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百文网手机站

西风古道数沧桑散文随笔

时间:2021-07-12 15:41:06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西风古道数沧桑散文随笔

  西风斜阳黄草,崇山峻岭古道。眼前的一幕强烈激荡着心灵,瞬间,我竟迷失在古今交错的时间和空间里。

西风古道数沧桑散文随笔

  这是崤函古道上的一处古道遗址,位于陕县硖(xiá)石乡的一处山坡上。它是世界遗产丝绸之路上唯一的道路遗址——石壕段遗址。牢牢吸引我目光的是那深深的车辙痕迹,被数千年的岁月深深烙刻在沧桑古道上。车辙宽1.15米,辙壕最深处超过40厘米。在车辙两边,可以明显看出人工开凿的路面痕迹,宽5米至8米,呈西北-东南走向。这条长200余米的壕沟,便是灰褐色岩石经车轮长期碾压形成的道路自然遗存。

  走在这段残存的北崤古道上,听长风啸山谷,感受旷远的气息。

  数千年前,先民们凭借一双手掌、汗水和热血,在榛莽间开辟通道,他们驱逐虎狼,披荆斩棘,沿河谷和土函行进,遇石质路段,则以杂草烧石,冷水激淬,使石质疏松以便开凿,终于使得古道如巨龙蜿蜒在崤山之间、黄河岸边,输出也输入着物产与文明。当然,在这条上演过著名的秦晋崤之战的古道上,也时常弥漫着烽火硝烟。

  巍巍崤山,东连邙山,西接秦岭,南合伏牛,北临黄河,大自然造就的山河阻隔,使崤函古道成为历朝历代“襟带两京”的锁钥。这条西起长安、东至洛阳的古代官道在古陕州境内被总称为“崤函古道”。由于此道在陕州以东分南北两条道路,又称“二崤古道”。

  时已暮秋,眼前是深可及腰的蒿草。透过历史的风烟,我仿佛看到在这条古道上,车辚辚,马萧萧,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演绎了多少古道战事;驼铃声声,旗幡招展,流淌着不尽汉韵唐风。

  在北崤古道上,有两位名贯古今的人物自此走过,使其成为后人的情感驿站。硖石北侧的金银山,古称北陵,为崤山主峰。据《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商代末期,发祥于岐山周原的周人逐渐兴盛。为了遏制周的强大,商纣王借故杀掉了周人首领季历,并将季历的儿子姬昌囚禁于河南羑里(yǒu 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在羑里,姬昌装疯卖傻蒙骗过纣王,终于获释。他归心似箭,日夜兼程,返回周原,行至硖石北陵时,风雨大作,无法前行,只得在此躲避风雨,这为崤山增添了千古佳话。如今,陵下有文王避风雨台。

  沿着脚下的车辙印迹翻越山顶,可以看到山谷中的`石壕村。公元758年6月,唐代大诗人杜甫从偃师杜楼探家返回关中,在傍晚投宿石壕村。深夜时分,几个差役前来抓丁,粗暴的砸门声、老妇人的哭诉声惊醒了诗人的残梦,之后,千古诗作《石壕吏》传唱至今。

  在南崤古道上,则分布着著名的雁翎关。雁翎关作为南崤古道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洛阳门户”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几千年的时光,南崤古道上的雁翎关见证了战争的惨烈、官道的繁华与历史的厚重。如今,当地人在山上放羊时,还不时捡起长满绿锈的铜箭头。

  此时的雁翎关格外寂静,也不见关楼等遗存。汉朝时官军与赤眉军恶战的血雨腥风已然远去,李唐天子的龙辇、武周女皇的銮驾也沐浴着河谷的清风飘然而逝,此时的关隘是尘嚣落尽的安宁和平和。

  位于雁翎关北侧高阜之上的夏后皋墓,在此静处了4000年。夏后皋是夏代帝王孔甲之子,桀之祖父。今史学界和考古学界认为,夏的活动范围多在晋南、豫西一带,由于敌对部落的侵扰,夏朝数迁都邑。由于战争频繁,皋极有可能在转战途中死后葬于此地。1956年和1960年,中国社科院院长郭沫若和文物考古院院长夏鼐曾经亲历此地考察。

  回望雁翎关,但见崤岭巍然,林野清远,牵引我的思绪缠缠绵绵……

【西风古道数沧桑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生活沧桑了容颜的散文随笔08-22

人间多少沧桑事-散文随笔04-17

谁念西风独自凉散文随笔08-02

回家的那条路,原来是古道散文随笔06-16

锦年青花年华书沧桑的散文随笔03-22

汤汤洛水话沧桑抒情散文随笔08-22

动如暖阳静便沧桑的散文随笔09-02

闲坐数流萤-散文随笔04-19

沧桑的句子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