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百分网手机站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时间:2018-06-21 20:28:34 历史 我要投稿

关于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文章摘要: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

关于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编者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应了解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基本史实,重点掌握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大融合的贡献。一、知识梳理1、三国鼎立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文章摘要: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

  二、重点难点解读1、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3、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东晋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军,挥师南下,企图一举灭晋。面对前秦的强大攻势,东晋内部矛盾暂时缓和,一致对敌。宰相谢安沉着指挥,令谢石、谢玄等率8 万北府兵开赴淮水一线抗击。十一月,谢玄遣部将刘牢之率精兵5000夜渡洛涧(今安徽洛河),大破秦军前哨,斩梁成等秦将10 名,歼敌1.5 万。晋以劣势兵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于是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东岸。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严整,又望八公山(在今安徽淮南西)上草木,以为皆是晋兵,始有惧色。谢玄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各族士兵厌战的情况,及苻坚恃众轻敌又急于决战的心理,遣使要求秦军略向后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则想待晋军半渡时用骑兵冲杀,于是下令稍退。然而秦军一退而不可复止,加以在襄阳被俘的晋将朱序趁机大喊秦兵败了,致秦军大乱。晋军乘机抢渡淝水猛烈进攻,大败秦军。溃兵逃跑时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因而昼夜奔跑,饥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谢玄乘胜收复洛阳、彭城等地。苻坚身中流矢,单骑而逃。

  4、北魏孝文帝姓氏改革

  5、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

  6、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政治上:面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唯才是举”,取得了政治优势;

  经济上:推广军屯和民屯,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使流亡农民有了安居之所;

  军事上:官渡之战既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又突出曹操以少胜多的灵活战术。正是由于曹操采取了以上有效的措施,所以他才能在军阀混战的局面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1]

  文章摘要: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主要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在自然界中,多种生物的种群共同生活在一定的时间和区域内,相互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构成群落。同一群落的物种通过各种关系,如竞争、共生、捕食等等,形成统一的整体。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要求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要求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要求Ⅰ

  (4)群落的演替,要求Ⅰ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1)定义

  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计算方法

  ①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②估算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种群的年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1)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文章摘要: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主要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

  (1)数学模型:Nt=N0λt.

  (2)曲线(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

  (3)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4)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

  ①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②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所有)。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4.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干旱的环境只能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灌木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

  文章摘要: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其他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应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植物生长素是一类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等。

  考纲要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要求Ⅱ

  (2)其他植物激素,要求Ⅰ

  (3)植物激素的应用,要求Ⅱ

  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植物的向光性,设计向光性实验。

  2.1910年鲍森?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穿透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1914年,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1928年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 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

  2. 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弯曲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3. 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 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 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6. 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素旺盛的部位。

  文章摘要: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其他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应用。

  第二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 生长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 作用:

  a. 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 促进果实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 防止果实和叶片脱落;

  3. 特点: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 < 芽 < 茎)。

  第三节 其他植物激素

  1. 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 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 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如:2、4-D,萘乙酸(NAA)。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1]

  文章摘要: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编者按】:本单元以秦、汉两朝的历史为主题,重点讲述秦汉的建立、两朝的历史文化。一、秦朝

  1、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开始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2、知识梳理

  二、汉朝

  文章摘要: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汉与匈奴的关系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史实西汉初期和和亲;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开放边境市场,进行贸易汉武帝时期战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元帝时期和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王昭君自请前往东汉时期战派窦固、窦宪北击北匈奴三、秦汉时期的文化

  文章摘要: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四、重点难点解读1、“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第二,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实行的原因:

  首先,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

  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 的必然结果。

  3、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使用纸之前,世界各地的书写材料各不相同,不是价钱太贵,就是很不方便,不能大量使用。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不仅解决了上述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它不仅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且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4、道教的兴起

  道教是我国古代民族宗教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的学说综合了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老子只是一位思想家,并非道教的创始人。道教的思想虽然吸收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但与道家思想存在着重大的差异。道教尊老子为创始人是为了提高道教的地位。

  道教的主张符合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求,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得到广泛的传播。如秦始皇、汉武帝为求长生不老而进行的迷信活动。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1]

  文章摘要: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主要知识点包括:政府的职能;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求助于投诉;管理与服务。

  【编者按】本课通过认识政府履行国家职能及其表现来感受和理解政府的作用,真正体味到我们的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管理与服务;通过政府践行对人民负责原则感悟到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通过了解公民向政府求助的途径,深刻理解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其基本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1)我国政府职能的划分,具有相对的性质,其中有些职能存在交叉的关系。例如,维护社会秩序是政治职能的内容,也是经济职能中公共服务职能的内容;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职能与社会公共服务也有交叉,但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更广泛。

  区分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政府职能的划分,具有相对的性质,其中有些职能存在交叉的关系,如维护社会秩序既是政府职能的内容,也是经济职能中公共服务职能的内容。

  政府的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此公共服务侧重强调的是“经济”领域,具体如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等。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作为与经济职能并列的四大职能之一,强调的是国家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可见二者有所交叉,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应更广泛。

  (2)政府职能也是有限的,政府不是万能的。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办。政府只有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

  (3)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文章摘要: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主要知识点包括:政府的职能;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求助于投诉;管理与服务。

  (4)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管理经济活动。

  (5)转变政府职能不是弱化政府职能。

  (6)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

  2. 说明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是由政府的性质决定的,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要求是: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当前政府工作的着力点;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例如,政府建立了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制度,国家还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了法律途径。具体有: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注意:(1)我们应该从国家性质、政府性质上来政府的宗旨和原则。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决定了我国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2)我们要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贯彻和落实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表现,感悟和体会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3) 要能够用具体事实说明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有效途径,使我们学会向政府求助或投诉。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公民求助或诉讼的重要法律途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文章摘要: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编者按】:本单元通过夏、商、西的更替及本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基本对中国奴隶制社会作了一个大概的学习,通过春秋战国的学习,对奴隶社会的结束和封建社会的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夏商周的兴亡

  朝代建立者暴君亡国之君夏朝禹夏桀夏桀商朝 汤纣纣西周 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

  二、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

  (1)农业生产规模一相当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

  (2) 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

  (3)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

  (4)商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货币。

  三、春秋争霸:公元前770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进入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争霸的原因:①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严重危机。②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而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2、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齐桓公首霸条件

  ①任用政治家官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国力强盛。

  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③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4、葵丘会盟:齐桓公当上了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个霸主。

  5、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四、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

  2、合纵与连横:

  原因内容合纵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造成威胁六国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因此进行合作,包括联合出兵进攻秦国。连横秦国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秦国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为“连横”。

  五、商鞅变法

  背景: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领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耻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2)重农抑商。(3)奖励军功。(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5)严明法令。

  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六、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

  七、 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

  2、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八、百家争鸣: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墨家墨子主张兼、非攻儒家孟子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道家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兵家孙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文章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便是从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说起,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

  【编者按】:中外有许多神话都以人类是如何产生的为主题,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便是从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说起,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远古居民概况: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名称时间地点基本情况 社会组织外貌特征用火情况观念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会制造工具原始人群知道用火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到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打制石器、木棒;采集野果、偶尔猎获动物原始人群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会使用天然火及保存火种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采集、狩猎、捕鱼氏族,由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无贫富贵贱差别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会人工取火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其他

  二、原始农耕知识梳理

  三、华夏之祖知识梳理

  注释:1、禅让制2、禹建夏朝的标志性结果:夏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它是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因而成为一种标志。禹由部落联盟的首领变成了国王,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原始社会”由“奴隶社会”所取代。夏朝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关于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2.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的知识点

3.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4.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5.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

6.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7.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8.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