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百文网手机站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1-11-26 17:08:36 历史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说到历史中考的复习,很多学生都是拿着本书来看,其将课本知识总结好,复习起来会更方便。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1

  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对近代化的探索

  1、地主阶级——抵抗派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写成《海国图志》一书。

  2、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

  (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4)口号:前期是“自强”,后期是“求富”。

  (5)性质: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3、资产阶级

  (1)资产阶级维新派

  ①背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②主张: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③作用:戊戌变法不仅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④失败原因:主观: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客观: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⑤教训: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资产阶级革命派

  ①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主张:提出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作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失败原因: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客观:中外反对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革命。

  ⑤教训: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①背景:北洋军阀政府在文化领域极力推行尊孔复古政策。

  ②口号:民主与科学 ③内容:“四提倡、四反对”;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作用:是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2

  一、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 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他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它的统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出现繁荣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治国方略:

  (1)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

  (2)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3)善于用人。他任命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4)沿用和完善隋朝三省六部制;

  (5)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6)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

  3、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在她统治期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4、开元盛世:

  宋璟为相,励精图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P9—13页) <识记>

  (1)农业——唐朝的粮食以粟和稻谷为主;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新的工具:曲辕犁和筒车;抗天灾能力增强(抗旱、治蝗)。

  (2)手工业——丝织业发达,以轻盈精薄著称(服装主要以丝、麻为主);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3)商业——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内有坊(住宅区)、市(商业区)之分,边疆各族和外国商旅云集,店铺林立,繁华异常。此外还有洛阳、扬州和成都也很兴盛。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3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 “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 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4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最早走上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道路的国家: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

  2“三角贸易”的原因:美洲缺乏劳动力,贩卖黑奴可以获得高额利润。

  3“三角贸易”的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4“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英国人。(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

  5“三角贸易”持续时间:三百多年

  6“三角贸易”的影响:

  (1)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动力,造成非洲长期的贫穷、落后。

  (2)欧洲奴隶贩子把赚来的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英国走上殖民争夺道路的时间:17世纪

  2.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间: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3.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负责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4.英国在印度最有名的殖民头目:克莱武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5

  1、收复新疆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歌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我国西北的门户。

  2、新疆危机:

  <1>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

  3、“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保东南海防;

  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②战略方针“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③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损失了中国西部的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

  5、历史意义:

  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6、评价左宗棠:

  (见课本第15页自由阅读卡,见课本13页画像。)

  左宗棠是湘军的重要将领,后做了清朝的封疆大吏,他和李鸿章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但是左宗棠与李鸿章在对待外国侵略的态度是有很大不同,左宗棠对外国侵略势力主张抵御,是抵抗派的著名将领,左宗棠认为新疆乃西北屏障,新疆一失,必祸及内地,因此,他坚决主张出兵新疆,驱逐外患,收复失地,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6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二课 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三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四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7

  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最早兴起于14世纪意大利,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

  2.首先发生的地点:意大利

  3.主流思潮:人文主义

  4.方式: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的陈腐说教。

  5.实质: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6.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意大利诗人但丁:文艺复兴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著有长诗《神曲》,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

  (2)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最大成就是绘画,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3)英国大戏剧家、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7.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1.目的:去东方寻找财富。

  2.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3.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哥伦布的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古巴和海地。

  4.意义:

  A: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给亚非拉许多国家带来了殖民灾难。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8

  1.抗美援朝概况

  (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军队: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3)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4)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抗美援朝的意义:

  (1)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年—1952年底

  3.土地改革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土地改革的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西藏的土地改革:1959年,西藏进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到六十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人,西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9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 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中考必考知识点11-23

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11-18

中考必考政治知识点11-13

关于中考政治的必考知识点10-23

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11-09

中考必考知识点精讲11-03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汇总11-16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2篇11-12

中考2016必考化学知识点汇总08-13

中考数学提高10分必考知识点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