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 百文网手机站

乡村的婚礼-抒情散文

时间:2021-06-20 14:50:42 抒情散文 我要投稿

乡村的婚礼-抒情散文

  我们这个村子不大,一共不到100户人家却被一块不宽的田地相隔成东西两个村。西村是袁和王两大姓,东村是黄、杨、董、赵几个姓,我家就住在东村。东村有一个单门独户的董家,这个董家是南京下放知青,插队来到我们村子的。董家最大的男孩是个瘸子,听说是天生的小儿麻皮症落下的后遗症。他的下面还有几个妹妹,和一个十多岁的弟弟。对于他们家最深的记忆则是董家瘸腿大哥结婚时的事了。那时的我也就五六岁的年纪吧,虽然很多细节记得不是很清,但是却是我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一次乡村婚礼。

乡村的婚礼-抒情散文

  正婚那天下午,全村乡邻都早早吃了中饭,早早的赶到他们家,三五成群的这里一堆,那里一群的在说着笑着焦急等待看新娘子。宴席还正在进行中时,突然的就听到劈劈拍拍的鞭炮声,然后就听到有人在兴奋的大声嚷嚷着“新娘子来了”,“新娘子来了”。于是大家就赶快都往门口跑,因为我们的习俗看新娘子其实就是看新娘子是如何进得新房的。新房的大门门槛外面,三条长条凳子横在门口,上面挤满了村子里年轻的后生们。在他们脚前面,放着一个里面燃着一堆不时啪啪炸出火花,火星飞溅的烤火盆。火盆外面,相隔一步的地方,横放着一条装粮食用的麻袋。站在火盆和麻袋边上的黄二妈,当地话叫“米头奶”也就是婚前帮助布置新房,正婚时帮忙说喜话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必须是儿孙满堂,德高望重之人才可以胜任。她自听到鞭炮声起就忙不迭的放下碗筷跑到这里,和大家一起等候新娘子。

  新娘子终于姗姗的来了,被人群簇拥着,打着黄色的油布伞,伞也是新的,但是打得很低很低,即使弯下腰,探着头,也还是一点都看不到,就只能看到身高和穿着。黄二妈一见到新娘子,一个飞步跑上前,一把搀住新娘子的一只胳膊,另一只胳膊被“搀接姑”就是现代的伴娘搀着。黄二妈一边口里大声念到:“新娘跨麻袋,上代传下代”一边和搀接姑两人几乎是驾着新娘子跨过麻袋。待新娘子站稳,刚喘息一口气,黄二妈就又大声念到:“新娘跨火盆,大人传小人”就和“搀接姑”两人扶着新娘子跨过火盆,很顺利的就到了门口。可是在我们老家有个风俗,就是在新娘子进新房之前,要有“拦门的”预示着经过被为难后的婚姻会顺顺利利。三排的长条凳子上早就坐满了年轻力壮的后生们。争着吵着要看新娘子,还有的吵着要烟,也有的.要糖的等等,总之就是找各种理由拦住新娘子不让进门。这时候,“搀接姑”的任务就是保护好新娘子,搀住她站好站稳,不被抢下伞,劝说工作就全靠“米头奶”一人的了。由于今天“拦门的”小青年们都是村上的,“米头奶”黄二妈一口“好乖乖”,一口“好小肉”的哄个不停。眼看着好话歹话都不听的黄二妈就鼓动看热闹的人帮忙动手使劲拉呀、拽呀的,就这样僵持了将近一个小时,最后答应要一条烟的给2包烟,要一斤糖的给2把,家人也都把喜烟喜糖分发给他们了。可是未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大家还是赖着不下来,被“米头奶”和几个看热闹的大婶们趁机一把拉下几个,又合力强行掀翻了凳子,几个赖着不动的后生们人仰马翻摔倒在地,就在他们还没来得及爬起时,“搀接姑”和黄二妈两个人搀着新娘子,从他们身上跨过去,冲进了新娘房。这就是在我小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看新娘子,就是这个董家新娘子了。

  日子还是向前继续着,我们也在懵懵懂懂中渐渐长大,也都因为上学或者其他原因离开了老家,可是在我的童年时代,在我们的家乡,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次看新娘子了,在那以后,再也没见过诸如跨麻袋、跨火盆之说,乡村的习俗一天天减少,一年年隐退。

【乡村的婚礼-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乡村的土路的抒情散文07-10

绿化乡村抒情散文07-07

遥远的乡村抒情散文07-04

乡村的夜抒情散文07-22

走出乡村抒情散文07-12

永恒的乡村抒情散文07-25

乡村旗语抒情散文07-26

乡村的集市抒情散文07-04

我的乡村-抒情散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