菌丝体、能发酵糖类、以出芽繁殖为主的单细胞真菌的统称;霉菌是是指菌丝体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真菌:是指一类有细胞壁、无叶绿体、营异养生活、以产孢子繁殖为主的真核微生物。病毒:是一类只含一种类型核酸、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活性的超显微非细胞结构的分子生物。

  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宿主后,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光镜下可见、形态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噬菌斑: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敏感菌在琼脂培养基上混合培养后,在布满菌苔的平板上出现的、肉眼可见的、不长菌的透明圆斑。

  温和噬菌体:某些噬菌体侵入细菌宿主细胞后,有时并不呈现导致细胞很快裂解的毒性反应而是将自己的DNA附着或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核酸分子中,并随宿主细胞分裂而传递,这种不裂解细胞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一步生长曲线:是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增殖规律的实验曲线。把少量噬菌体加入到含敏感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噬菌体数,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噬菌斑数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为一步生长曲线。

  核衣壳:核心与衣壳合称核衣壳。衣壳是包围于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由衣壳粒构成;核心是位于内部的核酸。

  病毒粒子: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烈性噬菌体:是指噬菌体侵入敏感细菌后,能迅速增殖并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噬菌体效价:指每毫升试样中所含侵染性噬菌体的粒子数,即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称为溶源性。溶源性细菌:细菌的核基因组上整合有温和噬菌体的核酸的宿主细菌。

  前噬菌体:整合在溶源细胞染色体上的噬菌体核酸称为前噬菌体。

  类病毒:是迄今所知最小的、具有感染性的、只含有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拟病毒:是包裹在动植物病毒粒子中的小分子RNA寄生物。

  阮病毒:是指一类能侵染动物细胞并引起宿主体内同类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而使宿主致病的'、不含核酸的蛋白质分子寄生物。

  真病毒、亚病毒和假病毒:病毒是一类超显微、无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类型核酸、依靠宿主代谢系进行增值、活体外无生命特征但能保持其侵袭活性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成为亚病毒;

  逆转录病毒:是指含有逆转录酶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噬菌体:即原核生物的病毒,包括噬细菌体、噬放线菌体和噬蓝细菌体等。

  自养微生物:以无机碳源(CO2)为主要或唯一碳源进行生长的微生物。

  异养微生物:不能以无机碳源为主要或唯一碳源必须利用有机碳源才能生长的微生物

  氨基酸自养型微生物:能利用简单氮源自行合成所需要的一切氨基酸的微生物称为氨基酸自养型微生物。

  水的活度:是指在同温同压下,溶液蒸气压(P)与纯水蒸气压(P0)之比。aw=P/P0。培养基:由人工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用的营养基质。

  选择性培养基:根据某些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

  培养基。

  鉴别性培养基:培养基中加有能与某种微生物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批示剂,从而用肉眼就能使该菌菌落与外形相似的它种菌落相区别的培养基。

  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须的、但不能用简单碳、氮源自行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碳氮比:培养基中碳的总含量与氮的总含量的比值。

  营养:是指生物体从外部环境中摄取对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正常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碳源:凡能构成微生物细胞或代谢产物中碳架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碳源。

  氮源:凡是能构成微生物细胞或代谢产物中氨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氮源:

  氨基酸异养型微生物:能利用非氨基酸类简单氮源自行合成自身所需的一切氨基酸的微生物生长因子自养型微生物:不需要从外界吸收任何生长因子就能维持正常生长的微生物。天然培养基:由化学成分不完全清楚的天然物质如马铃薯,麸皮等配制而成的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又称组合培养基,是一类按微生物的营养要求精确设计后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成的培养基。

  半合成培养基:是一类主要以化学试剂配制,同时还加有某种或某些天然成份的培养基固体培养基:由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凝固剂而成冷却后成凝固状态。

  半固体培养基:指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而制成的半固体状态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一类呈液体状态的培养基。

  生物氧化:就是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有氧呼吸:底物脱氢后,经完整呼吸链传递,最终被作为末端氢受体的外源性分子氧接受产生水并释放能量的生物氧化过程。

  巴斯德效应:酵母菌酒精发酵时通入氧气,发酵减慢,停止产生乙醇,葡萄糖消耗速率下降。氧对发酵的这种抑制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发酵:底物脱氢后,不经呼吸链传递,最终被作为末端氢受体的外源性无机氧化物(少数为外源性有机物)接受并释放能量的生物氧化过程。

  stickland反应:即氨基酸发酵产能反应。是指少数厌氧梭菌通过部分氨基酸的氧化脱氨与另一些氨基酸的还原脱氨相偶联的一种产能代谢机制,因stickland首先发现而得名。兼用(两用)代谢途径:凡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均具有功能的代谢途径,称为两用代谢途径。

  代谢物回补顺序:是指能补充两用代谢途径中因合成代谢而消耗的中间代谢物地那些反应。生物固氮:是指分子氮通过固氮微生物固氮酶系的催化而形成氨的过程。

  无氧呼吸:以无机氧化物(有时也可以是某些有机物)代替分子氧作为呼吸链最终氢受体的一类产能效率不高的生物氧化。

  硝酸盐呼吸(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通过硝酸盐呼吸将硝酸盐还原成氮气的过程。

  循环光合磷酸化:在光能激发下,电子从菌绿素分子上逐出并通过电子传递链的循环传递产生ATP,电子最终又回到原来的菌绿素分子上,这种利用光能使电子循环传递而产生ATP的磷酸化反应称为循环光合磷酸化。循环光合磷酸化存在于光合细菌中,不产生还原力,不放出氧气。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在光能激发下,通过电子的非循环传递而产生ATP的磷酸化反应。非循环光合磷酸化有两个光反应系统,除产生ATP,还有还原力产生,放出氧气,存在于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中。

  紫膜光合磷酸化(光介导的ATP合成):是一种依靠嗜盐菌紫膜中的细菌视紫红质进行的、

  没有叶绿素或菌绿素参与的独特光合作用。紫膜光合磷酸化是迄今发现的最简单的光合磷酸化反应。

  “Park”核苷酸:即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

  类脂载体:即细菌萜醇。原核微生物肽聚糖合成中,把在细胞质中形成的胞壁酸运载到细胞膜上使胞壁酸与N-乙酰葡萄糖胺结合形成双糖亚单位的类脂质物质。这是一种由11个类异戊烯单位组成的C35类异戊烯醇。

  反馈抑制:一种负反馈机制。在某一代谢途径中,酶促反应的末端产物可抑制在此产物合成中起作用的酶的活性,这种代谢调控机制称为反馈抑制。

  连续培养:是在研究经典生长曲线的基础上设计的培养方法。即当微生物以单批培养方式培养到指数期后期时,一方面以一定速度连续流进新鲜培养基,另一方面以同样速度流出培养物,使用全培养基中的微生物可长期保持在指数期的培养方法。

  灭菌:采用强烈的物理化学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消毒:利用较温和的物理化学因素,仅杀灭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

  防腐:利用某些理化学因素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达到防止食品等发生腐败变质的一种措施。

  化疗:利用具有高度选择毒力(即对病原菌具有高度毒力,而对宿主无显著毒性)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措施。

  生长曲线:将少量的菌接种到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温度、通气等条件下,隔一定时间取样,如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作图,所画出的一条有规律曲线。间隙灭菌:是指在常压下蒸煮30min,置室温过夜(12~18h),如此连续三次,从而达到对被处理对象彻底灭菌的一种灭菌方法。主要用于不宜或不方便用高压蒸汽灭菌的培养基、食品等灭菌。

  同步生长:通过同步培养技术使细胞群体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生长限制因子(限制性营养物质):凡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某营养物就称生长限制因子。

  高密度培养:指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胞群体密度超过常规培养10倍以上的生长状态或培养技术。

  巴斯德消毒:用于牛奶、啤酒、果酱和酱油等不能进行高温灭菌、而又不影响食品风味的、但能杀死其中的无芽孢病原菌(如:结核杆菌、沙门氏菌等)的一种低温消毒方法。

  抗生素:是一类低浓度下就能抑制或干扰其他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长并可作为化学治疗剂的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人工合成衍生物。

  抗生素效价:指抗生素的活力,即一定试样中所含抗生素的单位数(U)。

  石碳酸系数:它是指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与达到同效的石碳酸的最高稀释度之比。

  生物药物素: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称为生物药物素。

  有性杂交:指性细胞间的接合和随之发生的染色体重组,并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方法。

  准性杂交:类似于有性杂交,但比它更原始。它可使同种生物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且不以减数分裂的方式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抗性突变型:对药物、噬菌体、紫外线等因素具有抗性的突变菌株。

  出发菌株:用于诱变育种的原始菌株。

  突变率: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

  诱变剂:凡能提高突变率的任何理化学因子。

  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以产生同时带有双视性状的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的过程。

  菌种复壮: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生产性能等方法,从衰退的群体中,找出少数尚未衰退的个体,以达到恢复该菌原有典型性状的一种措施。

  遗传型:又称基因型。是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表型:是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变异:是生物体在某种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所起的遗传物质结构和数量的改变。饰变:是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接合:供菌体(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菌体(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代,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艾姆氏试验: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物的方法。

  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细胞的DNx片段并整合到基因组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菌株。

  转导:是指通过缺陷噬菌体作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x片段转移并整合到受体细胞基因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完全培养基:是指能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要求的培养基,是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野生型菌株生长需要的最低成分培养基。

  定向培育:是用某一特定的因素长期处理某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地对它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并选择相应自发突变株的目的。

  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群体,促进其发生突变,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要求的突变株的育种方法。

  野生型:是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它能在相应地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基因突变:泛指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称为补充培养基。

  原养型:是指突变体回复突变成野生型性状的菌株。

  基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称为基因重组。

  感受态:是指受体细胞能接受转化的生理状态。

  转染:噬菌体感染细菌并将其DNA注入细菌体内,并导致宿主细胞遗传性状改变的过程称为转染。

  普遍转导:完全缺陷噬菌体把“误包”的供体菌任一DNx片断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局限转导:局限转导噬菌体感染受体细菌后只能把原噬菌体两旁的寄主基因片段转移到受体,使受体发生遗传变异,称为局限转导。

  溶源转变: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发生溶源化时,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核基因组上,使宿主获得除免疫性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微生物知识点详解】相关文章:

微生物细菌知识点总结范文06-22

生物微生物的营养知识点复习03-11

微生物的类群知识点总结06-22

税务硕士考研知识点详解11-23

高二物理知识点详解02-13

中考语文散文知识点的详解07-09

会计科目知识点详解06-22

小学数学知识点详解07-23

生物微生物代谢类型知识点介绍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