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最新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8套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考试真题了,借助考试真题可以检验考试者是否已经具备获得某种资格的基本能力。你知道什么样的考试真题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新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
1、《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 )
A、郭茂倩 B、刘向 C、司马迁 D、班固
2、王昌龄最擅长的是( )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3、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4、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著名作家是( )
A、巴金 B、郁达夫 C、老舍 D、朱自清
5、诗集《女神》的作者是( )
A、闻一多 B、戴望舒 C、郭沫若 D、冰心
6、冰心《往事》(——之十四)借助对大海的描绘。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志,这叫做( )
A、铺张扬厉 B、托物言志 C、映衬对比 D、渲染烘托
7、屠格涅夫《门槛》的基本表现手法虽( )
A、比喻 B、拟人 C、 象征 D、夸张。
8、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件,就是( )
A、顺叙 B、倒叙 D、插叙 D、平叙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人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6分。)
1、下列诗作属于七言律诗的是( )
A、王维《山居秋瞑》 B、李白《送盂浩然之广陵)
C、王昌龄〈从军行》 D、社甫《登高》 E、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下列作品集属于朱自清创作的有( )
A、《踪迹》 B、《风景谈》 C、《背影》D、《欧游杂记》 E、《闲书》
3、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指出长辈对子女的关怀应体现在( )
A、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
B、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
C、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D、让他们走一条既走的生活道路
E、培养他们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
4、屠格涅夫《门槛》通过一组象征性形象,( )。
A、反映俄罗斯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英勇斗争的情景
B、赞颂革命者的献身精神
C、揭露专制社会对革命者的迫害
D、表现了对“圣人”的崇拜
E、斥责诬蔑革命事业的庸人和帮凶
5、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的要素有( )
A、人物 B、时间 C、地点 D、情节 E、环境
6、培根在《论学问》中指出,治学的目的是( )
A、幽居养静 B、权衡轻重 C、善于辞令 D、变化气质 E、审察事理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4分)
1、“_________,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名句。
2、王昌龄《从军行》:“______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
3、辛弃疾《摸鱼儿》:“___________。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4、元散曲有小令和 _____________之分。
四、词语解释题(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每小题1分,共10分。)
1、齐王使使问赵威后。
问: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兵:
3、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入那?
蕲:
4、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鄙:
5、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
当:
6、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本:
7、索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
8、又立向所立厩中。
向:
9、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阑干:
10、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淹留:
五、翻译题(翻译下列各题中加粗的语句。每句 1分,共5分)。
1、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其肤:
2、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白:言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A、急诣部,如书:
B、或失道,后大将军:
3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A、舞幽壑之潜蛟
B、 泣孤舟之嫠妇
六、简答题(第1、2小题各1分,第3、4小题各2分。共6分。)
1、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反映了封建时代哪一阶层人物的生活和情感?
2、《宝玉挨打》中;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所说的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是什么?
4、《香市》一文通过记述浙江桐乡乌镇“香市”的今昔变化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思想?
七、简析题(第1、2、3小题各5分,第4小题6分,共21分。)
1、读李大钊《今》中的两段文字:
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妮?“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咋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的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借!
请回答:A、这两段文字论述的论点各是什么?使用的各是哪种论据
B、这两段文字有何内在联系?
2、阅读《炉中煤》的第三节。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请回答:A、本节中的双重象征寓意是什么?
B、本节中的首句在诗中出现四次,这里采用的是何种修辞手法?
3、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如何层层深入地突现主题的'?为什么说最后两句可称为“曲眼”?
4、阅读《张中丞传后序》中的这段文字:
籍时尚小,粗闻巡、远事,不能细也。 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请回答:A、哪些句子是描写张巡肖像的?请用现代汉语转述张巡外貌。(2分)
B、这段文字表现了张巡哪方面的性格特点?(2分)
C、这段文字运用何种手法来刻划张巡性格的?(2分)
八、作文(40分)
以《满招损,谦得益》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600—10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大学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B 2、D 3、C 4、D 5、C 6、B 7、C 8、D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分)
1、DE 2、ACD 3、ABCE 4、ABCE 5、ADE 6、BE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4分。)
1、采菊东篱下 2、青海长云暗雪山 3、闲愁最苦 4、套数
四、词语解释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聘问 2、兵器 3、同“祈”,求 4、边邑 5、判决 6、根 7、接合,连接
8、从前,上次 9、纵横的样子 10、长期停留
五、翻译题(每句1分,共5分。)
1、用手指甲去抓树木表皮
2、A、速往右将军军部,按照文书执行。
B、迷失方向走错了道路,耽误了与大将军会师的约期(后一句也可译为:后于大将军到达指定地点)。
3、A、使深渊里潜藏的蚊龙起舞
B、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
六、简答题(第1、2小题各1分,第3、4小题各2分,共6分。)
1、中下层士子
2、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是一个鄙弃仕途经济,背离封建礼教的贵族叛逆者,与封建卫道士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3、人吃人
4、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旧中国内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繁荣。
七、简析题(第1、2、3小题各5分,第4小题6分,共21分)
1、A、第一问上一段谁点:“今”最可宝贵。下一段论点:“今”最易丧失。
第二问 上一段论据:名人名言(或答理论论据)下一段论据:事实论据
B、因为“今”最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今”最可宝贵;论证了“今”最易丧失,也就证明了“今”最可宝贵。
2、A、一是象征诗人的爱国感情长期埋藏在心底;只有到了“五四”以后,这股激情才得以喷发。二是象征被封建主义束缚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才焕发出真正的青春活力。
B、反复
3、前三句(或第一层)写潼关的险要形势,中间四句(或第二层)正面抒发怀古之意、兴亡之感,末两句(或第三层)对怀古之意再作深化,点明全篇主旨(或揭示历史规律)。未两句指出,无论封建王朝兴起还是灭亡,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这就使作品的怀古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所以堪称“曲眼”。
4、A、“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张巡身高七尺多,两腮和下巴有浓密的须髯,美如天神。
B、博闻强记
C、对话、烘托
八、作文(40分
最新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2
翻译题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3、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4、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5、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6、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7、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8、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9、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10、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1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2、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翻译题答案
1、不要耽误了耕耘收获的季节
认真办好学校教育 用孝敬老人、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他们
2、从没有停止过,但海水并未枯竭
一年四季都不发生变化,不受陆上水灾旱灾的影响
3、放弃老百姓去资助敌对的国家
这就是所说的借给敌人武器、给予强盗粮食啊
4、油灯里的油充足,它发出的光就特别的亮
讲仁义道德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就非常和煦(指内容充实、气势充沛)
5、城市的城墙超过一百雉,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现在今不合制度 您将会受不了
6、赶快到右将军的军部,按照文书执行
面带怒色回到自己的军部
迷惑走错道路,耽误了与大将军会师的约期
7、自列于叛逆乱臣之中 制造夸大失实的邪说帮助他们攻击张巡、许远。
8、使我们人丁兴旺、心情安定 困苦而且疲劳
9、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小洞穴
远在千里之外的景物,仿佛只在咫尺之间
青山白水互相缠绕
视野之外山水与高天连接
10、画竹之前,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的形象
动笔作画,一气呵成
稍一放松,时机就消失了
11、漂浮在旷远迷茫的万顷江面上
在天空中乘风遨游 脱离生世独立于世外
12、枝叶茂盛分披,世上少有与之并列的事物
最新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3
1、大量创作“无题”诗,并对后世特别是宋初西昆派诗人产生很大影响的诗人是(D )
A. 王昌龄 B.王维 C.李白 D.李商隐
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C )
A.岑参 B.白居易 C.韩愈 D.柳宗元
3、主张文章应“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家是 ( A )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王安石
4、 下列诗歌中属于绝句的是 ( D )
A.陶渊明《饮酒》 B.李白《行路难》
C.王维《山居秋暝》 D.杜牧《泊秦淮》
5、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B )
A.初唐 B.晚唐 C.中唐 D.盛唐
6.《将进酒》的作者是( C )
7、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C )
A.曹操 B.李斯 C.诸葛亮 D.王安石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D )
A.山水诗 B.乐府诗 C.田园诗 D.边塞诗
9、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C )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牧
10、《前赤壁赋》行文内在情感变化的线索是( C )
A.悲→乐→喜 B.悲→乐→悲
C.乐→悲→喜 D.乐→悲→悲
11、《行路难》中,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的是( C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反诘与比拟 B.设问与比拟 C.反诘与比喻 D.设问与比喻
13、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 ( B )
A. 欧阳修 B. 苏拭 C 陆游 D、辛弃疾
14、“满地黄花堆积,惟淬损,如今有谁堪摘”诗句的作者是 ( A )
A、李清照 B.李白 C.李煜 D.李商隐
15、“中原干戈古亦闻”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用典 B.比拟 C.暗喻 D.借代
16、在盛唐诗坛上,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是( B )
A、王昌龄 B.王维 C.岑参 D .杜甫
17、下列诗歌作品属于七言律诗的有( D )
A、陶渊明《饮酒》(其五)B、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杜甫《登高》
18、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 A )
A、韩愈 B、柳宗元 C、苏轼 D、欧阳修
19、下列诗歌中,属于格律诗的是 ( A )
A.《泊秦淮》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D.《短歌行》(对酒当歌)
20、《蜀相》一诗是一首 ( B )
A、乐府旧题 B、律诗 C、古风 D绝句
A白居易 B.杜甫 C.李白 D.李商隐
最新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4
1、下列作品中属于汉代乐府诗的是( B )
A《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B《陌上桑》(日出东南隅)
C《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D《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2、下列诗歌中属于律诗的是( D )
A 杜牧《泊奏淮》B 陆游《关山月》
C 李白《行路难》D 王维《山居秋瞑》
3、苏轼《前赤壁赋》是一篇( D )
A 骚体赋 B 大赋 C 抒情小赋 D 文赋
4、下列诗人中属于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的是( C )
A 李白 B 王维 C 王昌龄 D 杜甫
5、 柳永《八声甘州》(对萧萧暮雨)一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C )
A 、怀才不遇 B 、伤春惜别 C、 羁旅思归 D 、怀古叹今
6、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 B )
A 清新俊逸 B 沉郁顿挫 C 苍凉悲壮 D 沉哀凄苦
7、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 A )
A 叠字 B 夸张 C 拟人 D 比喻
8、 “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指的是( C )
A.刘备 B.关羽 C.诸葛亮 D.向宠
9.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诗出自( A )
A.《行路难》 B.《杜陵叟》 C.《蜀相》 D.《泊秦淮》
10、辛弃疾的作品集是( D )
A.《淮海词》 B.《漱玉词》 C.《清真词》 D.《稼轩长短句》
11.“逝者如斯”一语出自( C )
A.《醉翁亭记》 B.《前赤壁赋》 C.《论语·子罕》 D.《孟子》
12.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融贯上下片的过渡线索是( C )
A.红衰翠减 B.无语东流 C.登高临远 D.妆楼颙望
13.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风格特点是 ( B )
A.刚健豪放 B.优美婉约 C.寓柔于刚 D.寓刚于柔
14.《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飞将”是指 ( B )
A 诸葛亮 B.李广 C.李世民 D.王昌龄
15.《武陵春》“欲语泪先流”属于 ( D )
A. 借景抒情 B. 借事抒情 C .借理抒情 D .借外在举止抒情
16.《前赤壁赋》全文展开的内在线索是( A )
A.感情的变化 B.逻辑的演绎 C.时间的推移 D.想象的展开
17.下列“居士”中的女作家是( C )
A.六一居士 B.东坡居士 C.易安居士 D.香山居士
18.下列词句具有哲理意味的是( D )
A、今夕是何年 B、起舞弄清影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D、月有阴晴圆缺
19.《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下一句是( B )
A、日晚倦梳头 B、欲语泪先流 C、也拟泛舟 D、载不动,许多愁
20、王昌龄最擅长的是( D )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最新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5
1.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孟子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使用的手法是( )。
A.象征法
B.托物言志
C.先抑后扬
D.先扬后抑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先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这里使用的写作手法是( )。
A.烘托铺垫
B.托物言志
C.先抑后扬
D.先扬后抑
3.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出“抱定宗旨”,其宗旨是指( )。
A.研究高深学问
B.教育青年志士
C.研究西方学问
D.做官致富
4.《论毅力》一文中,引孔子的话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这里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归纳和类比
B.演绎和类比
C.归纳和演绎
D.类比和对比
5.《寡人之于国也》中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 )。
A.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B.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区别
C.梁惠王的治国方法
D.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6.《秋水》中先说明在无限的宇宙中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得出孔孟之道也是有限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7.“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 )。
A.《秋水》
B.《寡人之于国也》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论毅力》
8.《秋水》开头有一段河伯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 )。
A.赞美河海的雄伟壮观
B.表现作者的宽广胸怀
C.增强行文说理的磅礴气势
D.暗示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9.《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满招损,谦得益
10.从整体上看,《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答案
1. 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
2. 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1
3. 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8
4. 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55.
5.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选项A是指拿刀杀人,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选项C不全面,选项D是指“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所以答案选B.<
6.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先说明在无限的宇宙中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而孔子、孟子是人,因此按照三段论孔孟之道也是有限的了。
7. 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秋水》中有“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兴叹由此而来。
8. 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的情况,开头的景物描写主要是暗示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9.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选项B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其余可以看作是论据。
10. 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文主要是通过庄宗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来说明道理的。
最新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6
单项选择题
1、《季氏将伐颛臾》中“且在邦域之中矣”的“邦域”指( B )国。
A、颛臾 B、鲁 C、齐 D、宋
2、韩愈《答李翊书》一文的主旨是( C )
A、赞扬李翊好学上进 B、反对骈俪文风
C、强调道是为文的根本 D、阐述“无望其速成”的道理
3、善于采用“欲擒故纵”论辩手法的作家是( A )
A、孟子 B、庄子 C、孔子 D、刘向
4、下列属于鲁迅先生所说“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是( C )
A、1927年 B、清代 C、汉代 D、元代
5、《选择与安排》中,作者用“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作喻来说明( A )
A、选择要恰到好处 B、安排要有条不紊 C、层次要清晰明了 D、轻重要分明得当
6、鲁迅用“人肉的筵宴”为喻是为了说明( )
A、中国文明的实质 B、中国精神文明的核心 C、奴化心态 D、中国历史的可怕
7、下列人物与张巡不构成相互映衬关系的是( )
A、南霁云 B、于嵩 C、贺兰进明 D、许远
8、下列不属于作品主人公的是( )
A、李广 B、沙子龙 C、水生嫂 D、王恺
9、《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居是州”的“是州”指( )
A、柳州 B、永州 C、苏州 D、徐州
10、宋代作家中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作家是( )
A、欧阳修 B、苏轼 C、王安石 D、苏洵
11、“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的.“传”指( )
A、《春秋》 B、《论语》 C、《尚书》 D、《左传》
12、其散文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世态,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热情的作家是( )
A、冰心 B、朱自清 C、巴金 D、茅盾
13、“海太大了,我太小了”这句话所包含的大海的性格是( )
A、温柔而沉静 B、超绝而威严 C、神秘而有容 D、乐观而深沉
14、朱自清《背影》中说:“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里所用的方法是( )
A、动作描写 B、表情描写 C、铺垫手法 D、侧面烘托手法
15、有“七绝圣手”之称的作家是( )
A、李商隐 B、王昌龄 C、李白 D、杜甫
16、风格雄浑悲壮的作家是( )
A、曹操 B、陆游 C、辛弃疾 D、苏轼
17、《氓》中属于赋的句子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8、《东篱乐府》是( )
A、诗集 B、词集 C、曲集 D、文集
19、对宋初西昆派诗人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作家是( )
A、李白 B、李商隐 C、杜甫 D、王维
20、孙犁的作品多以( )农村为背景。
A、河南 B、河北 C、湖南 D、山西
21、苏轼《前赤壁赋》中所说之理是( )家之理。
A、儒 B、佛 C、道 D、法
22、诙谐幽默、寓悲于喜,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 )国作家。
A、英 B、法 C、美 D、俄
23、李斯《谏逐客书》中所写的重在四面扩张的秦国君王是( )
A、缪公 B、孝公 C、惠王 D、昭王
24、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的作家是( )
A、欧阳修 B、王安石 C、白居易 D、苏轼
25、培根认为,学问上“装饰”的用途是指( )
A、幽居养静 B、熟习辞令 C、改变气质 D、增长才干
26、柳永《八声甘州》中着力抒写的思想感情是( )
A、羁旅思乡之苦 B、伤春惜时 C、亡国之痛 D、情场失意
27、《左传》的记史方式是( )
A、国别体 B、编年体 C、纪传体 D、本末体
28、《马伶传》所讽刺的真正对象是( )
A、李伶 B、严嵩 C、顾秉谦 D、杨继盛
29、下列属于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是( )
A、茅盾 B、鲁迅 C、郭沫若 D、成仿吾
30、李白《行路难》中用以表现自己自信之情的典故所涉及的人物是( )
A、吕尚 B、伊尹 C、宗悫 D、曹操
31、杜甫的《登高》是( )诗
A、七律 B、七绝 C、五律 D、五绝
32、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主张的作家是( )
A、杜甫 B、白居易 C、辛弃疾 D、韩愈
单项选择题答案
1、B 2、C 3、A 4、C 5、A 6、A 7、C 8、D 9、B 10、B 11、B 12、C 13、C 14、D 15、B 16、B 17、C 18、C 19、B 20、B 21、C 22、C 23、C 24、B 25、B 26、A 27、B 28、C 29、A30、C 31、A 32、B
最新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7
1、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话: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回答:
A、指出本段的论据类型和论证方法。
B、这段文字中的立论体现在哪里?
C、这段文字的双重比喻有何意义?
2、阅读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回答:
A、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B、本文驳斥的对象是谁?立论原则是什么?
C、本文驳论的形式是什么?
3、阅读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回答:
A、鲁迅先生把中国历史划分为哪两种时代的循环,这种划分的目的何在?
B、鲁迅先生文章中的两部分着眼点有何不同?
C、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什么?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是什么?
4、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回答:
A、文中的“城”指哪里?
B、本段运用的论据类型和论证方法是什么?
C、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5、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一段文字:
“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奚谷。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回答:
A、“是州”指哪里?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B、本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C、本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6、阅读茅盾《香市》中的这段文字:
革命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香市”。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而庙前广场的一角也筑了篱笆,据说将造公园。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
请问答:
A、“革命”指什么时候,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本文写作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B、“公安分局”的衙门、蚕种改良所分别指什么?
C、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7、阅读《国殇》第一段: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木包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回答:
A、该段文字分几层?试概括层意。
B、该段文字描写战斗进程有何特点?
C、屈原写作本文的原因何在?
8、阅读《兵车行》(杜甫),请回答:
A、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B、诗歌的叙事方式是什么?叙事次序安排有何特点?
C、诗歌对主题的揭示有何深刻性?
9、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一段文字: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请回答:
A、“那边”指哪里?“血和灰”、“阴暗”是什么意思?
B、“辽远的一角”指哪里?
C、该段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阅读高尔基《鹰之歌》中的一段文字:
“在浪涛的狮吼声中,轰隆隆地响着颂赞那高傲的鸟的歌声,山岩被浪涛冲击得发抖,天空被那威严的歌声震撼得战栗了:
我们歌颂勇士们的狂热的精神!”
请回答:
A、“高傲的鸟”、“天空”象征什么?
B、“山岩”、“发抖”、“天空”、“战栗”说明了什么?
C、该段用了哪些修辞?
11、阅读辛弃疾《摸鱼儿》一段:“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请回答:
A、“长门事”是借用了谁的典故?该典故说明了什么意思?
B、“闲愁最苦”是何意?
C、“斜阳正在”指什么?
12、阅读老舍《断魂枪》一段文字:
“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回答:
A、这段文字是用什么写法刻划人物形象的`?
B、沙子龙的镖局为何改了客栈?
C、沙子龙是怎样的一个人?
13、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一段文字: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上,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回答:
A、盘庚之迁的典故说明了什么?
B、该段文字的语言有何特色?
C、概括本文的主旨。
14、阅读《论毅力》一段文字: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此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己。
请回答:
A、概括本段意思。
B、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C、孔子话中“为山”之喻包含了什么成语?
15、阅读《选择与安排》中的一段文字:
用兵致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要塞既下,主力既破,其余一切就望风披靡,不攻自下。古人所以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说法。如果虚耗兵力于无战略性的地点,等到自己的实力消耗尽了,敌人的要塞和主力还屹然未动,那还能希望打什么胜仗?做文章不能切中要害,错误正与此相同。
请回答:
A、本段的含义是什么?
B、本段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C、“要塞”指什么?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最新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8
一、《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兴衰的`过程。
理论论据,《尚书》名言“满招损,谦得益”。
四、《论毅力》
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
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成与败,逆与顺,强与弱,彼与我,“攻亏一篑”和“虽覆一溃”,处处阐述了有毅力,与无毅力会造成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3.指出文中运用层递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作用
层递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递进而形式相近的语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本文有两处用层递手法。一是第二段对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突出要想成功,应有“至强之人”的毅力,二是第三自然段操舟的对比,这几种情况的对比用层递式以此反衬出坚持到底者毅力的重要性。
五、《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你如何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不是做官发财的台阶,因此,学生在校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2.本文的说理有何特点?
一、总分结构,重点突出,以“三事”(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为核心,分别独立阐述,清晰明了。二是采用对比论证,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三是情理并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六《容忍与自由》
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
从哲学角度看,世界上一切道理都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真理,从认识角度看,凡认为自己是“绝对之是”时,主观都超越了客观,不能全面、深刻、发展地认识客观世界,都要犯错误。
3.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
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
1、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
2、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
3、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都具有十分鲜明而强劲的启示力和说服力,使读者能从事例本身悟出至理深意。
4.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
文章从自身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七《咬文嚼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指出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例如《史记》李广射虎;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例如韩愈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
(2)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强调语言应该贵在创新。
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①归纳法。最后一段“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时采用了归纳法。②例证法。王若虚改《史记》的例子,是例证法;论证“误用联想易生流弊”时举了古人的“套语”“滥调”,也是例证法。③“类比法。在论证”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联想的意义,有如累外圆晕,晕外霞光“是类比论证。
八、《吃饭》
1.“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请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人的生活中,物质生活的需要是第一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第二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以物质生活的需要为基础,但精神生活的需要是高级的生活需要,有时反倒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是相成相济的。
2.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句,并联系钱钟书谈比喻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俞有烘托,分得俞开,则合得俞出意外,比喻就俞新奇,效果俞高”分析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及其审美效果。
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在于新奇,即本体与喻体不同处很大,距离很远,常人想象不到,给人的印象越深。“吃饭”本来是生活小事,作者却把它和金钱婚姻观、以公权谋私利的政客本性、轻视劳动人民和普通工作的劳动观联系在一起,把吃饭与吃菜的结合同音乐、烹调、合而不同的社会理念联系在一起,联想奇特,收到了新奇、独特、印象极其深刻的效果。
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如1、“吃饭有时很像结婚”
2、“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
3、“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
3.本文体现了怎样的散文风格?它与作者的个性特征有何联系?
钱钟书散文的独特风格是机智隽永,幽默诙谐,这是由于他知识非常广博,信手拈来,想象无比丰富,任思想驰骋。从柏拉图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情世态到人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显示出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
九《我的世界观》
1.作者认为,人生的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
人是为别人而活着,这是因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自然懂得这个道理。再者,爱因斯坦有伟大的人品,他深知自己是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才取得成就的。
2.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这如何理解?
(1)作者探索“奥秘”、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有相通的底蕴。
(2)他对科学艺术有独特的感情,把研究科学艺术的奥秘作为他“生存的目的和意义”
(3)他把研究科学艺术的奥秘作为对别人劳动的报答,这正是他的人生观的具体体现
3.谈谈这篇演讲辞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
作者恢宏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表现为他热爱真理,追求正义,深切关怀社会进步。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是这篇演讲辞的主要特色。这个特色正是他的伟大人格在文风上的鲜明体现。因此,作者的文风与人格是相一致的。
十《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1.概况本文所提出的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和避免愚蠢见识的途径
文章认为,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是形成人类这种“通病”的主要原因。
避免愚蠢的途径有三条:(1)坚持科学认知态度,要尽量亲自观察,自己的见识要有充分的证据。(2)要谦虚谨慎,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3)认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
2.本文是如何通过例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的?
本文用例证方法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层次:
(1)在讲用亲自观察避免愚蠢见识的观点时,从反面举亚里斯多德认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为例,正面举了自己不敢妄下断语的例子。
(2)在讲要使自己的见解有充分的证据的观点时,举了“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时“你”的态度为例。
(3)在讲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道理时,举了自己曾在多个国家住过很长时间的例子
(4)在讲要发挥“心理想象力”与“假想的论敌”辩论来检验自己的见识的方法时,举了圣雄甘地反对现代技术的例子。
(5)在讲人们要提防狂妄自大的意见的观点时,举了性别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三个例子。这些例子都真实可信,有典型性代表性,有力地支持了论点。
3.本文的行文风格有什么特点?
本文逻辑层次清晰,行文要言不烦,论述周密严谨。
十一《冯谖客孟尝君》
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
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这是先抑。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之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
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
3.请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的“三窟”的看法
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
【最新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升初数学:真题与答案分析08-13
最新托福口语考试真题答案解析07-23
2013年大学语文真题10-14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真题06-08
2015最新的司法考试真题及答案汇总08-16
2016最新中级商务英语真题及答案10-10
小升初面试真题及答案10-09
4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真题10-28
自考《大学语文》考试真题「单选题」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