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医师 百分网手机站

牙齿磨损的病因、分类及修复重建

时间:2018-01-27 17:11:44 口腔执业医师 我要投稿

牙齿磨损的病因、分类及修复重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牙齿磨损(tooth wear)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且有年轻化趋势。Smith和Knight对牙齿磨损患者的病因调查显示,在牙齿表面硬组织损失的患者中,酸蚀性因素占89%,非酸蚀性因素仅占11%。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牙齿磨损的病因、分类及修复重建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牙齿磨损的病因

  牙齿磨损是一种非龋性、非外伤性的牙体硬组织进行性损失,从牙齿萌出开始一直存在,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牙齿磨损;生理性牙齿磨损无需治疗,而病理性、快速进行的牙齿磨损则需及时干预和合理的修复治疗。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成人、青少年和儿童牙齿磨损的发病率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2]。牙齿磨损是一个由生物学、机械学、化学及润滑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临床现象,包括酸蚀症(erosion)、磨耗(attrition)、磨损、楔状缺损(abfraction)。Mair等[5]研究认为,临床牙齿磨损的病因学研究应着眼于磨损牙位、发生时间及其背后潜藏的磨损机制。牙齿表面磨损的主要病因可分为牙齿间咬合接触产生的机械磨损和口腔环境中酸性物质导致的化学磨损[6];另一种病因分类为:①牙齿间或牙齿与食物间咬合接触摩擦产生的磨耗;②由内源性或外源性酸侵蚀牙齿表面导致的硬组织脱矿,从而产生的酸蚀性牙齿磨损;③由咬合应力导致的牙颈部缺损。临床牙齿磨损常见的好发因素主要是夜磨牙症,有害的口腔习惯如嗑瓜子、咬指甲,胃食管反流性疾病,饮食失调如神经性暴食症、厌食症,嗜酸性食物和饮料,口腔干燥症,先天性牙釉质发育不全,牙本质发育不全,工作环境中的酸性气体等。

  牙齿磨耗是指上下颌牙接触面发生研磨,导致接触区牙体组织缺损。单纯性磨耗的特点是表面平滑、边缘锐利,上下牙齿咬合接触区域同时产生。生理性和病理性磨耗的主要区别在于牙齿磨耗的速度和部位。夜磨牙症、有害的口腔习惯是牙齿磨耗的常见原因[7],夜磨牙症的牙齿磨耗不仅发生于后牙,前牙也可发生。

  牙齿磨损是指由外来物质导致的牙齿表面硬组织快速缺损,嚼槟榔是产生此类牙齿磨损的最常见原因,其特征是全牙列广泛性、均匀性磨损;嗑瓜子、咬指甲等有害习惯导致的牙齿磨损主要表现在局部前牙,且特征明显。

  牙酸蚀症是指牙齿硬组织在酸性环境下发生脱矿,并在咀嚼食物产生摩擦的同时导致牙齿硬组织快速缺损[8]。牙酸蚀症造成的牙齿磨损与机械性磨耗造成的牙齿磨损显著不同。牙酸蚀症患者的牙齿磨损可发生在非咬合接触区,如牙齿的唇、颊舌面,磨损面呈杯状,边缘较圆钝;牙酸蚀症牙齿磨损的表现也与酸的来源和酸存在时的头位有明显关系。酸的来源可分为内源性(主要指反流的胃酸)和外源性(主要指酸性饮料、酸性食物、药物、酸性气体等)。内源性酸导致的牙齿磨损主要在牙齿的舌面和面。相对而言,外源性酸从前面进入口腔,常产生牙齿颊面和面磨损,如常咀嚼酸性食物的患者下颌磨牙出现酸蚀凹坑的现象大于上颌。神经性暴食症即食欲过盛,由于头位直立和消化液中胃酸反流,最主要的特点是上前牙舌面快速、严重的磨损,有时也常涉及上颌前磨牙舌面,而下前牙由于有舌体保护,是最少累及的牙齿;食欲过盛与胃酸反流最重要的差别即为前者有重度上前牙舌面磨损[9]。另外,由于食欲过盛产生的磨损不会在夜间发生,因此两侧牙齿的磨损较对称。而胃酸反流产生的牙齿磨损常不对称,且主要发生于后牙,累及上颌后牙腭侧牙面,而下颌前牙由于舌体和下唇的保护发生酸蚀的几率较小,这与患者睡眠时的体位相关。

  颈部楔状缺损不是由牙齿间咬合接触摩擦产生,而是咬合应力、外源性物质接触、颈部酸性液体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研究表明咬合应力是颈部楔状缺损的主要原因[6,10]。

  牙及牙列磨损不仅与上述因素相关,还与患者髁突、下颌角形态相关。内倾性深覆常导致上前牙腭侧和下颌前牙唇侧磨损,遗传性乳光牙本质也可引起全牙列的广泛性磨损。

  二、牙列磨损的分类

  根据牙齿磨损的范围和位置可分为局部上前牙磨损、局部下前牙磨损、局部后牙磨损和广泛性全牙列磨损。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磨损牙齿外形和解剖学形态的改变,按照一定的磨损指数进行分类诊断,临床常用Smith和Knight[11]提出的牙齿磨损指数:0级为牙釉质表面结构无缺损;1级为牙釉质表面结构有缺损;2级为颊舌侧、面牙釉质表面磨损,牙本质暴露不足1/3,切端牙釉质缺损,少量牙本质暴露;3级为颊舌侧、面牙釉质表面有缺损,牙本质暴露超过1/3,切端牙釉质缺失,牙本质暴露;4级为颊舌侧、面牙釉质表面完全磨损,牙髓暴露或继发性牙本质暴露;前牙切端牙髓暴露或继发性牙本质暴露。2010年Bartlett[12]提出了用以评估牙齿磨损严重性的基本酸蚀检查,将牙列分为6个区段进行检查,将牙齿磨损程度分为0~3度,其中0度代表无磨损;1度代表牙齿表面结构的轻度丧失;2度代表少于50%的牙齿表面结构丧失;3度代表超过50%的牙齿表面结构丧失。在每个区段中,以最严重的计数为代表。用以指导临床治疗,该方法使用简单,便于记录。

  Vailati和Belser[13]也在观察上颌前牙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前牙酸蚀程度的分类,并根据牙齿硬组织缺损程度为临床医师提出了修复指导原则。取患者研究模型,面弓转移上颌平面,根据息止间隙(rest occlusal space)确定垂直距离(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上半可调式架,制作诊断性蜡型,并用重体硅橡胶或透明硅橡胶复制蜡型,利用此硅橡胶作为导模,采用高强度复合树脂或玻璃陶瓷恢复缺损的牙体组织。

  对于广泛性牙齿磨损,按照牙槽骨代偿量进行临床分类十分重要。对于牙齿磨损速率较快的患者,其颌间距离增加,可有足够的修复间隙;但对于磨损速率较慢的患者,若牙齿表面硬组织丧失有代偿机制,则常出现对牙伸长或相应牙槽骨代偿性增生的现象,进而占用修复空间,并导致垂直距离进一步降低[2,14]。Turner和Missirlian[15]根据垂直距离对广泛性牙齿磨损患者进行评估,将牙齿磨损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有垂直距离丧失的过度磨损;②无垂直距离丧失、但有可利用修复空间的过度磨损;③无垂直距离丧失、仅有局限性的可利用修复空间的过度磨损。这意味着牙齿磨损有明显的牙槽骨代偿性增生,弥补了牙齿面或切缘磨损后产生的间隙,给修复体制作带来了困难,而针对此类牙列磨损修复,首先应找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创造修复牙体缺损的空间,而后完成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