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辅导 百分网手机站

胡德夫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时间:2018-04-29 13:23:48 中小学辅导 我要投稿

胡德夫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道: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央视《朗读者》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胡德夫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1】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4月22日,央视《朗读者》将以“味道”为主题,邀请到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著名导演张艾嘉、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得主叶锦添、都市爱情小说掌门人张小娴、杭帮菜掌门人胡忠英、青年钢琴演奏家吴纯等嘉宾一起在朗读中分享记忆中与“味道”有关的故事。

  古诗词大师叶嘉莹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从第一期节目中的“中国英法翻译第一人”许渊冲到后来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中国焊接学科奠基人”潘际銮,《朗读者》的舞台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师。本期节目中,又有一位这样的大师登台,她就是已经93岁高龄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研究大师叶嘉莹。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后师从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学习,深得老师的赏识。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便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先后于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化,去年还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生成就奖。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叶嘉莹曾说过:“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吟诵诗词这一活动,叶嘉莹一直十分倡导。而吟诵,其实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读。在本期节目中,这位著作等身的教育大师将在《朗读者》中畅谈古典诗词文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并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岁月女神”张艾嘉分享女人的故事与味道

  提起张艾嘉,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往往都是——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而对于女人来说,“故事”几乎就等同于她的“味道”。

  作为一个明星,张艾嘉从不刻意遮掩自己的年龄。在节目中,当被问到如何界定年龄的味道时,她坦言:“一切都来得很自然,逃也逃不掉。”而对于女人的味道,张艾嘉也用自然来形容:“味道是要被品尝的,我相信味道是来自于你自己人生的态度,你怎么看待自己,那你散发出来的东西是自然的,那个就是你自己的味道。

  曾经,李宗盛为张艾嘉写的一首《爱的代价》被无数人奉为最能代表爱恋成长的经典。但在当时,张艾嘉还觉得这首歌的名字“有点土”。而前两年再唱这首歌的时候,张艾嘉却发现自己的心与这首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个心经历过更多的事情了,就觉得歌里面几乎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和故事,所以特别感伤。”

  究竟这样一位充满故事和味道的张艾嘉会为大家带来怎样的朗读?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央视《朗读者》。

  【2】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胡德夫受央视之邀在一档名为《朗读者》的节目里弹唱了他25岁时写下的'一首作品《匆匆》。荧屏里这位银发满头的老歌者精神矍铄、目光炯炯,砸在琴键上的十指刚劲力道,开口便直击人心,唱腔间尽是岁月沉淀下的骄傲和伤感。而年前出版的新书《我们都是赶路人》,书名即源自这首《匆匆》,他在歌中唱道“我们都是赶路人,珍惜光阴莫放松。”而在书中,他则记录下自己的人生片段和每首歌背后的故事。

  “初看春花红/转眼已成冬/人生啊,就像一条路/一会儿西,一会儿东/匆匆,匆匆…”这是首足以跟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对立抗衡的歌,有种让人放慢脚步,循环往复聆听下去的安静治愈力。一曲《匆匆》,道出韶光易逝,年华易老,切莫虚度的永世真理。

  胡德夫在某次采访时还原了《匆匆》当年的创作情景:写了《牛背上的小孩》后,很多朋友都知道胡德夫能写歌。有个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陈君天,就把自己的一首诗拿给他,央求他在三天之内写成歌。胡德夫重友情,尽管那时钢琴弹得还不很娴熟,摸索着“乱弹”之后,《匆匆》还是诞生了。“他(陈君天)讲到时光的那个词,我有点感动。”

  从23岁成为在台湾本土举办个人演唱会的第一人,到60岁拿到“最佳民谣歌手”、“最佳国语专辑歌手”、“最佳蓝调歌手”……,囊括台湾金曲奖、华语传媒大奖、华语金曲奖等种种含金量十足的音乐奖项。漫长的岁月跨度,胡德夫只出了三张音乐专辑,但却在台湾有着传奇般的声名和事迹。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有山林河川、长天大海,更有对自然的赞颂和对人间的悲悯。

  2005年4月,55岁的胡德夫发表了个人首张专辑《匆匆》,收录了他自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陆续唱过的十多首作品。专辑并非在专业的录音棚里完成,而是在胡德夫早年就读的淡江中学的小教堂里录制的,唯一的伴奏乐器是20世纪60年代的那架断了两根弦的老钢琴,录制只花了两天的时间。

  2011年10月,从小就接触黑人灵歌的胡德夫为找寻曾经让他感同身受的英文歌曲,远赴美国音乐之都Nashville考察,与当地的乐手、黑人灵歌合唱团以及布拉格交响乐团合作。十几天下来录下了很多歌曲,最终创作出这张“蓝调灵魂摇滚”音乐作品《大武山蓝调》。它也是胡德夫生平首张英文专辑,代表着一个全新、同时也是最原始的Ara Kimbo(胡德夫的英文名)。

  2014年底发表的《芬芳的山谷》是胡德夫的第三张个人专辑,以他六十五年的浪迹岁月为灵感,当中包含一首首度以卑南语完成的音乐创作。《芬芳的山谷》中,胡德夫以对故土的思念,对母亲、对挚友的牵挂为主旨选曲。在母亲去世时,他曾写下《芬芳的山谷》第一段和第二段,想作为送别,却在送行仪式上,面对他熟悉的钢琴,唱不出一个字。后来的几年中,他时常想起这首未完成的歌,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情份。录制《芬芳的山谷》时,恰逢李泰祥逝世,这位影响着台湾乐音发展脉络的大师,对胡德夫来说有着更为具体和特殊的意义。那是启蒙他、指引他的师长,也是鼓励他、支持他的挚友。

  上世纪70年代,胡德夫和李双泽、杨弦等人发起了台湾民歌运动,深远影响了台湾乃至整个华语乐坛。后来他又投身原住民运动,敢于为同胞争取权利与权威对抗,可谓历尽半生坎坷。胡德夫的作品总能与土地和现实息息相关,再加上他不加修饰、沧桑而真实的歌喉,使得他的作品悲壮但不绝望,永远透出令人憧憬的自由和解放。故而,作为万千青年的“精神标杆”的胡德夫被冠以诸如“台湾民谣之父”、“台湾的鲍勃·迪伦”等太多头衔。对此,他却只是哈哈一笑:“拿大的橡皮擦把它擦掉就好。歌曲就像一条溪流自然地漂荡下来,我们都在其中,有谁是‘父’?”

  胡德夫曾在采访时表达:“我人生最波澜壮阔的时候,就是在运动结束之后流浪的时候。我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地走,每一个部落都是壮阔的波浪,掀开给你看,让你知道自己多么无知。山谷不会让你失去任何东西,就是给你。唱唱歌,种种菜,喂喂牛,和朋友喝喝酒,世界上有些东西,何必知道。”年迈却仍葆赤子之心的他曾在荒芜的音乐之地上高喊“唱自己的歌”,也曾在原住民同胞遭受苦难之时斥问“这个社会怎么了”。年轻的时候,他唱《匆匆》,而如今他说想做的事太多,希望一切“慢慢来”。

【胡德夫央视《朗读者》观后感】相关文章:

1.看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2.2017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3.央视朗读者第九期主题观后感

4.2017央视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5.2017央视朗读者第9期观后感

6.央视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

7.央视朗读者第十二期青春观后感2017

8.央视文化类节目朗读者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