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ice办公 百文网手机站

PPT化学

时间:2022-07-23 16:40:26 office办公 我要投稿

PPT模板化学

PPT模板化学1

  【教学目标】

PPT模板化学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内容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讨论:在氢气、甲烷(天然气、沼气)、、煤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柴油和煤等燃料中,你认为最理想的燃料;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新课程标准提出可选情景素材有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西气东输”工程等。确定选用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作情景素材,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在前两个课题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学生在前两个课题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探究煤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时产生的尾气的探究,归纳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的污染的主要原因。然后再探究乙醇和氢气的燃烧反应、制取等内容,讨论燃料的选用。最后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结束时总结归纳本课题应该知道的知识是:1、一些燃料燃烧对环境有不良影响,应选择使用不污染环境或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2、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3、应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燃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媒体与器材】电脑、小烧杯,稀硫酸、植物叶子或果皮,金属粒或条(如铁、铝等),小石头粒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引导探究

  探究煤的燃烧形成的酸雨。从煤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推测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引导复习煤的知识引入酸雨的形成。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有关酸雨的探究实验,并开展讨论P140的“讨论”。指导实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探究酸雨的危害。

  引导探究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分析尾气中污染物。引导复习石油的知识引入燃烧产物的探究。探究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引导探究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改良和充分燃烧的角度推测减少污染的方法。引导从燃烧的反应开展探究。探究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总结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引导从燃烧的反应总结归纳。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探究从酒的酿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从燃烧的反应推出其优点。引导从酒精的制备、性质来探究酒精。探究乙醇。

  引导探究说出应用的例子及优点。引导从乙醇燃烧的优点探究其使用。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况。

  引导探究回忆氢气的性质推出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从制备考虑其应用前景。引导从氢气的性质制备来探究。探究氢气。

  讨论从掌握的知识分组讨论P143的“讨论”组织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确定选择使用的燃料。

  引导探究从掌握的知识描述知道的新能源。引导描述新能源。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总结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的知识。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检查对知识的学习情况。

  作业:完成P146的习题3、4;

  选做习题1、2、5、6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行P145的“调查与研究”作为继续深入的学习。

  课后记:本节内容很开放,可留给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PPT模板化学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教学过程】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生答补充。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37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列举填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总结拓延: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方法。课外续填表格: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化学变化?现象或判断理由是什么?

  阅读43页:

  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PPT模板化学3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子特性的探究

  【实验准备】

  大、小土豆、牙签、西红柿、试管、蒸馏水、浓盐酸、气球、注射器、棉花、铁、酚酞、品红、黄豆、砂、浓氨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实验,加热蒸发10毫升水,然后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体会。

  生1: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

  生2:水沸腾前有气泡从水中冒出。

  生3:试管中的水能慢慢地变少了,试管口有水珠。

  师:很好,通过水蒸发的实验,你有什么疑惑呢?

  生4:我想知道水为什么会减少?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

  生5:我想知道水是如何变为水蒸气的。

  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要弄清你们的问题,就必须走进微观的世界,同学们在认识微观世界时,需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现在同学们就通过自己的想象、各小组的讨论、猜想水变少的原因。

  生6:水具有挥发性,加热后水挥发掉了一部分。

  生7: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加热后,微小的粒子跑掉一部分。

  生8: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本身就是运动的,只不过加热后运动得快一些。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不错,水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我们所见的其它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书P47面分子的有关内容。

PPT模板化学4

  教学目标

  1、 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 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3、 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变度能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的组成

  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一课时主要是原子的结构和电子的知识。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原子、分子的主要区别上,也就是看两种微粒在化学反应里能否再分,可以采取总结、对比、讨论的方法促进理解。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概念,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认识原子的十分有效的基础知识。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能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 教学对象分析

  在“原子能不能再分”教学中,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在此化学启蒙阶段,学生又缺乏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比较理想的`方法是用描述原子结构的动画片,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

  在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分子的形象,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析反应导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清楚的对原子和分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之处。

  在教学中,对于电子的运动,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去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学生将无法建立起有关的形象,应该向学生指出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线性轨道。

  ●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能否再分?

  引出课题 原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共同探究 1、为什么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2、原子核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3、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讨论交流 结合教师的讲解对原子的结构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 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教师总结,学生练习 检查对本节课内容是否全面掌握

  ● 教学过程

  [教师]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

  3、写出水通电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分成了原子。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却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板书】一、原子的结构

  【讲述】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

  [学生]探究活动: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点评:对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原子核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

  [教师]点评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但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电子在原子内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设问】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导入】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结合动画指出】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目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

  [学生]观察、领悟。

  [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最后一段。

  【设问】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讨论】小组活动,回答:核外电子数=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设问】不同种原子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思考。

  [教师]科学证明,不同类的原子,其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同。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

  都相同,同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解说氢、氧、碳等原子。

  【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图(教材P46)。

  【设问】在原子中,电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它有什么用途?

  【板书】二、原子中的电子

  [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学生]填写下表,对分子和原子、离子进行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微观粒子的共性

  本质区别

  联系

  【设问】电子非常小,可是它所“占据”的空间却非常大,它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中怎样运动?

  [教师]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球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轨道。我们无法知道它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只能想像,电子在核外运动时就像一团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所以形象地把它称为“电子云”。

  【小结】原子的结构

  [学生]记忆

  [教师]布置课堂学习

  [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原子有哪些印象?把你的收获和体会告诉你的同学。

  (2) 以“我相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学作。

PPT模板化学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2、化学研究的对象

  四、教学活动:

  五、板书设计:

PPT模板化学6

  一、无机材料化学课的作用和地位

  无机材料化学是研究无机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表征、性质和应用的一门学科,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的核心。一般说来,无机材料化学与固体化学密切相关。这两者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范畴十分相近。但后者是基础学科,前者则属于应用科学,它们的历史渊源也不大一样。固体化学是一个典型的化学学科,是无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建立在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基础上,适应科学技术对材料科学的需要而重新发展起来和一门新学科。无机材料化学则基本上属于材料科学,是材料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高分子化学是其又一个分支)。它是材料化学家从材料科学、材料的工艺和技术的角度出发,把固体物理、固体化学和相关理论(固体力学等)以及工程方面有关材料研究中的化学内容集中起来,加以分析、综合才提高,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

  已经证明,纯粹的固体物理和纯粹的固体化学家常常无法单独地解决材料研究涉及的理论问题,需要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家继续研究。正如理论学家尚未能解决高温超导电性的机理问题,材料学家已经在大量地研究和制作高温超导体;其结果必然会推动固体物理和固体化学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创立较为完善的高温超导理论。可以预计,固体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不论从学科的发展方向、科研成果、或专著和教材建设上,都将会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和共同提高。

  教材采用曾人杰编著的《无机材料化学》(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经过两次权威性的审稿;而重写后的第三次书稿,又经我国著名的固体化学家和材料学专家亲自审核。在内容和形式上把固体化学和材料科学中有关化

  学的问题如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自习与讨论课、习题演算及解答、复习与考试等教学环节来达到本课程的目。

  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无机材料化学学科探讨

  1.1无机材料化学与材料科学、固体化学的关系

  1.2无机材料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1.3无机材料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地位

  1.4与无机材料化学渊源有关的三个方面

  1.5无机材料化学在我国的发展

  1.6概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相变(一):晶型转变

  2.1可逆与不可逆晶型转变

  2.2重构式与位移式晶型转变

  2.3BaTiO3的晶型转变和烧结温度的控制

  2.4SiO2的晶型转变和应用

  2.5ZrO2的晶型转变和陶瓷增韧

  2.6C2S和C3S的晶型转变和水泥工艺控制

  2.7其他晶型转变控制方法

PPT模板化学7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阅读第1页最后一段)

  二、了解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过程。 我国劳动人民商代就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与化学四大发明有关的有造纸,和火药。还制造了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物质例如;酒,醋,染料、烧瓷器等

  三、为什么要学习化学?(阅读课本第1、2页内容)

  四.如何学好化学?

  1.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问题。

  2.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向课堂要质量。

  3.作业:认真-独立-质量的完成作业。

  4.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遗忘规律)。

  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课前提问、听讲-做好笔记、作业、复习、作业五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其次,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要在勤复习、勤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最后,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课时)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课时)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课本第12页)

PPT模板化学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定义,会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知道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获取、分析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交流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1:飞机、汽车、自行车。描述:根据物理知识和常识,假设要花费最短的时间从北京到海南,我们会选择以下交通工具中的飞机,因为它们之中飞机的速度最快。

  展示图片2:爆炸、面包久置发霉、溶洞。中公教育提供

  引入:与我们衡量物体运动快慢类似,化学反应也有快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化学反应速率。环节二:实验探究,新课讲授

  1.化学反应的速率

  展示图片3:初中阶段学过的不同金属单质与稀盐酸的反应。

  请学生对比图片2和图片3,想一想可以得出什么信息?根据图片2的实验现象,说说你是如何判断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快慢?

  归纳并讲解:化学反应的快慢是相对而言的。化学反应速率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溶度的增加量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mol/(L·min)或者mol/(L·s)。

  请学生思考:例如某反应的反应物的浓度在5分钟内由20mol/L变成了10mol/L,则以该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表示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是多少?

  讲解:根据化学反应的速率V=ΔC/ΔT,则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2mol/(L·min)。

  课堂练习:中公教育提供

  讲解: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注意事项:反应速率要指明具体的物质并取正值;表示气体或溶液的反应速率;指的是该反应的平均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提问:不同的金属单质如镁和铁,它们与稀盐酸反应的快慢并不相同,这说明什么?

  得出结论:决定化学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展示面包的标签,提出问题:为什么保质期的时间不只一个呢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1:

  取两支试管,分别装入2-3mL约5%的H2O2溶液,滴入1-2滴1mol/LFeCl3溶液。待试管中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两支试管分别放入盛有冷水、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记录,用带火星的火柴梗检验生成的气体。

  得出结论:温度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低化学反应速率越慢。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2:

  取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mL5%的H2O2溶液,向其中两支分别加入少量MnO2粉末、1-2滴1mol/L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并记录。中公教育提供

  得出结论: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催化剂可以大大加快反应的速率。

  请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下列事实中,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的速率?

  (1)铁矿石炼铁时要粉碎成矿粒。

  (2)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常把一些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再进行反应。

  (3)工业合成氨,通常在

  的压强下进行。

  (4)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

  得出结论: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压强、反应物的浓度等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归纳: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外因: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压强等。

  (1)温度:通常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2)催化剂:通常加入催化剂能极大地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有固体参加的反应,固体的表面积越大,固体在同一时间内与其他反应物的接触越多,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4)反应物状态:通常气相或液相反应比固相反应的反应速率大。

  (5)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6)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改变压强将使气体的体积发生改变,也即相应地改变气体的浓度。环节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快慢的表示和影响因素。请大家说一说如何表示?表示时要注意哪些?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呢?

  作业:在一个容积为3L的密闭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开始时,n(N2)=1.5mol,n(H2)=4.4mol;2min后n(H2)=0.8mol。试分别用H2、N2和NH3的浓度变化来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你能否归纳出用反应体系中不同物质表示的该反应的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并思考上述在合成氨反应中,温度和压强是否越高越好?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