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百分网手机站

语文课文《范进中举》课后练习

时间:2020-09-24 10:05:13 语文试题 我要投稿

语文课文《范进中举》课后练习

  《范进中举》节选自清代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又以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上揭示了世态炎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文《范进中举》课后练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ɡuǎn dài(    )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shānɡ zhuó(    )。

  (2)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shě yǔ(    )你的。

  (3)一顿jiā qī jiā bā(      ),骂的范进mō mén bù zháo(      )。

  2.恰当地使用动词,可以准确生动地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作品的主题,试说说下列加点的动词有什么作用。

  (1)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描写人物的手法。

  (1)“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

  (2)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      )

  (3)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

  (4)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尖锐的讽刺”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B.课文讽刺滑稽,其特点表现为在现实基础上加以夸张变形,前后进行鲜明的对比。

  C.范进20岁就屡试不第,苦苦挣扎至垂老,一旦中举,竟喜极而疯。可见封建等级制度对他的毒害。

  D.课文具体而深入地描写了范进生活的社会环境,充分显示了范进是这么一个畸形社会的必然产物。

  阅读课文第5段,完成下面的题。

  1.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范进疯态的动作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析“噫!好了!我中了!”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写范进喜极发疯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范进见报帖以后“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的原因是(  )

  A.喜讯来得太突然,不敢轻易相信。

  B.范进已沉浸在喜悦之中。

  C.范进已处于疯癫状态。

  D.范进对中举无动于衷。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著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这段文字选自《儒林外史》,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他是一个__________的形象。

  2.严监生临死前为什么努力地伸着两个指头?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严监生“伸著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没有一下子就让赵氏来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采用的主要描写方法及表现的中心是(  )

  A.心理描写,表现了严监生的朴素、节俭。

  B.动作描写,表现严监生临死不忘节俭,可钦可佩。

  C.动作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严监生的吝啬,委婉曲折地表露了作者对严监生的讽刺。

  D.语言描写,突出赵氏的机敏。

  (2011年福建宁德卷)名著阅读。

  1.读名著,赏人物。根据提供的名著信息,在下列空白处填上相关的内容。

  读《__________________》(填名著),我们认识了觉醒的爱国知识分子范爱农;读《童年》,我们从外祖母身上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性格)的美好品质;读《骆驼祥子》,我们认清了自私自利、残忍霸道的车厂老板________(填人物)的丑陋本质。

  2.读名著,写故事。请从下列名著的精彩片段中任选一个,简述故事情节的主要内容。(60字左右)

  (1)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出自《水浒传》)

  (2)孙大圣大闹蟠桃会(出自《西游记》)

  (3)狐狸和山羊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

  (4)鲁滨逊搭救“星期五”(出自《鲁滨逊漂流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课文《范进中举》课后练习】相关文章:

《范进中举》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2-01

小学语文课文《白鹅》教学设计模板10-15

语文高二林黛玉进贾府随堂巩固07-31

初一语文《观舞记》课后练习题07-28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练习题07-20

初一语文课文《理想》练习题07-28

初中语文课文《茶馆》考试题目07-28

关于语文课文少年闰土的测试题08-01

《马》课后练习题07-28

小学一年一语文《司马光》课后练习题07-15