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百分网手机站

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考研调剂信息

时间:2018-03-20 16:59:02 MBA 我要投稿

2016年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考研调剂信息

  导读: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2016年考研接受硕士研究生调剂,欢迎符合调剂政策的优秀考生调剂到该校继续深造,具体内容请看如下信息:

2016年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考研调剂信息

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2016考研调剂信息

  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2016年将面向全国拟招收硕士研究生,拟调剂制药工程、生物化工、以及制药工程专业型硕士考生。

  一、调剂要求

  1.成绩要求:初试成绩总分、单科分均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复试分数线要求,以国家公布的2016年研究生复试基本分数线为准;

  2.专业要求:招考专业与我校招生专业相同或相近;

  二、奖助政策

  1.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硕士生每生每年2万元。

  2.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用于奖励支持全日制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第一学年,对于来自985、211高校(不含独立学院)的调剂考生,每生12000元、其他考生8000元。

  3.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全日制在学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每生每年6000元。

  4.研究生“三助”(助教、助研和助管岗位)津贴。承担“三助”岗位的研究生可获得相应的“三助”津贴,每月薪酬最高可达500元。

  5.新生奖学金(第一志愿2000元每人,调剂志愿1000元每人),助学金(1000-2000元,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导师生活费(最低300元/月/人)。

  6.此外,还有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研究生、活动积极分子、科研业绩奖励、企业奖学金等(800-5000元不等)。

  欢迎广大考生调剂到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网址:http://life.cczu.edu.cn/

  联系方式: 13914325607,黄老师

  注:以上若不符合教育部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政策,以国家政策为准。

  附:学校概况

  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州市。学校始建于1978年,原名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是一所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创办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84年实行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办学机制,1992年正式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起,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常州大学。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共建常州大学协议。历经三十七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成为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设有武进校区和白云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拥有建筑面积超过50万㎡。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亿元,纸质图书140多万册,并与进驻常州科教城的数百家知名大学、大院、大所的研究机构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学校另有怀德学院靖江校区,预计2016年建成后占地面积748亩,建筑面积24万㎡。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6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8000多人,设有14个二级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怀德学院。

  学校学科建设提档升级,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以来,先后取得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硕士学位授予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工程领域和1个艺术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有6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以及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有2个省优势学科,2个部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6个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7个省重点实验室,17个省级工程中心。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类,11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4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2部省级精品(重点)教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4项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2014年获得了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在第13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荣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第14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学校荣获金奖1项、铜奖2项。200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学校拥有一支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教职工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多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46人(其中,教授185人)。专任教师近100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91.6%(其中,博士学位近47.3%)。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3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40人,其中中青年首席科学家1人、中青年领军人才7人、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45人,江苏特聘教授4人,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6人,江苏省“双创计划”博士4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资助1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5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6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0人。在《中国大学评价》中,2015年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列全国本科院校第106位。学校连续四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和“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科研实力增势强劲,“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不断彰显。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8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2014年,三大检索论文592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7项、市级科技进步奖 2 项;获发明专利授权 374件,申请发明专利 1234 件,申请PCT 1件,通过省部级鉴定项目 5项。获批新建江苏高校重点实验室2项,其中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培育建设点在我校尚属首次。2015年经费到款超过1.6亿元。“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5项。“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为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积极为国家支柱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与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学校与国内40 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0多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个、市级工程中心20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30个,产学研基地295个,校企联盟369个。常州大学西太湖科技园、海安产业研究院成立并运行。学校技术转移中心成功入选科技部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成为首个国家级平台。学校被省政府评为“十一五”获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成绩显著高校,三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同时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优秀合作单位”。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常州大学授权发明专利量居全国高校第21位。据全球自然指数最新数据(2014年10月1日–2015年9月30日)显示,常州大学在内地高校排名第49位,在江苏省内紧随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而位列第5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快推进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进程。学校以中外合作、学术交流以及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与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芬兰、瑞典、俄罗斯、日本、泰国、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知名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立华东地区首个泰国研究中心;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爱尔兰梅努斯大学、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项目享有较高社会美誉度;师生出国境交流日益频繁;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国别不断增加。

  目前,学校正处在继往开来、乘势而上的大好时期,全体师生员工大力弘扬“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常大精神,着力提高教学品质与教育质量,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层次,构建内涵式发展体系,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