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辅导 百分网手机站

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时间:2018-04-10 14:01:12 中小学辅导 我要投稿

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朗读者》故事的叙事语言纯净清澈,严谨缜密,很有德国人的民族个性。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欢迎阅读。

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1】

  《朗读者》故事的叙事语言纯净清澈,严谨缜密,很有德国人的民族个性。而且我很喜欢北大出身的作家钱定平的翻译,一看就是有着非常深厚的语言功底,而且还在这样的外文小说里很多处妙用唐诗宋词的佳句,那么贴切而富有韵味和激情。比如P16米夏在多年后回忆和汉娜的灵肉际会的感受时,就用了一句李商隐《锦瑟》里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年已惘然”;还有那句“家乡不到十年间,鱼鸟今应怪我还”;还有米夏和汉娜热恋时,他写的情诗“与君同心,两心相互来占有;与君同衾,两情相互来占有;与君同死,人生相互来占有;与君分诀,各自东西不回首”。我也读出了和《诗经》里“冬雷阵阵夏雨雪”一样味道的铮铮誓言。

  书中黑白风格的插图也和文中的内容结合得天衣无缝,P8页那大幅小男孩的面部写真照片,那纯净的眸子直视我的心底,好象能洞察到心底的一切,好几幅关于城市和街道的风景照片因为那黑白的底色而有别样的怀旧韵味;书中虽然有关于性爱的描写,但让我看了并不觉得恶心和肮脏。但我在看贾平凹的《废都》时,看见那些情节一直觉得有些龌龊的感觉,觉得真是丑陋。但作品总体的主旨我还是觉得云山雾罩,没有觉得如他们评价的那样好!

  过了一天,我又开始读第二遍。施林克是一位法学教授,他最擅长写侦探小说,不得不佩服他叙述故事的技巧:《朗读者》里面的很多情节都是前设机关,后埋伏笔,读这遍时我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故事的情节慢慢清晰:

  15岁的中学生米夏在家养病时偶然认识了公共汽车售票员36岁的汉娜。汉娜身上的新鲜气味迷乱了情窦初开的少年,他们成了一对很特别的老少情人——类似于母与子的那种情人。他和她差不多每天幽会,常规的节目就是先一起用清水沐浴,然后米夏为汉娜朗读经典名著,然后做爱,直到有一天汉娜忽然消失。两人再度重逢时,米夏已是法庭实习生,汉娜则成了曾经的纳粹战犯。汉娜宁愿让米夏困惑也不愿泄露自己的秘密:她曾是纳粹时期集中营的女看守。战后她隐姓埋名,不断更换自己的居住地。而她之所以选择纳粹女看守职业,是为掩藏她不识字的秘密。在被判终身监禁后,汉娜仍忘不了那段难忘的老少恋情,而婚姻失败的米夏继续为监狱中的汉娜寄去他用心朗读的磁带,但鬼使神差的是米夏竟然没有再给汉娜寄去只字片言。而汉娜却在狱中脱盲,学会了读和写。有时还为米夏捎出一些写着话语的纸条。最后,当米夏决定接提前结束刑期的汉娜出狱时,他在和汉娜将要重逢的那个天色微明的清晨见到的,只是汉娜自杀身亡的躯体……

  我慢慢读出了施林克为我们叙述的这个感人至深,幽婉隽永的故事的意味。正如曹文轩所言“作品一直以一个超出所有元素在牵引着我们,这就是感动!”我感动着15岁的涉世未深的少年和一个饱经沧桑的36岁中年女性之间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恋情,我觉得如果这事发生在中国,可能人们会很难接受这样巨大差距的爱情。但国情不同,我竟觉得他们的爱情如此美好,令人感动!这确实是不可思议!还有一份感动就是米夏一直在为汉娜朗读,从15岁一直到她做牢也没有间断过,那些《战争与和平》《阴谋与爱情》等世界名著里的华彩乐章经过米夏声情并茂的朗诵而使大墙内外的他们心与心的交流虽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似乎这种状态可以就一直让它持续下去,绵绵无尽。我听着书后赠送的光碟——童自荣朗读光盘,上海滩上著名的艺术家那富有磁性的声音声情并茂,不绝入耳。令人陶醉!

  可当我想写读后感时,我又觉得不知道从哪里下笔。我和小熊约定下午就写读后感给她看。可第二天当小熊问我为何没有看见我的读后感,我告诉她我还是没有找到感觉,还是觉得没有看懂,究竟作者想通过这样一个老少恋人的朗读故事告诉我什么?我还是觉得不甚明白。

  我带着疑问又拿起了书,这是第三遍,我慢慢读着、品着……

  我又读出了别的意味!我读出了尊严——汉娜的尊严:她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而不惜失去了升职的机会而去当了不需要写字的集中营看守;她为了掩盖自己的文盲,而失掉了当司机的好工作,而且还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小家伙”;她在法庭上为了掩盖自己的文盲,而失去了为自己辩护的机会,而被判以重刑……我不仅为她惋惜,她是个固执得有些不可爱的女人,为了自己的尊严,失去了本不该失去的一切,走入一条不归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她这么自尊的人不能早一点“脱盲”,而要用一个比一个大的谎言中走完自己的一生呢?

  合上书,掩卷长思,我终于明白,是那个社会环境,纳粹统治下的那代人都失去了人性,没有了尊严,人们在懵懵懂懂中卷入战争的洪流,稀里糊涂地就成了纳粹分子,而且有些人又稀里糊涂地成了战后新一代审判的对象,汉娜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她和米夏的母子恋情也是那个时代畸形的产物,爱将战后的米夏们卷入上一代汉娜们的罪责之中。原来施林克想告诉通过米夏和汉娜,告诉我们“第三帝国是如何在那些一起参与了建设和维护它的人身上打上了烙印,如何给世界和战后一代留下印记,它又造成了什么样的罪责感。”我终于明白了施林克这段话的意思,终于豁然开朗!真佩服这位德国作家思考的深度和反思历史使命感。

  读了三遍,我终于读出了画外音。看来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是读不懂这本书的。

  写完这读后感,我突然想起那个经典的故事:在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中,有一条风景迷人的'道路。但这里还有一处山中急弯,汽车到此急切中坠崖的实在不少。当局竖了多处广告牌,但没用,照样有那么多人投胎似地急着下山……终于有一天,谁想起在附近画了一个大广告牌,上书:慢慢走,欣赏啊!这静静的立着的牌子,让很多匆忙赶路的人突然放慢车速,发现了路边风景如画,如仙境一般美妙。

  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2】

  影片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来表述旁白,就是读书!书中的段落起到了旁白的作用,而且读书还是本片的主线,这个安排特别的和谐,实在是很不错。

  在一个湿淋淋的雨季,15岁的生病男孩子得到36岁的女人的照顾,从此开始了一段姐弟恋。影片中的天气是和男主人公麦克的心情一致的,当他心情不好时,天气就是阴沉沉的下雨下雪,当他快乐时,天气就阳光明媚,也许这就是那句话,“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我老是分不清东德和西德,好糊涂,常常要想一想才明白哪个是哪个。

  麦克,一个很安静,安静到有点内向的男孩子。他集邮啊!现在还有小孩子干这个吗?他曾经很勇敢,当店主误以为汉娜是他妈妈时,他故意当着店主的面亲吻汉娜,让店主目瞪口呆吧!也许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他年纪还太小。后来他长大了,他不肯也许是不敢见汉娜,在监狱会见室门口掉头出来,他辛辛苦苦地为汉娜录了非常多的磁带,却不肯给汉娜回信,他给汉娜介绍工作,却不肯接汉娜回家住,我不能说他已经不爱汉娜,只能说,当人长大以后,会把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当成自己的,他也一样,自己心里转不过弯来。当汉娜被判刑时,他哭了,汉娜在他心中的地位,永远无人可以取代。他一辈子也没学会和女人相处,除了汉娜,这也是点题,《朗读者》嘛,书呆子啦!他爱汉娜,尊敬她,也不见她,我以为是对的,尊重她的选择,不让她颓废的样子曝光在自己面前,她会安心一点吧?可是,他为什么就是不肯给汉娜写信?他不肯原谅。他为什么一直问她对过的想法?他希望她愧疚。他自己也为曾经爱过汉娜而愧疚吗?他没有得到,直到汉娜的遗书才让他知道汉娜仅仅是嘴巴硬而已,其实已经做过了,就是不肯说而已,仅此而已。不过,麦克最难过的时候应该属他找女作家想捐钱的时候,女作家说明了不可能宽恕和原谅,他差点泪洒当场,那个时候的麦克应该体会到了汉娜当时的心情,绝望,非常地绝望,女作家感受到了他的绝望,决定收下罐子,这是一种大度,一种风度。经历过这段,麦克终于开始直视内心,不再认为爱过汉娜是个耻辱。

  汉娜,傻大姐。这个演员选的非常的好啊!因为演员凯特本身就有点傻乎乎的气质,瞧她在颁奖礼上说的话,全世界的人都认为她在向莱昂纳多示爱,现在结果怎么样?不了了之。如果真有戏,也不用过十几年以后再说啦。她年轻时很漂亮,很多人都见过,而她演这部片时的确是人到中年,体型远远不如《泰坦尼克号》时了。汉娜很细心,也很大女人,也是,跟个15岁的小男孩相比,她的确是大女人,所以在他们的关系中,一直她都是主导位置,直到那次吵架,俩人才开始平等起来,甚至有些时候可以看得出麦克在主导位置。当汉娜在教堂聆听唱诗班的小孩子唱歌的时候,她听哭了,麦克微笑着看着他,麦克以为她被感动了,我以为她在回忆自己纯真无邪的时代,而实际上是因为她太羡慕了!当汉娜看着菜单却不点单的那一刻,我确信她不识字了。她认为自己不识字是很丢人的事情,丢人到宁肯死也不要告诉别人。可是后来,在监狱里,她收到麦克的磁带以后,她决定要改变自己,她开始跟着磁带认字,学写字,她以为她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可是,生活就是,不仅仅是你在变,他也在变,她根本不知道她得不到她想要的生活了,一点儿危机感都没有的傻大姐。麦克希望她忏悔,希望她泪流满面的说自己错了,可是,倔强如她,说:“我怎么感觉不重要,我怎么想也不重要,死者已逝。”这时候的她终于感觉到了他的冷漠和不宽容,可她一直都是大女人,从来不懂什么叫低头,她不肯示弱。不过,临死前,她留下的遗书里还是很明确的告诉他,我道过歉了。死之前,她终于也懂得让步了。在法庭上汉娜的表现实在是让人流汗啊!她的律师是干什么用的?都不教她如何说话吗?感觉她什么都不懂,一直在乱说,简直就像丁蟹一样!可是丁蟹是多么让人讨厌的人啊!丁蟹得到什么样的惩罚都不以为怪,可是我们看着傻大姐汉娜的时候就不由得要怜悯她。奥斯威辛的女看守,简直就是恶魔的代名词!奥斯威辛,《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提到的集中营,恶名昭着,可是,谁知道在欧洲当时有数以千计的集中营?谁知道光奥斯威辛就有八千个雇员?可是只有十九个人被审讯,只有六个人被判刑,谁能说汉娜不是替罪羊?难道说这就是法不责众?在汉娜的眼里,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总是有人要死,当然要留下更好的,让差一点的死,其实不能说完全错误,因为国际救援原则也是这样的,救存活可能性更高的人,可是在救援的时候这么说大家可以容忍,在杀人的时候这么说就让人觉得冷酷无情。这部影片太拷问良心和人性,如果你处在当时的年代,你会不会为了生活做集中营的工作?你会不会因为自己心里一点天性的善良而挑选弱者送死?事情合理还是合法,常常会有点矛盾。

  麦克的老师说:“我们觉得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做什么。”这和中国的“善易者不卜”道理是一样的,就算你未卜先知地知道了结果,难道你就可以不做了吗?中国人认为你是一定要做的,因为“忠”嘛!老外就宽容多了,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只是,你做什么真的很重要,所以,你不妨多考虑考虑。

  老外的签名真的很坑人啊!老外的花体签名让人根本不知道写的什么,而且非常容易被模仿,啊哈,爆个料,我以前有个同事非常擅长模仿签名,很多人都干过一时找不到老板就找她的事情,我也因为要准备报关文件所以找她伪装日本人签名。

  我看影片的时候想到了汉奸和带路党们,他们是不是也觉得被审判和被判刑的比例太小所以很安全?

【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相关文章:

1.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2017

2.最新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3.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观后感600字

4.2017年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5.2017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6.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7.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观后感500字

8.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